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山海关,有事找本山”这并非一句纯粹的玩笑话,而是赵本山在东北区域的影响力大到超乎我们想象。
那赵本山又是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二人转演员,爬到巅峰的呢?没有这几位贵人的帮助,他恐怕上不了春晚。
01叔侄情深
赵本山自幼失去父母,生活困苦,是二叔赵德明收留了他,为他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和家庭的温暖,让赵本山在艰难的童年时期有了依靠和生活保障。
赵德明是一位盲人,但是在艺术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和造诣,精通二胡、二人转。他将自己的技艺倾囊相授给赵本山,教会了赵本山抛手绢、吹唢呐、唱小曲、弹三弦等多项艺术技能。
年少时的赵本山,看到了二叔的不容易,还曾想过给人看相的方式骗钱,补贴生活,但是被二叔及时制止了。二叔告诉他,挣的钱要光明正大,不可以偷偷摸摸。
所以赵本山经过努力,进入了当地公社的文艺宣传队。
在有了更多的表演机会后,赵本山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位贵人——李忠堂。
02伯乐识才
当时的赵本山在台上表演《瞎子点灯》,李忠堂坐在台下观看,他发现赵本山有表演天赋。但当时的两人并未有任何交集。
那时的李忠堂是政协委员和艺术馆馆长,社会地位很高。
1982年,本来是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最严格的时候,但李忠堂却发现整个镇的人不顾政策也要生孩子。
为了响应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李忠堂编写了剧本《摔三弦》,并想到了邀请赵本山出演主角盲人张志的主意。
赵本山接受了他的邀请,并凭借出色的表演,将盲人的细节精准呈现,该剧大获成功,他也因此在东北地区一炮而红,获得了“天下第一瞎”的美誉,为其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忠堂十分欣赏赵本山的才华和潜力,认赵本山为干儿子。
赵本山的儿子赵铁蛋一出生就是个聋哑人,而且还患有软骨病和心脏病。在赵本山的家庭面临高昂医疗费用而陷入困境时,李忠堂伸出援手,给予了他经济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支持,让赵本山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使其能够安心投入到表演事业中。
03挚友同行
在李忠堂的帮助下,赵本山的事业之路越走越宽。
1987年,赵本山在铁岭艺术团相识了有“关东丑王”之称的潘长江。他们合作的《大观灯》在东北地区大获成功,连续演出 500 多场,两人更是一举成名。
对于观众来说,他们的友情故事还有后续。
2001 年春晚舞台,黄宏演出时不小心将彩排时删掉的台词又给冒了出来,导致时间多占了 5 分钟,潘长江的小品成了导演要调整的范畴,关键时刻,赵本山提出自己与高秀敏合演的小品《卖拐》压缩台词出演,解了潘长江的围。
04春晚逐梦
李忠堂认为赵本山不应局限于东北地区,而应走向全国,于是他找到当时的春晚名人姜昆,向其推荐赵本山,希望能帮助赵本山登上春晚舞台。
姜昆看到赵本山的表演后,对其连连称赞。
回到北京后,姜昆开始为赵本山积极奔走。
就这样,赵本山获得了春晚分会场哈尔滨的录制机会,但最终他的节目因为不符合春晚的主题,未能登上春晚。
但姜昆没有放弃,他亲自给春晚导演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大致为:质问赵本山的节目为什么悄无声息地毙掉了,而后向导演介绍赵本山的才能。
终于在 1990 年,赵本山登上了春晚舞台,凭借小品《相亲》一炮走红,从一个地方小演员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喜剧明星。他此后连续多年登上春晚,成了春晚的“活招牌”。
《昨天今天明天》中“这是我老公”“这是我老母”;《卖拐》中“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拜年》中“改革春风吹进门,中国人民抖精神”这些经典台词,成为了几代人共同的欢乐记忆。
赵本山的成功之路,离不开众多贵人的扶持。从二叔赵德明给予的温暖与艺术启蒙,到李忠堂的赏识助力,再到潘长江的合作支持以及姜昆的关键举荐,每一步都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