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媒体报道称,台湾当局正在开发能够打击大陆北方深处目标的高超音速导弹,射程超过 2,000 公里。此前,台湾“中科院”已经批量生产了射程为 1,200-2,000 公里的“擎天”超音速巡航导弹,现在要将 “擎天” 超音速巡航导弹升级为高超音速导弹。正在进行的乌克兰战争,乌军对俄罗斯纵深目标的打击,给俄方造成严重后果。这似乎让台湾当局更有决心推进 “擎天”高超音速导弹计划。目前,台科研部门正在实施名为「超音速燃烧室驻焰特性及超高温复合陶瓷材料研究」的突破式计划,打算以3年时间,研制可耐高温、高热的防护材料、同时改良冲压引擎燃烧室与驻焰系统的布局,以提升整体推进效能。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台湾当局“中科院”想要将 “擎天2” 超音速导弹改为高超音速导弹,有没有可能呢?我认为技术瓶颈难以突破。

首先,高超音速导弹技术与普通超音速导弹技术有着巨大的差距。目前,高超音速导弹主要有两种技术路线,一种是吸气式超燃冲压发动机方案,另一种是水漂弹技术。而超音速巡航导弹使用的是亚燃冲压发动机,这两种武器的技术困难度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大陆在研制东风 - 100 之后,又研制了东风 - 17,这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超音速武器发展成果。

因此,台湾若想将 “擎天” 超音速导弹改为高超音速导弹,除非将现有的吸气式亚燃冲压发动机方案改为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或水漂弹技术。即使是在高超音速技术领域有技术积累的美国,目前也没有成熟的水漂弹控制技术,更不要说超燃冲压发动机了。


台湾在高速飞行器的研发上技术积累本就相对薄弱,又缺少先进的高超音速风洞,面临的技术风险会非常高。没有高超音速风洞,就难以对高超音速导弹的相关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试验。台湾想要突破技术瓶颈,实现 “擎天” 导弹向高超音速的转变,几乎是天方夜谭。


另外,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导弹,在实战中都是一种消耗性武器。对于台湾当局来说,即使在理论上有将 “擎天” 导弹改为高超音速导弹的可能性,那么在量产方面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从资源方面来看,台湾地域狭小,资源有限,在研发和生产导弹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方面,都难以实现大规模的供应。从工业基础角度而言,导弹的量产需要完善的工业体系支持,而台湾的工业体系并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高超音速导弹生产。此外,从技术人才储备上,台湾也难以满足大量生产高超音速导弹的需求。没有足够数量的导弹,其所谓的 “威慑” 意义也就大打折扣。

可见,台湾当局妄图将 “擎天” 超音速导弹改为高超音速导弹,更多的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或者说是“台独”立场的展示。台湾当局在军事冒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忘了任何企图依靠武力 “以武谋独” 的行径,都将在强大的祖国统一意志和实力面前被粉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