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欧阳小红 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2025年,中国经济、全球经济将呈现何种特征?潜在经济风险来自哪里?央行会采用什么货币政策工具?改革将会在哪些领域上演?

经济观察报推出了针对金融机构、企业首席经济学家的宏观调査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处理,以期给投资者呈现2025年的宏观研判。

调查时间:2025年1月6日至2025年1月15日

调査对象:金融机构、企业首席经济学家

收回有效问卷:22份

2024年的起伏与回升已成为过去式,全球经济在分化与动荡中正逐渐寻求新的平衡点。进入2025年,中国经济面临新局面:宏观经济的新旧动能在加速转换,地方债务与房地产风险继续考验着经济的韧性与政策的灵活性。

国内生产总值(GDP)从一季度同比增长5.3%、二季度4.7%到三季度4.6%,再到四季度的5.4%;A股上证综指从2700点到3400点,若说“转”是描绘2024年中国经济走势的年度热词,那么,2025年又将如何呢?

2025年伊始,经济观察报向22家金融机构、企业的经济学家发放了宏观经济调查问卷,受访者的观点描绘了一幅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图景。

宏观预期:分化中的乐观与隐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今年和明年全球经济增速将稳定保持在3.3%的水平,与疫情前大幅放缓的潜在增速大体一致。通胀率正在下行,今明两年将分别下降至4.2%和3.5%。

在本次调查中,63.64%的受访者对全球经济持乐观态度,认为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全球主要经济体仍具有韧性。36.36%的受访者对经济前景表示担忧,尤其是地缘政治冲突和美联储政策走向具有不确定性。

中国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一极,被受访者寄予厚望。59.09%的受访者认为,尽管2025年的经济增速可能放缓,但质量将进一步提高。更强调消费升级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经济转型路径,旨在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复苏奠定基础。

45.45%的受访者预测,2025年经济走势为“前高后低”。对此,一位受访经济学家表示:“这主要取决于消费复苏的强度和地方债务风险的控制力度。”

回溯2024年的GDP季度增速数据——“一季度同比增长5.3%,二季度同比增长4.7%,三季度同比增长4.6%,四季度同比增长5.4%”,整体呈现“U型”或“非对称W型”的发展曲线。这与去年问卷中52%的受访者对2024年“前低后高”的预测基本吻合。

2024年与2025年经济走势预期从“前低后高”转变为“前高后低”,背后反映了市场对经济复苏动力来源及持续性的新判断。这一转变表明,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经济动能及政策效果的评估发生了改变。例如,政策驱动、内需复苏的可持续性,以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都在引发不同程度的预期差。

问卷调查显示,81.82%的受访者预测,2025年中国GDP增速将在4.5%~5%;另有13.64%的受访者认为GDP增速可能低于4.5%,仅有4.54%的受访者预计增速可能达到5%~5.5%。

通胀方面,2024年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0.2%,主要由于商品价格低位运行、服务价格增长乏力。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7.27%的受访者预计,2025年全年CPI涨幅将在1%以下;18.18%的受访者则预测,CPI涨幅在1%~2%;另有一位受访者认为CPI涨幅仅为0.2%。

对比去年问卷调查结果,当时有56%的受访者预计2024年CPI同比涨幅低于1%,40%的受访者预计在1%~2%。“通胀压力温和,政策宽松空间相对充裕。然而,服务价格增长尚未形成有效支撑,未来提升服务消费或将成为稳定CPI的重要发力点。”有分析人士表示。

问卷调查显示,50%的受访者认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在2025年小幅贬值(不超过3%),27.27%的受访者则预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出现有限升值;其中,13.63%的观点认为升值3%以内,9%的观点认为升值3%~5%。

与此同时,内需市场被视为经济复苏的最大亮点。“中国内需市场的潜力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一位消费市场观察人士表示。

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内需不足的背景下,消费升级更多是指消费结构的调整和潜力的释放。其中,重点是服务消费的增长。商品消费趋于成熟后,服务消费(如文旅、健康管理)会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

风险叠加与政策平衡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经济转型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显著,而如何在结构调整中保障就业已成为政策制定的核心议题。

与此同时,68.18%的受访者将房地产市场视为当前最重要的经济风险,而45.45%的受访者认为地方债务问题对宏观经济稳定构成重大挑战。地方债务被比喻为“紧绷的财政弦”,其高杠杆风险和偿债压力持续考验地方财政的韧性;房地产市场则被视为“调控中的试金石”,其调整的深度和广度不仅影响市场信心,也直接关系到经济复苏的质量和稳定性。

63.64%的受访者表示,民营企业经营收缩值得高度关注。这一现象不仅是市场信心的晴雨表,也反映了部分企业在融资环境和市场需求疲软中的双重压力。

通缩隐忧也引起了关注,50%的受访者认为这将对2025年的经济形成压力。2024年全年CPI仅上涨0.2%,反映了内需不足的持续影响。价格水平的疲软不仅影响企业盈利,也对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形成制约。

此外,40.91%的受访者指出资本外流是潜在隐患,而企业创新和盈利能力不强(27.27%)、汇率波动(22.73%)以及贫富差距过大(22.73%)也位列主要风险之列。

2025年的房地产市场走势是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5.45%的受访者认为一线城市房价将下跌10%以内。同时,31.82%的受访者认为房价可能上涨10%以内,反映了部分人对政策支撑和需求改善的乐观预期。此外,9.09%的受访者认为房价可能下跌10%以上,而另有9.09%的受访者预计房价将大体持平。

有分析认为,地方债务和房地产问题的叠加效应,可能会限制2025年经济复苏的上限。地方融资改革与房地产市场的去风险化调整,需要找到一种平衡。

尽管这些风险短期内增加了经济的不确定性,但部分受访者对政策调控的中长期效果表示乐观。随着调控措施的逐步深化,这些调整或将助力优化整体经济结构,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政策展望:宽松预期下的改革试探

货币政策方面,90.91%的受访者预测,2025年的货币政策将保持适度宽松。86.36%的受访者认为,央行可能会降准两次以释放更多流动性。与此同时,81.82%的受访者预计,LPR将降息两次,一位受访者甚至预测降息2—3次。

财政与金融改革方向同样受到高度关注。受访者普遍认为,财税体制改革(90.91%)与地方融资体制优化(50%)将是政策发力的重点。民生服务(如医疗、养老)领域也得到了63.64%的支持。

“一旦改革步入深水区,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将是决定经济能否稳定增长的关键。”一位政策研究员指出。

综上,如何在保障就业、化解房地产和地方债务风险的同时提振内需,是202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课题。稳增长、控风险和促转型的政策组合需精准落地,在减少风险隐患的同时,为经济复苏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2025年,注定是在改革与风险中前行。从地方债务到房地产,从改革的可期性到内需的潜力,每一处风向标都在提醒投资者和决策者:稳健与灵活并行,改革与发展并举,是通往持续复苏的关键路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