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为民好榜样

何孟菲

闵行区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科科长


何梦菲,女,汉族,中共党员,1984年12月出生,2011年参加工作,现任闵行区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科科长。在任期间,闵行区司法局被评为2016-2020年度全国普法工作先进集体,闵行区法宣办被评为2021年、2022年、2023年上海市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优秀单位;其本人也先后获得荣获2016-2020年度上海市法治宣传教育先进个人、闵行区优秀志愿活动组织者等荣誉。



何孟非从事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十余年,始终秉持法治为民的信念,深耕法治土壤,大胆创新普法新形式和新机制,让法治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闵行,市民在城市阵地、数字空间中持续感受法治为美好生活赋能。民法典主题公园、网红书店等学法阵地让法治文化无声渗透,多元化、科技感、互动融合已成为闵行法治文化阵地的闪亮关键词。“闵晓法”普法IP不断升级,“晓法数智AI问答系统”融媒普法让群众感受指尖法治带来的便利。

守正创新

推动法治文化浸润人心



“闵晓法”是闵行法宣自有知识产权的卡通代言形象,最早以四格漫画被闵行人所熟知。利用这一IP形象的积淀优势,她深挖“獬豸”形象的传统国潮特色,为旧形象注入焕新生命力。先后通过“晓法+非遗”“晓法+服务”等方式,将香囊、沪谚等非遗传承与法治文化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法治品牌的引领力。


加大“新媒体+普法”的内容供给,以微信、微博、抖音等重点平台打造线上普法矩阵,推出普法条漫、微电影、微视频、法律知识秒懂问答等专栏,实现图文、视频、互动法治文化全线传播。2024年,“闵晓法”微信平台粉丝达15万,全年阅读量34.19万,闵晓法抖音累计播放量72.8万次。“法律+科技”智慧普法产品为居民提供提供解答、判例、法律服务指引一站式免费专属普法服务,打通“普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

着眼民生

加快提升公民法治素养



她开展三大行动,分层分类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国家工作人员“法治提能”行动持续推进“一把手”工程,完善党委中心组学法制度、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述法制度、处级干部任前考试制度。《闵行区关于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的指引》落实市、区、街镇三级学法用法制度,树立起学法用法的“风向标”。青少年“学法筑基”行动整合全区法治资源,形成了覆盖学校、社区、网络的青少年普法品牌圈。每年依托“爱心暑托班”常态化配送法治课程200余节,“晓法夏令营”通过城管执法、“法治实验室”等活动培养青少年思辨思维和推理能力。


公民法治素养专项提升行动实现立体化全覆盖普法,串联全区各村居微信公众号和居民办事平台,定期推送释法案例;线下定期向村居推送法治文艺剧目、“美美好好与闵晓法的幸福生活”等普法产品,引导群众文明养犬、正确处置建筑垃圾、维护社区绿化带,做“美好社区合伙人”。

多维联动

为美好生活注入法治动能



她深知,普法的落脚点在于人民群众的福祉,要让法治为群众服务,才能是法治社会的题中之意。

2018年,闵行区在全市率先实现普法责任制清单全覆盖,构建了全区普法大格局。2021年,闵行区印发《闵行区国家机关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工作指引》,再次划清普法“责任田”。

有了指引,全区各部门在教育、劳动、住房、涉农等各领域各司其职开展精准普法,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她推出“法治赋能服务团”项目,汇聚专家、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司法部门、社区单位、社区律师等力量,提供定制化、主动式、贴合式的基层法治建设服务,莘庄镇康城社区“超大型社区自治与法治融合的新路径”、江川路街道河东小区“东滩规治”——助力滨江老小区的改造等依法治理项目实效不断呈现,将“践约而行、依约而治”的法治思维融入基层治理,获得人民日报、新华社、法治日报等十余家媒体通力宣传,为基层法治建设“鼓”与“呼”。





编 辑|冯小瑜

责 编|袁 琳

审 核|徐连宗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市司法局”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