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慢,铁轨长,一人一瓦房。30年前,25岁的陈兵退伍转业,成为沙坪坝区团结村站唯一的驻站铁警。
集装箱、龙门吊,中欧班列往来呼啸。30年后,这个四等小站摇身变为一等大站,成为重庆对外开放的窗口,昭示着山城联通世界的雄心。
30年,小陈变老陈,但陈兵还在这里。团结村站发展的背后,中欧班列运行线路上,离不开老陈这样,把铁警工作默默做了30年,还想做一辈子的人。
日行10公里×30年
今年的除夕夜,陈兵依然是在沙坪坝车站派出所团结村警务区过的年。 “除夕夜值过多少次班”的问题,明显是对他记忆力的考验。但换种提问方式,“这么多年,年三十和爱人吃过多少次团年饭?”回答就稍显容易。陈兵没有小孩,他沉吟片刻,答:“很少。应该不超过五次。”
阖家团圆的时刻,货运列车依然不会停下。耳边伴随低沉的火车轰鸣,一盒爱人准备的简单盒饭吃完,雷打不动的治安巡逻防控工作又开始了。
工作中的陈兵。上游新闻记者 周荞 摄
每天步巡10公里,日超2万步。采访才开始,陈兵第二次说这句——“正常撒。” 第一次,是刚刚提到的“五次团年饭”。他不觉得这算坚守,只说正常。但若细细算来,中欧班列线路从起点团结村到终点德国杜伊斯堡,全程11100公里,30年,以陈兵的每日步行量已经走足了约5个来回。
2011年,第一列中欧班列从团结村中心站始发。至此,团结村站成为了中欧班列“零公里起点”站。“零公里起点”巡逻队应运而生,陈兵是队长。
工作中的陈兵。上游新闻记者 周荞 摄
今年,春晚重庆分会场,3000架无人机组成的“中欧班列”灯光秀闪耀夜空,惊艳全国。同一时刻,陈兵身边就有灯光秀的原型——印着“中欧班列”字样的火车集装箱,它正从团结村中铁联集货场4条货物装卸线上缓缓卸下。从始发到当下,14年,团结村站发生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零起、刑事案件零起。零公里,零事故、零发案,相比无人机夜空的绚烂,身边的真实同样闪闪发光。
30年前的驻站,清苦寂寞相伴
团结村站,查定等级1等站,到发线12条,货物线16条,实用占地1997亩。看着起降不停的龙门吊、穿梭不息的转运货车以及堆积如山的集装箱,我们很难想象30年前它的样子。
回忆起当年,这个稳重稍显寡言的警察打开了话匣子。“30年前,它只是襄渝铁路的一个过路站,一天一班的达县慢车会经过,外地旅客很少。前一站回龙坝,后一站西永,从团结村到回龙坝的车票是5毛钱,比公交车便宜,当地人出行不少会选择它。”
站台只有火车呼啸而过的时候,才会稍微热闹起来。1995年退伍转业,陈兵成为了这里的驻站铁警。什么是驻站?用陈兵的话说,“驻站,就得住那儿。”
工作中的陈兵。上游新闻记者 周荞 摄
“当年的候车室都只有十几平方,我们的值班室是瓦房,周围一片农田。白炽灯配吊扇,夏天热,冬天穿起军大衣硬扛冷。”有事有案就拨打铁路系统的电话摇号摇人;无事为安,团结村日常驻站只有陈兵一人。
千禧年前,货盗较为普遍,这正是当年的驻站铁警最常接触的案件。“偷粮食、偷铁路扣件,小到偷番茄和鸡蛋,大到我经手的最大案子,是12辆摩托车。”1998年,陈兵参与打掉了涉案的8人货盗团伙,从此,团结村站此类案件几乎就绝了迹。回忆往事最好的伴侣是一支烟,陈兵跟记者打赌,“不说99%,我敢说95%的驻站警察都要抽。”他点燃,却下意识想抬手捂烟头。
早年,深夜巡线蹲点是常事,烟是提神利器,但烟头要捂住。“深夜的火星会暴露所在位置。”就跟值班室的白炽灯一样,从来不关——“有些犯罪嫌疑人狡猾,会踩点看你关灯时间。关灯代表休息,他们就专门趁你休息时做案。”
寂寞磨人,也磨炼人。一站一人一岗,不得擅离的岗位,这让铁警的家人也得有一颗能包容的大心脏。
中欧班列集装箱上的团结村铅封。上游新闻记者 周荞 摄
陈兵的妻子李梅同样供职铁路系统,曾是重庆客运段的客运员。她记得自己和丈夫最长的一次分离,是毫无联络的19天。“多年前的一次特大冰冻灾害,我和旅客一起被困火车。”
李梅联系不上陈兵,陈兵第一天就在运转室得知了这趟车的行踪。知晓对方情况的人反而着急,但行动上却无法回应。待妻子平安到家,仍在驻站值班的陈兵只是给妻子拨了一个电话,告诉她:“我一直都相信你的应急反应能力。”李梅被困时没有哭,忙得来不及哭,接到电话却红了眼眶。
只赞平凡
今年1月,铁路公安题材电视剧《驻站》登陆央视,郭京飞主演的常胜正是一位驻站铁警。
陈兵和同事们都爱看,看完还探讨,赞一句:“还有点真实也!”小站驻站、基层民警,有血有肉。相比刑侦题材的紧张刺激,铁警们仿佛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那是才工作时的小陈。回家的中巴车上单枪匹马发现偷窃团伙反被威胁:“你今天抓了,走了,你老婆以后坐这趟车就走不掉。”陈兵把话甩在对方脸上:“只要我在这个车上,你们就不能偷一个人的钱包。”
那是工作多年后的老陈。小车和大货车在团结村站货场发生擦挂,双方对责任判定无异议,谈到赔偿就扯了皮。“其实责任明确了,公安的工作就已经结束了。”但老陈愿意多走那一步,“我告诉两车车主,在定损没有出来之前,你们留下我的电话。我陈兵一定负责到底,让你们双方都安心。”
而在“零公里起点”巡逻队队员、同事史欣眼里,兵哥算是师傅,是做事极认真,干劲又很足的一个人。“货场7台轨道式龙门吊负责装卸,他休息的时候甚至会主动去学习装卸流程;闲暇时都不忘给自己‘充电’,去学法律知识。”史欣模仿着陈兵说话时的语气和表情,一板一眼又听来格外可靠。“他说,不学怎么行,不学万一偏偏遇到相关的群众求助呢?”
陈兵和同事史欣在铁轨上巡逻。上游新闻记者 周荞 摄
电视剧《驻站》的结尾,常胜偶然途经已离开的“狼窝铺”小站,发现百姓为表感激,在山顶矗立着标语:“常胜!常回家看看。”
这是对铁警工作最大的认可。
对于陈兵来说,他也曾收获过这行字,不过是以另外的形式——是用30年亲眼目睹团结村站从四等小站到一等大站;是中欧班列运行14年,其到发、运行、落地、换装、编组作业环节治安要素管控无差错;是“零公里巡逻队”2024年共计挽回群众各类经济损失27万余元。
平凡的岗位,没有非凡的壮举。但青春付,铁轨安;站点无患,我们只赞平凡。
上游新闻记者 周荞 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