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全职旅行已经十年。

之前做过室内设计师,杂志主编,开过咖啡馆,装修公司,从2014年开始,我将生活的重心基本都移到了旅行上。

走过六大洲五十多国,要说收获,大概最珍贵的,是那些体验和回忆吧!

其实,所有的事情,只要你自己觉得值,就好了。

航旅纵横不完全统计:



不少朋友都说:

“我每次旅行归来都累得慌,要休息一周才能才能缓过来。你这么跑,不会厌倦吗?”

今天闲来无事,和大家聊一聊,我是如何把旅行变成生活的。

一、喜欢本身就是燃料,能融化疲惫感

旅行若只是“打卡任务”,重复的风景和奔波会迅速耗尽热情。

有一句话说:“你若见过大海的辽阔,怎会为池塘的是非所困?”

但这些年看过太多的风景,无数次的新疆和西藏,北极的极光、南极的冰川、冰岛的瀑布、非洲的动物大迁徙...能打动人的壮丽风景已经不多了。

确实旅途比上班累多了,红眼航班、20多小时飞行、抗一堆摄影器材、早起拍日出...倘若不是真的喜欢,很难去坚持。

但如果将旅行视为探索世界的方式,每一段未知的路途、每一次偶遇的人和事,都会成为新鲜的养分。

去一个陌生的城市,逛博物馆、学方言、逛菜场、和当地人喝茶,远比匆匆打卡景点更为有趣。

把旅行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而非消费项目。

当你的注意力从“看风景”转向“体验生活”,世界便永远有惊喜。

我在各种菜场:









二、 爱好是精神支点,帮你对抗低谷期

即使再热爱的事,也会有疲惫、孤独、怀疑的时刻。这些年,我认识的很多旅行自媒体,都消失在网络里。

我也会迷茫,也会问自己旅行的意义?坚持的意义?有时也会想,不如找一个稳定的工作?

但爱好就像锚点,帮你稳住心态。

但那些看似无用的爱好,和文末的一句句鼓励,一个个点赞,都成为让我坚持的动力。

这些年,能坚持的爱好,还有摄影、写作和画画。

这些爱好成为旅行外的“平行世界”,可以调剂心情,对抗低谷期。

我的摄影作品:















三、真正的喜欢会催生创造力,而非消耗

很多人都误解了“把爱好当工作会毁掉热情”,本来爱好旅行,而当旅行变成一种生活,是不是就失去了初衷?

但事实恰好相反,当爱好与生存需求结合,会更主动地挖掘潜力。

爱好不是逃避现实的“乌托邦”,而是推动你迭代成长的工具。

这些年,我学习摄影、航拍、穿搭、直播、文案,剪辑、配音…我自己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

你越投入,越能发现新的可能性,形成良性循环。

这些年我一直是一个人,没有助手,也没没有组建一个工作室。

赚了些钱,就升级器材,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没有收入的时候,就基本不消费,不买新衣服,降低欲望。


我的航拍:









我拍的星空:







四、需要一两个非功利爱好,对抗工具化的人生


现代人常被“有用”绑架:健身为了健康,社交为了人脉,读书为了提升认知……

但纯粹的爱好,是让你“浪费”时间,却甘之如饴的事。

宅家的时光,我喜欢随手画画,读书、看电影,码字....

这些事看似“无用”的爱好,却能让我从功利焦虑中抽离,找回对生活的感知力。

用爱好构建一个自我修复的私人空间,抵御现实世界的消耗。

做些无用之事,且做个无用之人吧!

我的那些涂鸦:













那么,如何找到能坚持的爱好?

1. 允许自己“三分钟热度”:

尝试十件事,有一件能坚持就是成功。

我以前还喜欢过烘培、徒步、打羽毛球,做手工...但很多都没有坚持下来。

2.不追求“完美”:

爱好不必成为特长,享受过程更重要。

3. 绑定生活场景:

比如能坚持写作,源自于经常阅读,平时有一些想法就记在备忘录,摘录喜欢的文案和标题等等。

其实厌倦感的根源,往往是对重复生活的麻木。

而热爱与爱好,本质是让你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与参与感。

“玩儿”得认真的人,永远在路上。




嗨,我是热爱旅行和摄影的江南小女子若有所思CS ,全职旅行第10年,一直在路上,分享旅行点点滴滴。

你的关注和每一个点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