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鱼刺,在生活中不算少见。
过年时,大家难免大鱼大肉,
尤其要小心这种情况发生。
卡鱼刺有哪些临床表现
咽喉刺痛感和异物感,甚至吞咽困难如果鱼刺对咽喉黏膜的刺激较严重,会导致咽喉出现红肿、破溃、刺痛,且在做吞咽动作时刺痛感会加强;如果鱼刺刺入食管,可能会产生异物感,进食时异物感加重甚至发生吞咽困难,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干呕。
咳嗽鱼刺卡在咽喉会刺激咽喉黏膜,导致反射性咳嗽,并在鱼刺移动后有所缓解。
声音异常鱼刺卡在咽喉部可导致咽喉部水肿,对正常发音造成不良影响,出现声音嘶哑症状。
损伤、出血鱼刺属于尖锐异物,若在人体内长期停留,可能会造成损伤、出血。
呼吸困难如果鱼刺停留在咽喉部附近长期未取出,继发性感染可能会导致咽喉黏膜充血、水肿,严重时会对呼吸造成影响,甚至导致呼吸困难。
除了鱼刺,还有哪些容易
卡住耳、鼻、咽喉的异物
耳、鼻异物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常为不慎塞入的较小异物,以非生物类异物和植物类异物多见。
①非生物类异物,如纽扣、纽扣电池、玻璃珠、纸卷、玩具、石块、泥土等。
②植物类异物,如瓜子壳、花生、豆类、果核等。
③动物类异物,如昆虫、水蛭等。
咽喉异物多属不慎经口进入的尖锐细长物品或较大易卡顿的食物等,除鱼刺外,如家禽骨、坚果核、枣核、义齿等,可刺入扁桃体、咽侧壁、舌根、会厌谷、梨状窝甚至食管等处。
进食时卡住了异物,如何正确应对
禁饮、禁食当感到异物卡顿时,要保持镇定,立即禁饮、禁食,尽量减少吞咽动作,让咽喉部的肌肉放松,防止将异物挤压到更深的部位;可以轻咳,看看能否将异物咳出。
判断异物的位置可尝试用汤匙或牙刷柄先压住舌头的前半部,然后下压舌部,在电筒的照射下,若肉眼能看见异物,且有把握,可用镊子等钳住并将其轻轻夹出;如果缺乏把握,应立即前往医院,并向医生描述异物的位置。
寻求医生帮助若异物感明显且无法自行缓解,出血、呼吸困难或颈部、胸部疼痛感明显者,应立即到医院的耳鼻咽喉科就诊,向医生清楚描述食用了什么食物、异物可能是什么、哪个部位最不舒服。
卡异物了,医生一般会怎么处理
医生可能会采用喉镜、CT或X线检查、食管造影、胃镜等方法来寻找异物,并根据异物的大小、卡住的部位及深浅给予不同的处理。
对于位于口腔、咽喉部比较浅显位置的异物,医生会尝试在直视下取出。若异物太小未找到,或在扁桃体下极深面、会厌谷、梨状隐窝等深在部位,或患者咽反射特别明显(恶心、呕吐的感觉强烈),医生会考虑借助喉镜等工具。
若怀疑异物已进入食管,医生会先给予患者食管钡餐造影或颈胸部CT检查;一旦证实有异物嵌顿,根据具体情况,可通过胃镜或食管镜取出异物,甚至有可能需要在全身麻醉下取出异物。对于通过自然腔道难以取出的异物,依据性质和位置,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切开甚至开胸取出。
如何预防异物卡顿发生
耳、鼻、咽喉均为自然腔道,异物可以进入,鼻腔异物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常见于好奇心强的孩子,在玩耍时将豆类、果核、塑料玩具等东西塞入自己或他人的鼻孔内。
咽喉异物在成年人中多见于进食仓促或进食时受到惊扰而误吞咽鱼刺、动物骨骼、果核或其他质硬食材;儿童更多见于将各种小玩具、硬币等东西放入口中,哭闹、跌倒、嬉戏而误吞,或因乳牙换牙时脱落而误吞;老年人多因咽反射迟钝、咀嚼功能差而发病,也常见假牙松动脱落而误吞。此外,精神障碍、昏迷、醉酒、癫痫发作、咽肌瘫痪、自杀及麻醉未醒者,也有可能误吞异物。
重视用餐前的准备工作尽量优先选择刺少肉多的鱼类,如三文鱼、龙利鱼、鳕鱼等;在食用前对有刺鱼类进行去骨预处理。对于婴幼儿,不建议喂食花生等食物。由年老、脑血管意外、颅脑肿瘤等导致咽反射迟钝者,不建议食用有刺的鱼肉、有细小骨头的鸡鸭禽类及大枣等带有尖锐果核的食物。
养成正确的用餐习惯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尽量不要在吃饭的时候讲话,不要进食过快或在吃饭时大笑。有碎骨片、果核、鱼刺的菜肴,不宜同饭菜、饭汤等混吃。应仔细咀嚼将骨刺吐出,以免误咽。
误区解读
1
卡骨头或鱼刺可以通过大口吞饭或馒头解决
大口吃东西不仅可能会造成噎住,还有可能会导致异物在食物的挤压下刺入咽喉深处,不仅增加了异物取出的难度,甚至会造成更多的创伤和感染。
2
卡骨头或鱼刺可以通过大量喝醋来软化
喝醋后,醋会迅速从咽喉流入食管,不会在异物处长时间停留,所以起不到软化作用;如果异物较大或尖锐,喝大量的醋还有可能会导致咽喉黏膜受损,加重水肿或引起胃部不适,反而增加卡喉的不适。
3
手指抠挖或催吐可以吐出异物
不要盲目使用工具或用手指抠挖,这样不但会造成反胃、呕吐,还易加重异物卡顿。
4
卡鱼刺可以用海姆立克急救法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利用冲击腹部来解决异物堵塞气道而造成的气道梗阻的急救技术,主要用于急性呼吸道异物堵塞,鱼刺是细而尖的,达不到堵塞气道的程度,所以卡鱼刺时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抢救是无效的。
内容来源: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耳聪鼻畅,喉清气爽》
组织编写: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
本书主编: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张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