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7月13日,美军战机越过中朝边境,对中国边民实施轰炸后,军委当即决定,立即调集重兵部署在东北中朝边境地区,巩固东北边防。
到8月底的时候,已经有25万大军完成部署,当时暂时统称为“东北边防军”。当时朝鲜方面,已经多次请求中国出兵,协助打退已经完成仁川登陆且取得节节胜利的美军。
经过多轮商议,10月8日,军委正式签署文件,宣布抗美援朝志愿军正式成立,先头主力部队即为早已部署在中朝边境的前“东北边防军”。
志愿军成立后,各个部门立即展开了工作,参谋部、各兵团、各军的主要指挥官也全部到位,可唯独总指挥的人选,迟迟没有敲定下来。
当时,所有人都知道,此次志愿军前往朝鲜后,面对的将是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他们有飞机、有军舰,有各式各样的先进武器,双方实力悬殊,所以要做好打硬仗的准备。
所以,总指挥的人选非常重要,一旦选择错误,将会直接影响战争的胜负。
结果大家都知道,最后是彭总挂帅,担任了抗美援朝志愿军的总指挥,并率领志愿军入朝作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军。
根据现在公开的一些文件,大致可以看出,当时军委在选择志愿军总指挥的时候,除了彭总之外,还有3名候选人,他们分别是谁?为何没有被选上?(排名不分先后)
1、陈毅
在军委确定派志愿军入朝作战后,陈老总就主动站了出来,向军委毛遂自荐,说自己有信心指挥志愿军取得胜利。陈老总的带兵能力,众人有目共睹,可即使他多次致电军委,可最终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
其实原因也非常简单,当时陈老总正担任上海市的市长,肩膀上的责任同样重要,毕竟上海经济的发展,关乎全国经济的发展,可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
2、粟裕
实际上,当时军委最为满意的人选,是三野总司令的粟裕大将。自1947年华野和山东野战军合并组成三野后,粟裕大将就担任总司令,坐镇三野。
对于粟裕大将,民间有一个亲切的称呼,老百姓叫他为“战神”,可见他领兵作战的能力,已经在老百姓中深入人心。如果粟裕大将出任志愿军总指挥,军委是完全放心的,可最终还是没有选择由他出任这一职位。
原因也很简单,当时粟裕大将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身体中有弹片,还有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的各类疾病,有时候行动都有问题,更不用说要出国去领兵打仗了。所以考虑到粟裕大将的身体状况,军委还是放弃了这一想法,让他好好养病。
3、林帅
最后一位自然是四野总司令林帅,他掌管着总兵力超过百万的四野,所在区域又是和朝鲜紧挨着的东北。再加上林帅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由他担任志愿军总指挥,似乎也非常合适。
然而,最后军委也没有选择他,原因是林帅本人,做事十分谨慎,当年在是否攻打锦州的问题上,就曾与军委反复拉扯,说自己不打没把握的仗。对于抗美援朝,他本人同样觉得,难度太大,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持反对意见。
就这样,最终军委选择了彭总,既指挥过百团大战,又在各个兵团都待过,同时又坚定支持军委派兵入朝作战的决策。
所以,当年选择抗美援朝总指挥时,除了彭总,还有陈老总、粟裕大将及林帅三名候选人。最终彭总脱颖而出,成功当选志愿军总指挥带兵入朝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