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三

毛主席早年间曾于蔡和森等人创立过一个革命团体,叫做“新民学会”;成员中有兄弟二人,其兄叫萧子升,其弟为萧子暲。

萧子暲一作子嶂,或云原名萧克森,字子暲,更为人知的一个名字是萧三,其祖父赐名萧莼三,读书时起名萧植蕃,笔名有天光、埃弥·萧﹑爱梅等,1896年10月10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的萧家冲。

早年,他曾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与毛先生同学;对于青少年时代的毛先生,颇为了解。其后来撰写的《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1951),流传很广。

1920年,他到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他同赵世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共产党”;1924年1月,他与任弼时等代表中共旅莫斯科支部参加列宁的葬礼及护灵活动。

萧三学识渊博,文化修养很高,他精通俄语、法语、德语、英语等多种语言,曾与陈乔年将《国际歌》歌词译成中文,是语言大师和著名的文学翻译家。


萧三和耶娃在莫斯科(1936年)

萧三的一生有过多次感情的经历。18岁那年,被父母召回家乡,与一位叫谭雪君的姑娘办了婚事。婚后,萧三把妻子带到长沙,送到蔡和森母亲创办的女子职业学校学习。后来萧三去法国勤工俭学,想带妻子一起去,无奈妻子此时已有身孕。1921年,妻子为他生了女儿,一年后、女儿便患病夭折了;“望君君不归”,女儿又死了,不久、谭雪君也抑郁而逝。

1925年,萧三认识了苏联姑娘瓦萨,两人热恋不久就同居了。后来,萧三因身体不好,组织决定送他到苏联边治病边参加共产主义运动。萧三同意了,并与瓦萨正式结婚,同赴苏联。在苏联平稳的家庭生活,使萧三思乡心切,希望尽快回国投入革命斗争。而此时的瓦萨已做母亲,她希望与丈夫儿子过平稳的生活,由此、个性急躁的瓦萨便会和他大吵一通。后来,他们平静地分手了。

与瓦萨分手后,萧三并没有回国,还是遵照党的指示留在苏联工作,一呆就是10年。1934年,萧三到黑海疗养时,认识了德国姑娘耶娃(中文名叶华)。耶娃那年23岁,靓丽动人,极为仰慕这位在中国、在苏联都赫赫有名的革命者兼诗人;于是,耶娃为之放弃了德国国籍,嫁给了萧三。

两人结婚生子后,萧三却还想着要回国继续投入革命运动,在萧三的再三请求下,中共同意萧三回国了。萧三回国后一年,耶娃也来到了延安。

1938年,萧三到延安后,按照毛主席指示,负责文化领导工作。这时,萧三妹妹的同学甘露,因崇拜萧三,从浙江来到了延安。甘露在浙江时学过京剧,由于演唱了全本的《花木兰》,而成为延安“名人”,人们称她为“花木兰”。

耶娃发现他俩关系不正常后,非常不满。而萧三也怀疑耶娃与在延安的外国人来往关系不正常。由此,两人常吵闹。耶娃一气之下,也不顾穿过国统区的危险,只身带了两个孩子,回到苏联。走之前,周恩来为萧三和耶娃办了离婚手续。耶娃走后,甘露与萧三就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甘露证件照

等到革命胜利后,萧三与甘露已有了两个男孩,家也搬进了北京。萧三从事国际文化交流工作;一次他出访苏联,竟把耶娃带回国来了。原来,萧三在苏联时,苏联方面还认为耶娃是萧三妻子,安排他们会面了。两人旧情复燃,住到了一起。后来由于难以割舍,就把耶娃及儿子带了回来。

甘露惊呆了。萧三的解释是,耶娃母子在苏联生活不稳定,现在革命胜利了,自己也是中共的高官,有责任担负抚养母子的责任,他和甘露还是夫妻,只是和耶娃他们生活在一起。甘露是开朗的人,想到自己的过去,耶娃受的苦,也就同意了。

但甘露很快发现了萧三和耶娃的越轨行为,颇为气愤。周恩来得知后大吃一惊,问耶娃,你不是和萧三离婚了吗?耶娃笑说,那是为了便于通过国民党的地盘,并不是真离婚。

在征求了萧三的意见,并考虑到中苏关系,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安子文等亲自出面,要求甘露放弃与萧三的婚姻,让萧三与耶娃复婚。同时对于萧三的感情多变、给予口头警告处分。

耶娃与萧三两人又开始了共同的人生旅程。直到1983年1983年2月4日,萧三因病在北京去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