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曰:黄金有价玉无价。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玉的民族,玉是中华文明特殊的标志物,也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故宫博物院拥有全世界最为完整、丰富的玉器收藏,如果你想了解国宝玉器,那么这本《玉见故宫:国宝玉器里的中华》你一定不可错过。该书作者是故宫博物院玉文化研究所所长徐琳,她精选故宫藏玉中兼具代表性和故事性的国宝级玉器,以深入浅出的精彩讲述和数百张精美的文物图片,生动呈现了故宫藏玉的丰富与珍贵,勾勒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壮阔画卷。
比如,在书的一开端,作者就抛出了问题:什么是玉?
根据中国国家标准《和田玉——鉴定与分类》规定,狭义的玉是“以透闪石为主的集合体,次要矿物质可有阳起石等”,这是以矿物组成命名。从物理特性看,玉是一种微透明至不透明的多晶质岩石,有着温润的光泽。
而广义的玉,泛指一切美丽的石头,所以玉、石两字常常连在一起使用。除矿物学上的闪石玉外,岫玉、水晶、玛瑙、玉髓、青金石、绿松石、翡翠、独山玉、蓝田玉等美丽的石头或者半宝石类也常常被古人称为玉。
正是人们从这些美丽的石头中,慢慢发现有一种石头不仅美丽,而且还有一种温润的光泽,就是以透闪石矿物为主的玉(狭义的玉)。这种闪石玉因为有着温润的外表,油润的质地,以及越戴越润、越戴越美的特性,逐渐被人们从众多石头中挑选了出来,这就是玉石分化的过程。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爱玉?作者认为,中华玉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和儒家对玉文化的理论总结密不可分,从《礼记》《管子》《荀子》到《说苑》《说文解字》,玉德经历了从先秦的“十一德”“九德”“七德”到汉代的“六美”“五德”的演变过程。东汉许慎最终将玉德简化为“仁、义、智、勇、洁”五德,概括了玉的色泽、纹理、质地、硬度、韧性五个特性。可以说,自然界中再没有比玉更适合的矿物岩石有这么多符合儒家君子德行的特性,这大概也是儒家以玉表达“君子之德”的原因。在古人眼中,玉为山川菁英,以玉德喻人德,暗合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值得一提的是,许慎除了说了玉的五德之外,还提到了“石之美者”,既强调了玉德,也注重了玉美。
在了解了这些基础知识之后,《玉见故宫:国宝玉器里的中华》一书按照时间线索,挑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最精美、最具代表性的玉器,讲述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玉文化故事。
徐琳坚守博物馆三十余年,始终致力于玉器与玉文化的研究,通过“库房考古”的方式对故宫收藏的大量玉器进行了分类整理和“再研究”,“故宫玉器藏品不仅数量多,而且时代跨度完整,收藏从新石器时代各个重要考古学文化到清末民国时期的玉器,甚至还有当代玉器和外国玉器,具备完整的玉器发展体系。作为明清的紫禁城,大家总以为故宫藏品就是明清玉器,其实故宫收藏的明以前玉器数量之多、质量之精,远超人们想象”。
这部故宫玉器通史串联起的是一部生动的中华文明史,以“玉器”作为切入点,展示未曾间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作者在中国玉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讲述中国玉文化的故事,是希望能够让大家了解,“玉”这一中华文明独有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特殊的标志物,具有原创性和不可替代性,从而得以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