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冬天,北方就燃起了冰雪热。南方,则成了避寒游里的“诗和远方”。人影攒动中,有非遗花灯的巧夺天工,有大集里的“烟火气”,也有浪漫小城的四季如歌。
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花式“整活”与双向奔赴,是一份乡愁,亦是中国经济向上的一个缩影。当亿万中国人踏上回家旅程,热闹回归,“年味消费”成了这个春节的主角。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回到故乡,记录舌尖上的家乡味道,寻找“热”起来的小城故事。
外籍游客在上海豫园蛇年彩灯下跳舞。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俞金旻 摄
在南京西路的裕兴记面馆,当鲜美汤汁在舌尖轻轻爆开,那份细腻与醇厚让来自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四位外国友人感受到了中国味道。
已在上海定居工作多年的韩国人勇熹,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自己此行邀请了三位朋友“打飞的”来上海游玩,而品尝地道的苏式汤面,游览豫园、外滩,参观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畅玩上海迪士尼乐园一一列在三天行程中。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上海的另一番风味悄然展现,热气腾腾的火锅店成为外籍游客们的宠儿,中国年的温馨与团圆也照进了现实。“在东方文化中,火锅代表着家人团圆,我们今天就和家人一起去吃火锅,还准备去上海的古镇走走看看。”在上海留学的韩国小伙子金泰奋(音)难掩与家人过春节假期的快乐。
免签政策利好之下,“周五下班飞上海”的热闹延续到了首个非遗春节。餐厅内,不同国家的语言交织成一首欢快的交响曲,笑声、赞叹声此起彼伏。在街头巷尾,外籍游客们更是成为了一道风景线。他们或手持地图,认真寻找着下一个目的地,或站在街头,用镜头记录下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与当地居民友好互动,分享着彼此的文化与故事,让上海这座城市更加多元、更加包容。
小笼包、红烧肉“解馋”
“特种兵旅游”打卡,品尝中华美食无疑是一把打开地方文化之门的金钥匙。
“来上海的韩国游客,几乎人手一份蟹粉小笼包。”莱莱小笼作为上海一家主营小笼包的特色餐厅,成为韩国游客来上海旅游的必打卡美食店。门店负责人告诉贝壳财经记者,近两周店里的韩国客人以及各国外籍客人占比能超过20%,最喜欢点的是招牌蟹粉鲜肉小笼,也会尝试馄饨、猪排等本地特色菜。
莱莱小笼门店位于南京东路旅游区附近,处在上海老石库门街区,店里的传统上海美食自然成为了外籍游客感受上海文化的窗口。莱莱小笼门店负责人告诉贝壳财经记者,“除了国外美食网红的推荐,不少韩国客人是被国内友人或者常驻上海的韩国朋友带来的。”
到上海度假,在韩国人中正成为风潮。根据春秋航空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春秋航空每周从上海往返韩国首尔、釜山两地的航班约20个班次,自2024年末起,单个航班上韩国籍客人从平均20%上升到40%至50%。每周日,从上海回釜山的航班上,韩国籍旅客大约占到了80%。
据平台数据观察,韩国游客在上海最爱烤肉、本帮江浙菜、韩国料理品类。正餐小吃之外,网红奶茶饮品店、洗浴汗蒸等休闲娱乐商家的评价区也留下了韩国游客的足迹。
上海本帮菜餐厅人和馆负责人蓝经理眼见这股热度蹿升,“近期韩国人确实数量增长很多,韩国朋友来店里必点本帮金牌红烧肉。现在每天都有十几桌的韩国客人,因为我们是正餐餐厅,家庭型和几个朋友一起来的居多。”
钟爱“蟹粉”的韩国游客,也捧红了“蟹粉捞饭”。“这样的烹饪手法,他们又新奇又喜欢。”蓝经理告诉贝壳财经记者,生煎包、小笼包等“地标属性”美食也备受喜爱,“在韩国人眼里,上海差不多就等于生煎、小笼包。”
贝壳财经记者走访看到,人和馆中上海海派风情的环境和菜品,或许让韩国游客可以沉浸式感受本地文化。在等位区,韩国游客之外,还有来自泰国、日本等地的客人。
“这很符合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气质。”蓝经理表示,希望这种国际美食交流、融合的氛围可以一直持续下去。
在BFC外滩枫径市集,韩国游客围在餐车前扫码购买甜辣味炸鸡。摊主也有意接住这波流量,她的餐车主要售卖韩式风味小吃。一个月前,发现韩国顾客突然增多,立即将中英双语餐单升级为韩语、中文、英文。
位于黄浦区外滩商圈的一家连锁羊肉串门店在刚刚过去的跨年夜,接待了五六百位韩国游客,排队时间长达3至5个小时,韩国游客的比例达到了70%至80%。为了满足韩国游客的需求,门店不仅增加了韩文菜单,还请来了韩语老师,以便更好地服务这些游客。这一变化不仅提升了顾客的就餐体验,也让店员们感受到文化交流的乐趣。
数字记录下这股“韩潮”。大众点评数据显示,2024年11月以来,平台韩国用户日访问量持续攀升,总访问量环比增幅接近40%,最高单日访问量相较免签政策落地前增长超过300%。
游客在上海黄浦区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合影留念。
免签政策“东风”,“去中国过中国年”
贝壳财经记者搭乘地铁13号线从一大会址·新天地站出站后,韩国游客的身影穿梭其中。沿着马当路前行,“欧巴(哥哥)”和“欧尼(姐姐)”在人群中极具辨识度。他们手中提着各式各样的“战利品”:衣物、玩偶、甜点等。
马当路306弄4号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前,购票队伍排起长龙。来自韩国的游客金先生第一次来上海,感慨这里很时尚,这几天也很有中国年味。没说几句,他便举起手机,抱歉地示意自己预约的网约车已经抵达。
“干净,也亲切”,韩国游客秉女士此行对中国印象深刻,三天行程中,她参观了鲁迅故居,亦在外滩观景。
“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旅游,这几天玩得很开心,虽然我不太知道生肖的含义,但感受到了快乐的氛围,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食。”贝壳财经记者在上海豫园遇到了来自俄罗斯的雅丽芙(音),在巨型的蛇形彩灯装饰之下,雅丽芙正和朋友们观赏灯会。
上海的街头巷尾迎来了“歪果仁”特种兵旅游的扎堆涌入,他们不仅成为见证浓浓中国味的重要一角,更让上海这座小城的故事跨越国界,走向了世界。2024年,上海接待入境游客超过600万人次,“入境第一站”的格局逐渐形成。
旅游热潮,离不开政策推动。过去一年多来,中国的过境免签政策持续升级,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目前,符合条件的俄罗斯、巴西、英国、美国、加拿大等54国人员,从中国过境前往第三国(地区),可从24个省(区、市)60个对外开放口岸中任一口岸免签来华,并在规定区域停留活动不超过240小时。
上海海关统计显示,近期韩国籍旅客入境人数显著增长,2024年12月,上海浦东机场口岸进出境韩国籍旅客超13万人次。根据同程旅行发布的沪上“韩潮”指数,截至2025年1月上旬,来沪后韩国游客最集中的区域为黄浦区。同程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对贝壳财经记者分析,上海市黄浦区作为海派文化的集中地,辖区内的豫园浓缩了明清两代江南园林的精髓,外滩区域“万国”建筑群和夜间灯光的绚丽,对于韩国游客来说极具吸引力。此外,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也在该区域内,所以黄浦区的“韩潮”浓度特别高。
“歪果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摆脱身上的“班味”,拉动了上海本地一系列消费。携程数据显示,自免签政策实施以来,韩国游客入境上海的订单同比增长超过180%,这一增长不仅体现在餐饮业,还辐射到旅游业、零售等多个行业。
在多个海外社交媒体上,上海迪士尼已成为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地游客来上海旅游的必打卡景点之一。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上海迪士尼乐园接待的国际游客数量创下新高,其中来自东南亚等地的游客人数增长最为迅猛。”
此外,滴滴数据显示,2025年春运第一周,入境用户使用滴滴在国内打车的订单量同比去年上涨超55%,其中来自韩国、美国和新加坡的外国用户最多。
“挤爆”外滩的璀璨灯火、漫步武康路的复古风情、探寻田子坊的艺术小巷,每一处都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入境游高速增长已然成为2025年春节旅游市场的一大亮点,“去中国过中国年”被不少外国人加入了旅行计划。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俞金旻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