我叫林晓云,38岁,出生在江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家里兄弟姐妹有四个,我是最小的一个。
从小家里条件不好,父母靠种地养活我们几个,勉强供我读完了中专。
后来,我辗转来到省城打工,做过餐厅服务员,也在工厂流水线上熬过夜班。
25岁那年,我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老公李志远,他比我大两岁,是地道的城里人。
志远家里条件不错,父母都是国企退休职工,家里两套房。
初见时,他文质彬彬,说话也很和气,虽然家境差距不小,但他对我很好,追了我半年,最终让我点了头。
婚后,我辞掉了工作,专心在家里做全职太太,生了两个孩子,大女儿李婉,小儿子林琛。
故事要从这两个孩子的姓开始说起。
我和志远第一次因为孩子姓氏争论是在大女儿出生那年。志远坚持说,孩子随父姓是天经地义的传统,而我却觉得,这个传统对女人来说实在太不公平了。
怀胎十月,生孩子受的苦,为什么连个姓都不能随我?
虽然志远的父母没有明确表态,但我知道他们是默认孩子应该随父姓的。
那一次我妥协了,给女儿取名李婉。
可是到了二胎出生时,我的态度变了。
小儿子林琛出生的时候,是在12年前的腊月二十六。
那年冬天特别冷,志远陪着我在医院里守了整整两天两夜,直到孩子呱呱落地,看着他小小的一张脸,我心里又喜又酸。
医生问我们孩子的名字,我当时脱口而出:“林琛!”
志远愣了一下,没接话。我看着他,声音很坚定:“大女儿随你的姓,二儿子随我的姓,这样才公平。”
志远当时没说什么,他平时脾气好,觉得我刚生完孩子,不想多争执。但这件事很快传到了公婆耳朵里。
我记得特别清楚,出院回家那天,婆婆在一旁抱着刚出生的林琛,忍不住开口说:“小云啊,孩子跟爸爸姓是规矩,你让二宝随你姓,这不合适啊。”
我一听,心里就不高兴了,但还是耐着性子解释:“妈,大宝已经随了志远姓,二宝随我姓,真的没什么问题。再说了,现在很多家庭都这样,男女平等嘛!”
婆婆听完,脸色不太好看,低头看了看怀里的孩子,没再吭声。公公在一旁劝了两句,说:“小云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咱们不要干涉太多。”
这事就这么过去了,可我知道,婆婆心里还是不舒服。
孩子的姓氏问题的确没有影响我们家表面的和气,但很多事情从那时候开始变了味。
小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公婆带着两个孩子出去玩。回来后,大女儿李婉兴高采烈地说:“奶奶给我买了新书包,还买了好多好吃的!”我问:“那弟弟呢?”女儿摇摇头:“奶奶没给弟弟买。”
我心里一咯噔,转头问婆婆:“妈,琛琛呢?”婆婆笑着摆摆手:“小孩子懂什么呀,他还小,又不会记得这些。”
我当时没说什么,可心里却很不是滋味。这样的事后来又发生了几次,每次婆婆都会偏向大女儿,而对小儿子总是少关注一些。志远虽然看在眼里,但他是个大孝子,不愿意跟父母争执。
有一回,我忍不住和他吵了一架:“志远,你父母对琛琛的态度你真看不出来吗?不就是因为他随了我姓吗?”
志远皱着眉头,很无奈地说:“我妈就是那样的人,心直口快,别太放在心上。”
我气得直掉眼泪。他的“心直口快”却在无形中伤害了我和儿子。
转眼间,两个孩子都上了初中,日子过得飞快。虽然生活中有些磕磕绊绊,但志远对我始终很好,我们的感情也越来越稳固。可公婆对小儿子的态度却依然让我心寒。
有一年冬天,腊月二十八,公公过生日,我们一家人去给他庆祝。饭桌上,公公忽然拉着大女儿的手,笑着说:“婉婉啊,以后爷爷的财产都给你和你弟弟,爸爸妈妈的房子也是留给你们姐弟俩的,你们要好好孝顺爷爷奶奶。”
一听这话,我心里就不舒服了。公公的“弟弟”指的是志远的弟弟小叔子,而不是我儿子林琛。
回家路上,我忍不住问志远:“你爸妈这是摆明了不想把财产留给林琛,是吧?”
志远叹了口气:“他们老一辈人,就觉得家产应该留给李家后代……”
我冷笑了一声:“所以林琛就不是李家的后代了?”
我们夫妻俩那晚又吵了一架。志远觉得我太敏感,我却觉得他事事都在回避。
真正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去年腊月,公婆突然提出要立遗嘱,把他们名下的两套房子平分,明确写了大女儿李婉和小儿子林琛的名字。
当时,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公婆找来了律师,当着全家人的面签了字。婆婆还特意拉着我的手说:“小云啊,这些年是我们做长辈的对不起你,尤其是对琛琛,奶奶以后一定会多疼他的。”
我心里五味杂陈,甚至有点想哭。志远私下告诉我,公婆之所以改变态度,是因为大女儿李婉偷偷跟爷爷奶奶提过好几次:“弟弟也是家里的一员,不能因为姓林就不公平对待他。”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自己之前的坚持是值得的。我坚持孩子随我姓,不是为了对抗传统,而是为了让自己的家庭更加平等。我也知道,这些年,志远夹在我和他父母之间很为难,但他从未真正站到我对立面。
一转眼,春节又快到了。今年腊月二十二,我站在厨房忙活着准备年夜饭的食材,听着女儿和儿子在客厅里欢笑打闹,志远一边帮我剥蒜,一边笑着说:“小云,你看,咱们家还是挺幸福的,对吧?”
我点点头,笑着说:“是啊,日子还得往前过。”
有些问题,不是靠争吵就能解决的,而是靠时间去化解。12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家庭的和睦,远比那些所谓的传统更重要。
这个春节,我打算带着两个孩子,去给公婆挑一份礼物,算是对他们转变的感谢。
至于未来的日子,我想,只要一家人能齐心,姓什么已经没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