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这个超级工程,足够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它不仅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还曾是我国建造成本最高的工程之一,耗资高达2500多亿元,直接拉满了当时的技术、资金和人力的上限。
但也是它,在过去20多年里,默默守护着长江流域亿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发电“印钞”,经济效益堪称一个金矿。
然而,这台“印钞机”却经常主动“降速”,甚至汛期的时候干脆停工,宁可暂时不赚钱,也要降低水位。这到底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唠唠这个事儿。
“印钞机”到底有多猛?
咱们先捋一捋三峡大坝的发电能力到底有多猛。仅2020年一年,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约1118亿度电,这么一大堆电能干啥?
如果我们把这些电用来给电动车充电,比如你家那台新能源车每次充满电需要50度电,那么三峡一年发的电,足够把22亿辆电动车的电池充满!目前全球电动车的总量也才几千万辆。
如果换成点灯泡,假如咱们用100瓦的灯泡来算,1118亿度电可以让1118亿个灯泡亮足100个小时,光这一场“大灯光秀”,我估计在太空站的宇航员都能看清楚地球上的“灯光海”!
然而,这台“印钞机”却不是一直在“满负荷运转”。每年汛期来临时,三峡都会主动降低水位,甚至停发电。
你可能会问了:既然发电这么赚钱,为什么非要降水位,甚至停工呢?答案很简单,因为三峡并不是为了赚钱而生的,它的使命远比“印钞”更重要。
放弃发电收益,只为了守护生命
说到三峡的使命,我们得回顾一下修建它的初衷。三峡大坝的第一目标从来就不是发电,而是防洪。长江流域洪水的历史,实在太过惨痛,几乎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根据史料记载,从明清到近代,长江流域洪灾频发,平均每4年一次。尤其是1998年的那场特大洪水,很多人都记忆犹新。那次洪水,直接导致全国30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2540亿元,长江中下游地区几乎被洪水吞噬,满目疮痍。
没有经历过洪水的人,可能很难想象那种无助的感觉。洪水来了,村庄被淹,人无家可归,庄稼颗粒无收,甚至连生命都无法保证。而面对这样的天灾,过去我们能做的,只有祈祷和被动防御。直到三峡大坝的建成,这一切才开始发生改变。
三峡大坝的防洪能力有多强?简单来说,它的防洪库容高达221.5亿立方米。这相当于一个超级巨大的“蓄水池”,专门用来接住长江上游的洪水。
尤其是大坝顶部145米到175米之间的30米水位区间,是专门为防洪预留的“黄金水位”。每年汛期来临前,三峡都会提前降低水位,腾出库容,做好“迎接”洪水的准备。这听起来很简单,但操作起来却是对利益和责任的一次巨大权衡。
为什么要降水位?因为发电和防洪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三峡大坝的水位越高,发电效率越高,收益也越大。但水位越高,防洪库容就越小,面对洪水时就越危险。
所以,每年汛期,三峡都会主动降低水位,把库容腾出来,这一操作直接意味着发电收益的大幅下降。
甚至在洪水来袭时,三峡会彻底停止发电,全力泄洪,以保护下游城市的安全。换句话说,三峡“宁可损失眼前利益,也要保住长远安全”。
三峡又一次“扛大旗”
咱们拿2020年的那场洪水说事儿。这场洪水的峰值高达70000立方米每秒,是本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洪峰,比1998年的洪水还要猛一大截。
如果没有三峡大坝,这么大的洪水直接冲向下游,长江中下游的城市几乎铁定要遭殃。但三峡大坝硬是扛住了。这次洪水中,三峡总共拦蓄了70亿立方米的洪水,把下泄流量从70000立方米每秒削减到了40000立方米每秒,足足削减了3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
要知道,洪峰流量每减少一立方米每秒,下游的压力就小一分。下游的压力小了,武汉、荆州、岳阳这些城市就不用担心被淹。可以说,三峡大坝这一拦蓄,保护了数千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护住了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有人可能会说,“拦洪是好事,但停发电不是亏了吗?”其实一点也不亏。三峡的这一“停工”,换来了下游的安全,如果洪水冲破城市堤坝,带来的损失可能是几千亿甚至上万亿。相比之下,停发电的那点收益又算什么呢?
20年后,三峡回本了吗?
说到这里,不少人可能会好奇:三峡大坝运行了20多年,这么大的投入到底回本了吗?先别急,我们算笔账。
当年建三峡工程,投资高达2500多亿元。这在上世纪90年代,绝对是一笔天文数字,甚至有人担心三峡发电得赚个一百年才能回本。但事实证明,三峡的赚钱能力远比我们想象得强。
三峡水电站自2003年正式投产以来,每年的发电量都稳步增长。以2018年为例,三峡一年的发电量高达1816亿度电,按照五毛一度电的电价,这一年就赚了908亿元。更何况,发电收益并不是三峡的唯一经济贡献。
它还通过调节长江流域的航运条件,促进了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过去20年,三峡的直接经济收益早已超过了当初的建设投资,可以说早已回本,甚至赚得盆满钵满。
不过,三峡工程的价值远不止于“回本”这么简单。它的意义不在于赚了多少钱,而在于它为长江流域带来了什么。
它让长江中下游的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升到了“100年一遇”,让武汉、宜昌、岳阳这些沿江城市的经济发展有了底气。没有三峡大坝,今天的长江经济带绝不会有现在的繁荣。
那些别有用心的批评
当然,三峡大坝也不是没有争议。尤其是在国际上,一些别有用心的声音总是对三峡指指点点。他们说三峡影响了生态环境,破坏了气候平衡,却从没提过三峡对长江流域人民的保护作用。更有甚者,胡乱质疑三峡大坝的安全性,甚至散布谣言,说什么三峡会“溃坝”,引发灾难。
对于这些质疑,我们不需要多做解释,事实就摆在那儿:过去20年,三峡拦住了一次又一次的洪水,保护了无数人的生命和财产;
它的发电量不仅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为清洁能源的推广做出了表率。至于那些指指点点的人,他们根本不懂什么叫“生命重于经济”。
结语:大坝背后的责任
三峡大坝,不仅是一座“印钞机”,更是一座“生命之坝”。它的存在,让长江流域的人民不再为洪水提心吊胆,让长江经济带的城市发展有了安全保障。
它宁可牺牲短期的发电收益,也要腾出库容,为下游城市挡住洪水。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账本上,更体现在生命账本上。
所以,当我们谈论三峡大坝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它为国家赚了多少钱,更要看到它为长江流域守护了什么。它是一座大坝,但更是长江的守护者,是中国人民生命安全的坚实屏障。这,就是三峡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