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日电 题:新增和修复100多万公顷!我们这样守护“地球之肾”

  新华社记者胡璐

  正值春节假期,在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蓝天白云下,水面波光粼粼,栈道上,游客正兴致勃勃地观赏不时飞起的红嘴鸥等鸟儿。

  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随着近年来生态文明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我国加大力度推进湿地保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组织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3700多个,新增和修复湿地100多万公顷,全国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以上。建立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地2200多处,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我国湿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湿地保护法、各省(区、市)湿地保护条例出台实施,为湿地保护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由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乔木或灌木组成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不仅有“海岸卫士”等美誉,也是珍稀濒危水禽重要栖息地,鱼、虾、蟹、贝类生长繁殖场所。

  为了守护这一“海岸卫士”,我国加快实施了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近5年累计营造红树林8800多公顷、修复红树林8200公顷,目前红树林面积已达3.03万公顷,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

  此外,我国还大力推进《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实施,有效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安全。截至2024年底,互花米草除治面积达7.33万公顷,占总任务的89.4%,成功遏制了互花米草无限扩散的态势。

  多年来,我国不仅构建了更加完善的湿地保护制度体系,实施了有力有效的湿地保护行动,也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协同共进的路径。

  全国共指定国际重要湿地82处,认证国际湿地城市13个,认定国家重要湿地58处、省级重要湿地1153处,初步构建湿地分级管理体系。

  今年是国家湿地公园创建20周年。20年来,全国共设立903处国家湿地公园,有效保护了240万公顷湿地,带动区域经济增长500多亿元。约90%的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重要绿色空间。

  这位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国家林草局将全面落实湿地保护法,推进湿地保护修复体系、调查监测体系和保护监管体系建设,加快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互花米草防治两个专项行动计划,积极支持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与运行。还将统筹推进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和合理利用,探索“湿地+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