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民党资深政治家石破茂近期呼吁在“战败80周年”之际,重新审视“日本为何发动战争”。大家留意到,他提出“战争反思”而非“侵略忏悔”,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考量。即便是战败反思,也在日本政界,尤其是自民党内部,是非常非常少见的。可以看出,石破茂正在为他的“战后八十周年讲话”做准备。
图片
虽然仅仅是从终战到战败的称谓之变,但较之于之前几任首相来说,进步是明显的。如此定性讲话,在日本的历史上极为重要,必将对未来十年日本的外交走向产生深度影响。我们来稍加回顾一下,就会看到其中的脉络。1995年的50周年讲话是村山富市,如今老先生现在还活着,他清楚承认了日本的战争罪行,到现在我们还会提到这次讲话。2005年的60周年讲话是小泉纯一郎,右倾化的态势已经开始显现了,对侵略罪行只字不提。
图片
再到安倍晋三2015年的70周年的讲话,当时已经连“道歉”也不提了,更别说承认侵略战争的罪行。而且在他的鼓噪下,通过了新安保法,解禁了集体自卫权。如此举动,表面上看是让日本自卫队实现军队正常化,而更深层的原因是为日本军国主义重新招魂。当年安倍晋三提出这样的逆行时,遭到日本国内各界的强烈反对之声,但这些无法改变日本的政策走向。反映出安倍晋三的抗压能力还是挺强的,让日本右翼势力不断抬头。
图片
因此,石破茂即将发表的战后80周年讲话,我认为他可能想做出一些改变,重新调整未来十年日本的对外路线,尤其是和周边国家的相处方式。他试图用“败战”取代“终战”,强调对历史的反思,意识进步还是挺大的。石破茂说,他是田中角荣先生最后的弟子。田中角荣1972年上台后,积极主张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克服国内部分势力的阻挠与反对,带领外相大平正芳访华,与中国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图片
在行动上,田中角荣不顾可能面临的风险,毅然踏上访华之旅,展现出推动中日友好的决心。从历史意义来看,他的访华及所推动的中日邦交正常化,为两国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后来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条件。尽管田中角荣的政治生涯后期因受贿丑闻等受到影响,但他在推动中日友好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也因此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今天石破茂称他是田中角荣的关门弟子,实际上释放出他对中国的外交善意。
图片
石破茂作为自民党内“温和保守派”代表和新任首相,通过提出“战争反思”,展现“理性保守”形象,与前几任首相保持差异化,试图改变与中国的逐渐冷化的关系。但日本社会舆论分化严重,很多事情并非想象那么容易。日本民众对战争责任的态度呈两极分化,约40%的年轻人认为“无需再为战争道歉”,而老年群体和知识界更支持反省。石破茂提出“战争反思”,是试图在分裂的舆论中寻找“中间路线”,引导社会更深入地讨论历史问题,避免被极右或左翼观点所左右。
图片
第二,国际形势发展也是重要原因。日本的前几任都是片面跟定美国实行远交近攻,公开执意充当美国打压中国发展的排头兵。加之日本近年因历史问题与中韩朝等国关系紧张,石破茂的“战争反思”提议可能意在缓和邻国对日本历史修正主义的担忧,展现出一种外交诚意,减少中日、韩日关系中的历史障碍,为经济合作等创造政治空间。特别是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国家势力在不断增强,日本也认识到单纯地跟定美国,不一定就有好果子吃,于是开始思考如何在美中韩之间找到平衡点。
图片
当然,美国态度至关重要。美国对日本历史问题的态度其实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希望日本强化军力分担遏华压力,另一方面又需避免日本过度“历史翻案”激化东亚矛盾。石破茂的“温和反思”可能符合美国“可控的民族主义”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得到美国的默许或支持。尽管最近石破茂拒绝特朗普邀请他到华盛顿的访问,这让特朗普感到很不爽,但美国希望东亚保持一种稳定和平衡,这符合他们所谓的亚洲政策。
图片
第四,日本国内对战争责任的讨论长期存在分歧,右翼势力倾向于强调“自卫战争”“资源被封锁”等外部因素,而回避侵略本质。石破茂提出“战争反思”,从“国家决策机制失控”等角度分析,试图超越简单的“善恶二分”,但这种方式可能会被认为是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侵略的事实。一旦右翼势力抬头,军国主义思想必然还魂,那么永远不再侵略他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图片
另外,石破茂这是为了“加害”与“受害”之间搞一种平衡术。日本社会广岛长崎核爆的“受害者”意识强烈,但对亚洲邻国的加害责任教育不足。石破茂未明确提及具体战争罪行,可能是想在不触及国内强烈的“受害者”意识的前提下,引导对战争原因的思考,但这也使得其反思的诚意受到质疑。石破茂也不敢违背国内的民意支持,一旦反对他的声音过大,那么这个首相位置也坐不稳。
图片
1总而言之,在日本侵略战争80周年之际,石破茂提出“战争反思”虽有推动日本社会正视历史的积极一面,但与明确的“侵略忏悔”相比,仍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局限性,甚至还为军国主义思想还魂埋下祸根。国际社会应持续关注日本的动向,促使日本真正直面侵略事实,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和平国家”的承诺,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号或表面的反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