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龚伟国和他的第26年“春运日记”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周心怡

“咚咚咚……”1月29日午夜时分,沪昆铁路到达线上,一位身着黄色工装服的工人正一手拿着手电筒,一手拿着检查锤,为铁路桥梁“辨音诊病”。天亮前,他又匆匆赶回车间办公室,记下当晚的检修情况后,小憩片刻,开启新一天的工作。

这位工人,就是国铁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工务段副主任龚伟国。

1999年从天津铁路工程学校毕业后,龚伟国来到上海工务段做桥梁检修工作。“我还在当实习桥梁工的时候,我的师父王兴国每天晚上都会拿起床头的《桥梁修规》和工作笔记,记录当日的工作小结、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在师父的耳濡目染下,龚伟国也渐渐养成了记工作日记的习惯,从业二十多年以来,这一习惯从未改变。

走进龚伟国的办公室,一本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很是惹人注意。里面记录着每日的工作情况,也贴着桥梁的技术台账和各类标准,仔细翻看,还能看到今年春运开始以来每日现场把关的工作内容,其中的细致程度让人惊叹。“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天记录一点,方便我随时翻看回顾。”他说。

今年是龚伟国从业以来第26次经历春运“大考”。于夜间“天窗期”作业、于凌晨发车前结束检查、于白天用碎片化的时间休息……像这样连轴转的工作状态,对于他来说是春运期间的常态。“工务段职工和其他铁路工种不一样,我们是‘昼伏夜出’。再加上春运期间‘天窗期’短,要保障列车能平稳安全运行,对我们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回想过去的25个春节,龚伟国几乎都是在车间和现场度过的。2008年春节受冻雨天气影响,电力铁塔和电网的倒塌对列车发车造成阻碍,他挺在一线作业、扫雪除冰,整个春节都没有离开过工区;为保障沪苏通铁路安全平稳开通,2021年春节刚过,他就投入到保障检修工作中,并一直持续到当年9月……

每一个参与长三角铁路春运的小节点、小时刻,都被龚伟国用心地记录在工作日记当中。被记录下的,不只是他的工作内容与当下心境,更是整个长三角铁路春运的变迁。

“如今的检修技术和我刚工作那会相比,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以前我们用的工具都是要用肩扛、用脚蹬的,现在用上了无人机、视频监控等电动化、智能化的新技术,我们也可以更全面、更便捷地了解现场情况。”近年来,春运有了科技的赋能,不仅便利了检修工作,也温暖了旅客们回家的路,龚伟国感到很是欣慰。

今年春运期间,上海工务段利用“站场视频+巡检记录仪+车站行车室视频”的全方位监控体系,实现对设备的全覆盖监控、无死角盯控和不间断监督,确保铁路运输安全。

技术在更新,线路也在织密。日益完善发达的高铁网,让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从一个个孤立的“点”,到一条条联通的“线”,再到一整张高度密集的“网”,这一路上龚伟国都在见证着。

“去年年底刚刚开通的沪苏湖高铁,成为贯通江浙沪的铁路大动脉,便利了往来旅客。还记得刚入行时,长三角地区的铁路线两只手就能数过来,一晃二十多年过去,现在多到数不过来啦!”龚伟国感叹道。

从绿皮车到复兴号,从木枕、杂型轨到现代化高铁,从单线运输到“八纵八横”的高速铁路网……于龚伟国而言,变的是工作环境和技术条件,不变的是“时时放心不下,事事心中有底”的工作态度。

“做一颗平凡的铺路石”,这是龚伟国从事铁路行业的初心,也是保障铁路安全的使命担当。在为铁路春运保驾护航的路上,还有许多像龚伟国一样的“铺路石”们正默默坚守在岗位上,用工作书写着平凡的力量……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