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AGo
- 一个关于欧洲的,严肃、有趣、激进的思想视觉文化志
- 在慕尼黑伦巴赫美术馆,一场新的展览以紧迫的姿态研究了意义深远、强调团结而非孤立的艺术政治网络。
- 勒内·马格里特(René Magritte,1898-1967),《地球的阴影》(The Earth’s Shadow),1928。
尽管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6)的潜意识理论对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的影响广为人知,但人们对这些艺术作品的内在冲动与梦境的关注,往往遮蔽了超现实主义者同样深邃的外部政治凝视。慕尼黑伦巴赫美术馆(Lenbachhaus museum)的文献型展览“要住在这里?绝不:超现实主义与反法西斯”(But Live Here? No Thanks: Surrealism and Anti-fascism)正在纠此偏误,并通过细致梳理超现实主义者的多维度政治实践,尤其是其反殖民与反法西斯抗争,来重现这段被忽视的历史。
- 卡蒂·霍纳(Kati Horna,1912-2000),《希特勒蛋 3/5》(Hitler Egg 3/5),1936,黑白照片。
在政治表达正遭压制的德国举办此展绝非偶然——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德国选择党(AfD)的支持者数量攀升,法西斯意识形态的幽灵再度浮现。它提醒观众,展览始终犹如一面社会之镜,更犀利地审视着艺术家在政治危机与战争年代是如何构筑抵抗网络的。策展人斯蒂芬妮·韦伯(Stephanie Weber)、阿德里安·朱基奇(Adrian Djukić)与卡琳·阿尔特豪斯(Karin Althaus)将这些作品按地域划分展区,从欧洲(尤其是法国、前捷克斯洛伐克、西班牙)延展至埃及、马提尼克与美国。
为突显跨国动员主题,展览未将艺术作品置于绝对中心,而是以作品为线索勾勒出艺术家们的生平,尤其是聚焦其多产且深度参与政治的写作部分,以及他们在战时颠沛流离的岁月——尽管展出的众多绘画、电影与雕塑作品彰显着风格与方法的相似之处。玻璃展柜中陈列着大量艺术政治刊物,如超现实主义马克思主义期刊《正当防卫》(Légitime défense)。法国艺术家克劳德·卡恩(Claude Cahun,1894-1954)的反法西斯宣传品尤为瞩目:这位与伴侣马塞尔·摩尔(Marcel Moore,1892-1972)被囚于海峡群岛纳粹集中营的艺术家,留下了一张极具冲击力的照片——她正用牙齿咬住一枚卐字徽。
- 克劳德·卡恩,《玩偶 2》(Doll 2),1936,原始印刷品。
策展人提出了一个尖锐的观点,即许多超现实主义者坚持揭露现代政治体系压迫本质的立场,这使得他们的艺术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工具。展陈文本重点介绍了法国“La Main à plume”等艺术团体曾参与武装反抗纳粹的斗争;法国作家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1896-1966)则创建了正式革命组织;墨西哥摄影师曼努埃尔·阿尔瓦雷斯·布拉沃(Manuel Álvarez Bravo,1902-2002)拍摄的历史性照片,定格了布勒东与墨西哥画家迭戈·里维拉(Diego Riviera,1886-1957)、苏联革命家托洛茨基(Leon Trotsky,1879-1940)在墨西哥城成立“国际独立革命艺术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Independent Revolutionary Art,F.I.A.R.I.)的瞬间。
- 曼努埃尔·阿尔瓦雷斯·布拉沃,《迭戈·里维拉、列昂·托洛茨基和安德烈·布勒东》(Diego Rivera, Leon Trotsky and André Breton),1938。
政治与哲学的觉醒亦推动着艺术进化。古巴画家林飞龙(Wifredo Lam,1902-82)与布勒东同赴马提尼克岛流亡时,结识了著名的反殖民主义思想和作家艾梅·塞泽尔(Aimé Césaire,1913-2008)和苏珊娜·塞泽尔(Suzanne Césaire,1915-66)夫妇,受其主编的超现实主义期刊《热带》(Tropiques,1941-44)启迪,林发展出了融合非裔加勒比元素的艺术语言(正如展览墙上的文字所指出的);林于1969-71年创作的诡异蚀刻系列《天使报喜》(Annonciation)中,缠绕扭曲的骸骨生物与艾梅·塞泽尔的诗句并置,彰显出超现实主义传达不可言说之恐怖力量。这种力量同样涌动在德国画家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1891-1976)在1937年为回应西班牙内战中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残酷镇压共和党战士而创作的寓言作品《炉灶与家园天使》(Angel of Hearth and Home)之中;以及1960年集体创作的《大型反法西斯联合作品》(The Grand tableau antifasciste collectif)——这幅巨作的画布上密密麻麻充斥着痉挛肢体、吞噬下颚与撕裂的身体器官,抗议着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Algerian 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FLN)活动家贾米拉·布帕沙(Djamila Boupacha,1938)遭受的酷刑与性暴力。
- 维克多·布罗纳(Victor Brauner,1903-66)和林飞龙,《无题》(Untitled),1941。
- 马克斯·恩斯特,《炉灶和家园天使》,1937。
- 安东尼奥·雷卡尔卡迪(Antonio Recalcati,1938-2022)、恩里科·本治(Enrico Baj,1924-2003)、艾豪(Erró,1932)、詹尼·詹卡洛·多瓦(Gianni Giancarlo Dova,1925-91)、让-雅克·勒贝尔(Jean-Jacques Lebel,1936)和罗伯托·克里帕(Roberto Crippa,1921-72),《大型反法西斯联合作品》,1960,布面绘画和拼贴画。展览现场。
尽管展览标题带着戏谑拒绝,但“要住在这里?绝不:超现实主义与反法西斯”并非鼓吹流亡,而是在这个晦暗的时代传递一些审慎希望。它犹如一份紧急研究报告,揭示着那些强调团结而非孤立、流动而坚韧的艺术政治网络如何照亮前路。
-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佛朗哥的梦想与谎言》(The Dream and Lie of Franco),1937。
- 托延(Toyen,1902-80),《废弃的洞穴》(Abandoned Burrow),1937。
- 维克多·布罗纳,《受伤的主观性图腾 II》(Totem of Wounded Subjectivity II),1948。
- 雷梅迪奥斯·瓦罗(Remedios Varo,1908-63),《我的小将军 - 孔雀侯爵》(My Little General - The Marquis de la Contre-Croupe),1959。
- 展览信息:
- 主题:“要住在这里?绝不:超现实主义与反法西斯”(But Live Here? No Thanks: Surrealism and Anti-fascism)
地点:伦巴赫美术馆,慕尼黑,Luisenstraße 33
展览时间:展出至2025年3月30日
策展人:斯蒂芬妮·韦伯(Stephanie Weber)、阿德里安·朱基奇(Adrian Djukić)与卡琳·阿尔特豪斯(Karin Althaus)
END .
本文由“ABAGo”艺术主理人快乐大胖原创,不可转载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