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景脉”?
新世纪以来,投资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使得中国加冕“基建狂魔”的称号。以往我们所关注的基础成就,更多是飞越天堑的桥梁、纵横荒漠的高速公路,以及终于实现中山先生期望的高铁规划等,但是,城市基建与文明城市建设结合所促成的城市景观革新,却很少获得关注。
大家普遍会感觉,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美了。这个“美”不仅仅是现代化设施的建设与普及,同样也是传统文化与建筑群落的再现。
中国在走向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不光是复制西方的现代都市样态,也在积极地传承古典城市的“景脉”。
什么是“景脉”?
在我们的身体里,中华民族血脉本就相连,在唐诗宋词的吟唱中,千年的文脉流传,诗在,长安即便已是废墟,仍能让今人感受汉唐之威,而穿越时空钟声的寒山寺,则是另外一种“脉”的传承。
中国的历史上经历了无数的战争,那些在史书上赫赫有名的景观,黄鹤楼、滕王阁、大雁塔、杜甫草堂,无不经历了后世多次的修缮甚至重建,有的景观本身就是积累历代数百年的创作,才形成了今天的样子。
莫高窟、龙门石窟无不如此,我们不应只见它们被“毁”的一面,而应关注他们“承”的一脉。
所谓的“景脉”,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为对于历史著名建筑景观的修缮重建,中国没有废墟文化,不会像古罗马斗兽场那样,将那么一大块遗迹保留起来,中国文明不敬闲神,我们会将被遗弃的土地重新开垦,坍塌的楼宇会被重新建起。
因为,只有活的景观才会融入新的人间烟火,所以那些新的古建筑,不是假古董,而是“景脉新传”。
其二,并非只是对于历史著名建筑景观的修缮重建才是“景脉”,那些具有传统文化风格、元素与符号的景观建筑,也是在传承“景脉”。而这些历史新建筑在城市里往往以古街、古桥、城楼、园林景区等形式呈现。
这些“景脉”虽然传承,但是在应用上却有些尴尬。美则美矣!可是除了作为建筑奇观,还能做什么呢?也就是说,我们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保留了众多的古戏台、古桥、古城楼,除了“看”的功能外,究竟有多少其他附加值呢?
“事标”与“城市戏剧”:春晚无锡分会场的观览逻辑
蛇年春晚依然设置了众多分会场,无锡为1988年设置分会场以来第一个入选的江南城市,其拍摄取景地为无锡清名桥古运河、太湖鼋(yuán)头渚,以及惠山古镇等。
在整个节目以《无锡情》的音乐统摄下,我们其实并不能分清这三地的区别,只是将其作为江南风物的统一象征。
那么和传统的春晚外景节目有什么区别呢?其突出的是一个“游”的概念,这是一场游园会。观众可跟随倪妮视角,乘坐一艘江南的小船,伴随着舞蹈、评弹、交响乐、合唱等各种变奏的《无锡情》乐曲,游览江南千年文脉、无锡百年工业和如今的成就。
这个节目的本质是将整个无锡作为演出的舞台,辉煌的城市夜景是作为空镜的背景,而运河、古镇和太湖则是实际所行走的路线。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作为唐诗逸舞蹈场地的大树,作为苏轼纵酒的小船,作为徐霞客拍遍长啸的栏杆,原本有着怎样的意义?
其实这些都不是什么景点,而是人人都可触摸的普通设施。可是观众们为什么会围着这棵树,看着这艘船,簇拥着这栏前?
因为这里有人演出,简单来说,就是有“事”才能让他们停留,否则走过去也就走过去,看一眼也就看一看,根本不会驻足。
所以,让“景脉”活化的重要方式就是让其成为“事标”。
“事标”是我前年在“秦朔朋友圈”首发的一个概念,本是无意中偶得之,但是提出之后,竟然获得了业界和学界不少朋友的认可。
什么是“事标”呢?这个概念仿照“地标”而提出,我们以前往往以一些奇观性的建筑作为一个地方的地理标志,但其实,观览者和地标的关系非常浅淡,仅仅观览打卡的话,停留不了多久。
仅仅只是地标意义,是无法进行深度文旅开发的。所以,要在“地标”的基础上添加事件,让我们有停留在这里,开展行动的事件。
所谓的“行动”是一个时间性的过程,可以让游客留下来。比如乌镇本来就是一个游客大半天可以走完的小镇,阿那亚也不过是几个小时足以离开的海滩,但是有了乌镇戏剧节、阿那亚戏剧节的存在,戏剧爱好者们可以在乌镇、阿那亚停留十天半个月,食宿剧票社交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游客口碑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极为可观。
“事标”未必和地标一一对应。也就是说,未必是那些著名的景点才有可能成为“事标”。枫桥不过是张继停留过的普通码头,桃花坞因为唐寅住过才能扬名。
所以,我们现在文明城市建设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区留下的那么多古建筑,如果仅仅只是放在那里,不给它事件,那么只会成为冰冷的博物馆贡品,最多被人拍上几张照片打卡而已。而给它事件,则成为我们去游览、去行动的目的地,人和景物的关系就被重构了。
那么,是什么行动呢?
作为一个七分钟的节目,《无锡景,家国情》不可能对任何地点和元素进行深度的展开,只是利用画面尽可能碎片化地展示,像惠山泥人、宜兴紫砂壶、乌米饭、小笼包等等,仅仅是一个镜头的待遇。
毕竟是春晚的节目,不是展现无锡特产的PPT,所以更大的精力放在舞蹈、演唱和演唱会上,利用音乐的抒情来对诸多元素进行串联,里面所出现的古代文化名人、近代实业家只能获得一两句台词。
实际上,这种宏大演出中,利用一两句台词构建历史场景和塑造人物的形式,在这些年的晚会演出中成为一种潮流。比如建党百年纪念大会中,对于陈独秀、李大钊、郭永怀等人物的表现,其实就是一两句台词的呈现,像我编剧的《典籍里的苏州》中,草鞋山的苏州先民、范仲淹、林则徐等人也不过几句台词的对白或者独白。
这是作为短节目,控制时长的无奈,可是如果跳出来看,没有时长的限制呢?你不用音乐,用什么方式可以把这些散落在整个城市里的元素连接起来呢?
这就涉及另一个概念——“城市戏剧”了。
我们传统的舞台,文旅1.0时代是在剧场里看戏,观众坐在台下,文旅演出和戏剧共用一个舞台,看不出什么区别来。到了文旅2.0时代,实景演出成为主流,无论是“印象”系列,还是“再见”系列,都是在一个文旅实景中,借助于真山真水来作为舞台,观众依然坐在台下。
当然,像《重庆1949》那样宏大的舞台,我们可以看作是在1.0时代的舞台里构建了2.0时代的复杂场景。但是不管是1.0还是2.0,都是一个景区的演出,没有扩展到整个城市。
所谓“城市戏剧”,就是跳出单一剧场、景区,而将一整个城市的景点作为戏剧演出的场景。以苏州为例,八大城门、一条护城河、五大世界遗产园林、一座座古桥、一座座古戏台,是不是可以作为一场城市大戏的演出场景?
那么,城市大戏如何观看?那就是不仅让观众看起来,还要让他们动起来。实际上,自从《不眠之夜》被引入之后,沉浸式互动行走剧在国内兴盛起来,有的如同《莫恩古堡》《普罗维登》之类的室内剧场,有的则是郑州的《只有河南》、银川的《看见贺兰》这样内外景结合的互动演出。
这些演出的基本原则就是让观众动起来,自己跟着线索去走,但同时一条线只能获得一个视角,需要多刷才能获得所有的故事。
比如在安徽的金寨,山东的沂蒙这样的革命老区,可以设计一个红军/八路军实景体验秀,游客可以选择战士线、反特线、指挥员作战谋略线、城市知识热血青年革命宣传线、小朋友红军/八路军农场动物养育线等不同的路线,在三天两夜的时间体验红色革命根据地/抗日边区发展壮大,然后打败敌人围剿的故事。战争、谋略、革命宣传,与小动物的互动体验,可以容纳非常丰富的内容。
在苏州的上方山、南京的紫金山上,也可以以登山为线索,体验一场古代的悬疑破案故事,登上山顶,见证案件的大结局。不同的登山路线就是不同的故事线。
但是上面的案例都是单一景区的演出和行走,而不是整个城市的多景区互动。以上述苏州城市案例来看,就是把整个苏州古城作为戏剧演出的舞台,观看演出就是城市游览攻略,在两三天的时间里,跟着戏剧的线索走过苏州古城,而下一次,换一条线,看遍所有的故事。
在这样的视角下,胥门外的万年桥,也许就不是一条几十秒就可以走过的古桥,而是围观男女主定情的名场面之地;作为民国老工业遗迹的苏纶场是否可以上演一段民国版的《十五贯》,而作为男女主人公轮回的一世?
城市戏剧,行走就是看戏;动起来的景,才是跳动的脉。
回到《无锡景,家国情》,其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框架。比如演员王劲松所扮演的应该是民国荣氏家族成员,他们为什么会提出实业报国?面对谁的压力,谁是反派,矛盾如何铺垫转折,三翻四覆之后,才会有这样的独白?
扬帆那个动作,是在抗战时期海工业西迁的悲壮,还是新时期走向世界的豪迈?都是需要故事来填补的。
最近几天,无锡的朋友们纷纷到春晚取景地去游览,可他们也仅仅是游览,如果他们去了,看到的是一场全城戏剧大秀,他们所选择是范仲淹、苏轼、徐霞客、荣氏企业家等不同的故事线,见证了他们的爱恨情仇,风云际会,又是怎样的一场酣畅淋漓的戏剧和江南文化体验呢?
节目演出了,不该像礼花那样,在空中绽放过就结束,而是像一个泉眼,汩汩而流,终成大川。
人工智能在城市戏剧文旅中的作用
以“城市戏剧”串联“景脉”,形成城市新“事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很多问题在传统的技术条件下很难解决,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观众的调度。
大家以往游览景区的时候,可能遇见这样的场景,戏台上出来一个节目,然后乌泱泱的人群涌了上来,你在后面挤也挤不进去,跳脚也看不到,那样既没有良好的观看体验,又缺乏安全。
毕竟,室外的场景,那些小桥、亭台、河沿,本身就不是看演出用的,也没有观众席和相关的安全设施。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依靠导演组的现场调度,那是一个恐怖的工作量,甚至导演组之间都没法进行足够的安排和协调。
怎么办呢?我们是不是在专业编剧设计多条线路的基础上,利用AI来进行每人定制化的行动路线设计?这样可以把不同时段的演出、不同路线的观众、不同人数的观览条件、不同地点的故事衔接统合起来,然后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刷新设计,可能你在途中多喝了一杯咖啡,下面的故事线就重新变化了。
一切都是在随机中变化,每一次旅行,每一个选择都会触发新的故事线。这种故事设计、行动协调,让人类来做编剧和导演,是无论如何也反应不过来、完成不了的,但是人工智能则可以弥补人力的不足。
而如果人工智能真正能如此进入的话,那文旅演出即进入4.0时代。也就是真正私人定制化的文旅体验。
江南的各个城市,不要纠结谁代表江南的问题,而应该思考如何将新的技术引入成熟产业,形成旧产业的二次加速,并由此开辟新的赛道。
在过去的几年中,杭州形成了数字经济六小龙。以往文旅行业被认为是低技术的,但是万物皆可以“人工智能+”,就看是否有拓荒者前往破局。而这条路径的成长性不可限量,比如从个人角度讲,随身旅游定制小管家,是否可以进化成安排更多事务的随身小管家;从城市的角度去讲,协调安排文旅人流的人工智能,是否可以管理更多的城市事务?
以传播学的视角,媒介渠道是构成城市的首要因素。那么,当平台成为渠道,渠道成为城市基础设施,那么每个参与者将会获得极大的回报。
回到最初的问题,当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发展有世界潮流的影响,也有对于传统的吸收和接纳,江南、西北、中原、岭南皆继承了不同的传统风格,构成了地方景脉在当代的呈现。
但是,只有活着的景才是流传的脉,那些传统的建筑不该是一眼就过的普通街景,而需要有故事加持、活动赋予、内容增势的新“事标”。
希望“人工智能+城市戏剧”早日到来。
No.6186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许静波
作者简介:编剧、学者、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图片 视觉中国/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