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画是六安人童年时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春节期间,街头经常看到糖画艺人的身影,孩子们总是围在糖画摊前,看着艺人用一勺糖汁绘制出各种精美的图案,然后迫不及待地品尝,那种甜蜜和快乐至今仍让人难以忘怀。


近日,在赓续公园首届新春集市上,一场关于糖画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展示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侯氏吹糖人代表性传承人侯守琴以糖为墨,以勺为笔,绘出龙蛇、福字等惟妙惟肖的糖画形象。


只见她先将一块晶莹剔透的糖块放在小火炉上加热,待糖块逐渐软化成金黄色的糖液后,迅速用小勺舀起,运用手腕的力量和精湛的技艺,将糖液流淌至铝制画板上,绘制出一幅幅精美的图案。不一会儿,一只灵动的生肖蛇便跃然于画板之上,蛇的身形蜿蜒曲直,透过阳光仔细看,像是泛着微微的光泽,柔美灵动的模样仿佛下一秒就要跳跃起来。


紧接着,侯守琴又娴熟地绘制出福字糖画,其笔画的起落、转折处干净利落、一气呵成,而在不同笔画的衔接中,又能看到糖液自然融合所营造出的柔和过渡,使得整个福字看起来浑然一体。

“吹糖人儿”是侯守琴的代表性技艺:熬成黏稠状的麦芽糖,用竹篾轻轻搅拌,挖出一团,经她的手捏揉拉扯,做成一个小管子,抿着嘴往里吹气,迅速地一拉一拽,麦芽糖瞬间变成了立体的糖兔子,每一次演示都令在场观众连连惊叹。


而这把好手艺,得益于侯守琴对技艺传承的坚持。侯守琴介绍,她的父亲从外公那儿学来技术,早些年只是家中贴补家用的江湖技艺,但传到了她这一辈,她决心要做和父辈们不一样的技艺和文化。

凭着一股子执拗,她用积蓄购置了完整的吹糖设备,挤用周末时间练习。学习糖画技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刻苦练习和钻研。从最初对糖液特性的掌握,到线条的勾勒、图案的构思设计,再到绘制过程中的手部力度控制和速度、温度把握,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这些年,侯守琴带着吹糖人和糖画技艺走进了社区、学校、文化馆、商场等地,开展了上千场非遗糖画技艺小课堂,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看到了如何将一块普通的糖变成栩栩如生的图案。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比书本知识更加生动有趣,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还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在青少年的心中种下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


侯守琴说:“糖画不仅是民间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够将这门技艺传承下来,我感到很自豪,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糖画,推动非遗糖画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

来源:六安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吴姗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