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的中美关系,走过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历程,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双方力量的消长,中美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自2018年美国正式掀起对华贸易战以来,中美经贸关系在艰难中度过了几年时间。未来,中美关系何去何从,不仅两国人民关心,更是全球瞩目的焦点。
图片来源:搜狐网
中美经贸的正式开启
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应邀赴美国进行了9天的正式访问,并在访问期间签下了新中国与美国的第一份科技合作协定,正式拉开了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四十年的经贸合作大幕。
图片来源:搜狐网
此后,双边经济关系作为中美关系的核心以及“压舱石”和稳定器,迅速发展。1979年至1989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从24.5亿美元增至122.5亿美元,年均增长25.7%。这一时期,中美经贸合作为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美经济关系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美国国会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的地位,在政治与经济之间筑起了一道防火墙,中美双边经济关系从此被置于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之中,并且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经济关系之一。
深入合作与摩擦
1990年至2000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从200.3亿美元增长到818.4亿美元。1997年,克林顿总统入主白宫后,开始对中国实施全面接触政策。1999年,中美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达成协定。
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加速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加深中美经贸往来。2001年底至2010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迅速上升到3853.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显著。
但是中美两国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制度不同,存在经贸摩擦是正常的。建交之后的第四个年头,中美之间便发生了首次贸易摩擦,其后双边贸易摩擦不断,甚至几度走到贸易战的边缘。
图片来源:腾讯新闻
中美经济相互依赖
尽管美国将中国视作最为重大的威胁,可却无法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进行阻碍,甚至于在诸多贸易领域,美国反倒愈发依赖中国,市场上到处都是“中国制造”,可以说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国家的经济关系比中美两国更加紧密。
在金融领域,中国通过美元融入了全球价值链,从而成为美元本位制的最主要的受益者,但同时也成为该体系的重要支撑者。许多中资银行在美国设有分支机构,为中美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同时,美国的金融机构也在中国开展业务。
回顾四十年的经贸和投资合作历史,不难发现两国一直努力增进互信、促进合作、管控分歧。四十多年间,中美两国政府本着平等、理性、相向而行的原则,先后建立了中美商贸联委会、战略经济对话、战略与经济对话、全面经济对话等沟通协调机制,双方为此付出了不懈努力,保障了中美经贸关系在40多年时间里克服各种障碍,不断向前发展。
利益纠葛下的矛盾拉扯
中美两国的贸易关系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博弈关系,然而,2017年新一届美国政府上任以来,在“美国优先”的口号下,推行了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试图改变中美贸易依赖的格局。
对中国作出一系列指责并不断加征关税,导致中美经贸摩擦在短时间内持续升级,使两国政府和人民多年努力培养起来的中美经贸关系受到极大损害。然而,事实证明,这些举措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美贸易相互依赖的本质。据统计,尽管受到关税政策的影响,中美贸易额在经历短期波动后仍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规模。
美国尽管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但依然无法摆脱对中国经济贸易的依赖。中国庞大且不断增长的消费市场,吸引着众多美国企业。以苹果公司为例,其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占据了公司全球营收的重要部分。中国高效且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为美国提供了大量价格合理、质量可靠的商品和零部件。例如,美国汽车制造业中大量关键零部件都依赖从中国进口。
保持中美创新体系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双方,也有利于全球经济复苏和创新发展。双方应着眼长远,坚持开放、合作、包容等原则,共同促进体系良性发展,推进各自国内改革,共同有效管控分歧。
在技术上,推进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国际化、数字化,提高开放合作水平。两国只有适应信息通信技术向其他领域扩散融合的技术革命阶段性特征,在全球创新网络公平合作竞争,摒弃偏见、打压、不公平竞争等行为,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保持和提高两国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能力和效率,才能实现“中—美创新体系”稳定转型。
同时,鼓励双方企业的投资活动,继续发挥企业在“中—美创新体系”演化中的主导作用。在这一轮技术革命的下半期,中国企业的优势体现在技术应用、市场规模、生产效率、商业模式等方面,美国企业优势体现在技术供给、全球供应链等方面。只有摒弃偏见,携手共进,中美才能为世界带来和平与繁荣。
资料来源: 界面新闻、社科文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银行家杂志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