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文慧,今年三十五岁,出生在河南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
高中毕业后,我就没再继续读书,早早地进城打工。
后来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张凡,他是我们村隔壁的,家里条件和我差不多。
结婚后,我们有了一个女儿,如今已经九岁了。
为了让孩子能上更好的学校,我们一家搬到了镇上住,租了个两居室,日子虽然过得不宽裕,但也算平稳。
我的父母还住在老家,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如从前。
平时农忙时节,他们种地,闲下来就帮我带孩子,生活简单而忙碌。
因为我父亲有两个弟弟,我从小就特别熟悉我的两个堂哥,一个叫李强,一个叫李明。
作为家里的长孙和次孙,他们在村里一直很受关注。
小时候,我常和他们一起玩耍,可长大后,大家的生活轨迹却大不相同。
这一切的根源,似乎都要从他们当年结婚时说起。
李强是大伯的儿子,李明是叔叔的儿子。
他们俩同岁,都是比我大十岁,家里人时常拿他们作比较。
十几年前,他们俩几乎同时谈了对象,也差不多同时办了婚礼。
那一年,村里人议论最多的,就是大伯和叔叔在给儿子准备婚房这件事。
大伯家条件比叔叔家好一些,他一咬牙,直接在县城给李强全款买了一套新房。
而叔叔呢,把家里攒的积蓄凑够了首付,也在县城买了一套房,但贷款得李明夫妻俩自己还。
村里人当时议论纷纷,有人觉得大伯疼儿子,出手大方;也有人说叔叔这样做才明智,年轻人就该自己承担压力。
谁对谁错,那时候没人能看得清。
十几年过去了,当年两家人的选择,带来的晚年差异却一点点显现出来。
结婚那天,我作为亲戚,帮着跑前跑后,目睹了两场婚礼的热闹场面。
大伯家张灯结彩,气派得很,李强的新房装修得富丽堂皇,婚礼上请了村里最好的乐队,还请了不少亲戚吃席。
大伯一脸洋溢的笑容,逢人就说:“我这辈子就是要让儿子过得体面!”那时候的李强,意气风发,和新娘站在一起,像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相比之下,李明的婚礼就显得朴素了许多。
叔叔家的经济条件本来就不宽裕,房子只简单装修了一下,婚礼上也没怎么铺张。
李明和新娘很低调,但看得出来,他们夫妻感情不错。
叔叔在婚礼上对我们这些亲戚说:“孩子们年轻,苦点累点没关系,主要得靠自己努力。”
起初,两家人的生活都过得挺好。
李强有了婚房,不用为房贷发愁,按部就班地工作,家里的开销也全靠大伯补贴。
李明夫妻俩则不一样,他们婚后没多久就开始还房贷,李明进了一家工厂,每天加班到很晚,嫂子则去县城开了一家小店,省吃俭用地过日子。
几年后,差距开始慢慢显现。
李强在婚后的头几年,过得很舒服,但后来,他的性格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
他工作并不努力,觉得靠父母就能过好日子。
而且,他花钱大手大脚,喜欢买奢侈品,还经常和朋友出去喝酒。
大伯心疼儿子,退休后仍然去打零工挣钱,尽可能地补贴李强一家。
可李强并不领情,对父母的付出习以为常,还时常抱怨大伯大妈给的钱不够多。
大伯的身体也因为劳累逐渐垮了下来。
前年,他突发脑梗,住了好几个月的院。
李强虽然去了医院几次,但大多数时候都推说工作忙,照顾父亲的重担几乎全落在了大妈身上。
大伯康复后,身体大不如从前,可李强依然没有分担家庭的责任,反而继续向父母伸手要钱。
大妈多次抱怨:“早知道当年就不该惯着他!”但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再看李明一家,虽然一路走来很辛苦,但他们的日子却越过越好。
李明和嫂子靠着自己的努力,不仅还清了房贷,还攒下了一些积蓄。
嫂子的店慢慢做大了,收入稳定。
李明也从工厂辞职,和嫂子一起经营店铺。
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对叔叔婶婶特别孝顺。
每次回老家,李明都会给父母买一大堆东西,冬天送棉衣,夏天送电风扇。
去年,叔叔生病住院,李明夫妻俩轮流照顾,从不嫌麻烦。
叔叔经常跟我们说:“当初买房的时候,我就想过,孩子们吃点苦没什么,关键是要自立。现在看来,苦是苦了点,可值了!”
今年腊月二十二,我回老家帮父母腌腊肉,顺便去看了大伯和叔叔。
大伯家的气氛很压抑。
大伯坐在炕上,愁眉不展,手里攥着一张化验单。
他的病情又有了复发的迹象,可李强却说年底工作忙,过年都不一定能回来。
大妈又气又急:“你说咱们图什么呢?房子买了,钱也花了,可换来的是什么?”
大伯叹了口气:“谁让咱当年惯着他呢,没办法了。”
再去叔叔家时,气氛却截然不同。
婶婶在厨房忙着做饭,李明一家刚从县城回来,带了好些补品。
叔叔看上去年轻了不少,他兴高采烈地跟我聊孙子的趣事,还说过年后打算和婶婶一起去旅游。
我打趣道:“叔叔,您现在可真是享福啊!”叔叔笑着说:“孩子孝顺,我们老两口就知足了。”
从大伯和叔叔的晚年生活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父母的爱固然重要,但爱的方式更重要。大伯当年为了让李强过得轻松,全款买房,结果却让孩子失去了自立的能力。
叔叔选择让李明自己承担压力,虽然短期内吃了苦,但换来了孩子的成长和感恩。
在这个腊月的寒冬里,我默默地想着自己的孩子。或许,以后我也要学着叔叔那样,给孩子足够的支持,但也要让她明白,生活的路,终究得靠自己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