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王绪松 胡伟 王宪奎 王越

“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作为农业大市、加速迈向现代农业强市的潍坊,奋力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

2025新年伊始,潍坊便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1月26日,潍坊市统计局发布2024年经济数据,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8203.2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潍坊农业发展水平始终位居全省前列,是潍坊经济总量跃升的强劲支撑。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58.7亿元,可比价增速4.4%,总量全省第1,增幅全省第2。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现代化农业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要素。在潍坊,一批“青”字辈新农人怀揣深情与憧憬,凭借创新思维、先进技术和坚定信念,书写潍坊农业发展新篇章。这些新农人中,有放弃城市繁华和高薪的博士硕士,有在农业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企业家,还有学成归来的海归学子……他们在脚踏实地的耕耘中,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为潍坊农业注入变革新活力与创新因子。

2024年,潍坊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山东商报推出《有“潍”新农人》系列主题报道与主题活动,深入潍坊各县市区,探寻这些“青”字辈新农人的创业历程及其背后故事。一同见证,这些优秀的潍坊新农人,用青春力量让梦想照进现实,以“新质生产力”绘就乡村振兴好“丰”景。

大地为鉴,青春放歌,从“新”出发,向“兴”而行,正是《有“潍”新农人》的时代答卷。


中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

我与“土地”有个约定

返乡创业的高密“新农人”刘莉,应用新技术建立5600亩家庭农场,年销售小麦、花生良种千万斤,带动周边上万农户科学种田、增产增收。在被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问及“今年赚了还是赔了”的时候,她却只是嘴角含笑,将一年的心酸和委屈都隐藏在笑容里。

在寿光滨海盐碱荒滩上种出“绿色银行”的袁训杰,从IT精英转型现代农业,放弃了原本令人艳羡的收入,将半生积蓄投在设施农业上,带动周边200多农户走向致富道路,盐碱地里却又迎来了“土地返碱”的新挑战。被记者问及“是否后悔过”的时候,他却眼含泪水,目光坚定看向远方,留下一句“不后悔”。

临朐“新农人”曾永,在荒山野岭上带领农户拓荒种粮,种出“黄金小米”,投资建厂摊出美味煎饼;

诸城“新农人”万新隆,深耕农业深加工领域,推动预制菜产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潍城“新农人”马环,用一株“仙草”,带动一方经济;


曾永的小米丰收之路



马环和她的“仙草小镇”



刘莉

书不尽言,却有大地为鉴。在潍坊16167平方千米的广袤大地上,这样的“新农人”案例还有很多很多,是他们毅然决然回归乡土,用脚踏实地的坚持和掷地有声的汗水,以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赛道上,谱写了潍坊市农业农村发展的“沃土情歌”。

本书的40位新农人,是潍坊现代农业风貌的一个缩影。他们有如下特征:

学以致用,用智慧开辟兴盛点。他们是高级知识分子,有开阔的眼界,也有学习、创业经验,更敏锐地捕捉到市场需求后,与农业结合,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其中有人是一直在农业领域,也有人是其他领域的奋斗者,他们沉下心都能看到待完善点。这个市场有空白,那就是他们识别到的机遇。结合市场研判,借力高科技技术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农产品,并积极接触市场,吸引客户目光。诸城是畜牧大市,宋学磊就抓住了生产链条中的粪污处理环节,从北京返乡打造沼气工程,将自己的工业思维与农业有机结合,让资源循环起来,解决了环保问题的同时,生产出稳定的沼液沼渣农业有机肥,沼气还能作为能源。空气清新了,土壤肥沃了,电、气能源增加了,他开辟了新的兴盛点。他们还善于考虑共赢模式,对乡亲有着深沉的关心,想方设法提让乡亲受益于粮;对市场敢拍胸脯承诺高质量,让更多的人了解潍坊农产品。做到了,落实了,市场有正向反馈了,是对他们方向的肯定,他们选对了路。


宋学磊

情系故里,扎根故乡实在做事。采访中,常常听到“我想为家乡做点什么”此类话语。有人一直在这里,有人从他乡回归,是这种故土情结和农业情怀,萦绕心头,他们扎根故乡。从不起眼的小队伍,开始深入调查、谦虚求索、沟通村民、不断试验、积累经验。短短几个字,展开到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上,都是无数的心血和汗水,“我们起初只有三个人,什么活都干,见缝插针学经验,为了让村民相信结款及时,我们就挂出招牌来,现金交易,一把一落。自己垫上资金。”寿光“新农人”孟祥佳曾这样讲述返乡创业时期。他们与故乡共进,他们内心里相信,这片沃土值得他们奋斗。


孟祥佳

志存高远,谨记健康绿色农业。质朴、绿色、健康本是农业生产活动的形容词,农业最终是使生活更健康。新农人们也是抱有这种念头,把关各个环节,让生产出来的产品不改质朴、绿色、健康。康庄大道,良心领军。孟德园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大姜、土豆成功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后,“这一荣誉的取得,不仅是对产品品质的高度认可,更是对我们团队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昌邑“新农人”刘佳说,这迎来了他农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让他的农产品在市场上赢得了更高的声誉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消费者们对绿色、健康农产品的日益青睐,使得刘佳的大姜和土豆供不应求。


评论员胡伟和刘佳

矢志不渝,笑看困难持之以恒。他们思虑长远,不局限于短期盈利。他们有自己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加强科研力度,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策略,寻觅增产增收的合适方法,推出更匹配市场的更健康的产品,将农业作为事业来做,为之计之深远。文冠果不仅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在没有品种、缺乏种植技术、市场准入空白的重重困难之上,安丘“新农人”李守科曾翻阅几千本县志,整理相关古籍,了解文冠果;寻遍大江南北,搜集品种;深入研究,起草资料,建立标准。终于李守科所建立的安丘文冠果种质资源基因库有670余份,是当前全国规模最大、数量最全的文冠果种质资源基因库。但改善一个局面,做成一番事业,肯定少不了艰难困苦。“干农业就得吃得住苦,经折腾。”诸城“新农人”范云飞这样告诉记者。寿光“新农人”孟祥佳给记者留下了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是“累、繁琐、退堂鼓是当时最常有的情绪,但我从来没有想放弃过。”奎文“新农人”张本计向记者坦言创业初期的艰辛,“记得有一次,为了拍摄一段关于寿光蔬菜的宣传视频,我凌晨四点就赶到了蔬菜大棚。那时,天还未亮,棚内弥漫着潮湿的气息,但看着那一颗颗鲜嫩欲滴的蔬菜,我顿时充满了干劲。为了呈现出最真实、最美的画面,我在大棚里整整待了一天。”


评论员胡伟和张本计

这种信念感,支撑了一个又一个新农人,遇到困难、克服困难,最后突破重围。

正如本节开头所说,潍坊的农业沃土滋养着无数农人继往开来,生产劳作,哺育了一代代人,也创造着农业发展进程中一个个突破。与此同时,人们秉持绿色健康观念,赋予土地更多营养。这是“新农人”与土地的共同约定。所以记者猜测,这种互相造就的农业情怀里除了亲近、牵挂,还有一种感恩,新农人们没有忘记这片土地的哺育,和它创造的条件,所以践行着与土地的约定,纷纷投身进来,发展它,使之壮大。新农人与这片土地都达到了相互促进、正向循环。

我与“新农人”有个约定

乡村呼唤人才,人才成就乡村。人才如何“引得来”,如何“留得住”成为潍坊市农业农村局的工作要务。

“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得天独厚的“农业土壤”,为新农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潍坊各级相关政府部门,履职尽责,舐犊情深。

你不负乡梓情深,我亦不负你满腔热情。为保人才能够“引得来”“留得住”,潍坊市农业农村局多措并举,至少做了“五件大事”的约定。


于庆和她的有机农业



评论员王宪奎和新农人冯华涛

第一件大事是强化政策扶持,吸引“新农人”返乡创业。潍坊市农业农村局印发《2024年全市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要点》,通过多措并举招引人才、培养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搭建乡村聚才平台载体、提高服务保障水平,为乡村人才创新创业、成长发展保驾护航。鼓励新农人申报职称,牵头制定《潍坊市关于支持取得职称的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围绕六大方面,为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提供二十一条政策扶持措施。推动金融机构为乡村好青年群体提供“乡村好青年贷”等专属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乡村好青年提供有温度、多层次的金融服务。

第二件大事是加快产业发展,提供“新农人”用武之地。“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潍坊市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程中颇具地位。近年来,潍坊市农业农村局锚定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始终把拓展创新“三个模式”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结出新的丰硕成果。目前,潍坊市已培育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省级产业集群5个,蔬菜、畜牧、农机、花卉四个千亿级产业链不断壮大,预制菜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果品、生姜、肉鸡等10个产业链产值过百亿元。潍坊市快速发展的农业产业和不断完善的农业产业链,为“新农人”返乡创业提供了更稳固的产业支撑,也为“新农人”返乡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岗位和选择。

第三件大事是树立榜样典型,激励“新农人”干事活力。为努力打造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水平专业化乡土人才队伍,树立一批扎根乡村一线、服务乡村振兴的“新农人”优秀典型,潍坊市农业农村局开展了爱潍有为“新农人”评选活动,经过基层推荐、反复酝酿、专家评审、公开公示等环节,最终评选出爱潍有为“新农人”80名,获评爱潍有为“新农人”的人员不仅可以获得资金补助和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研修资格,还可以优先参评乡村振兴人才职称,不断提升“新农人”们的事业成就感和社会荣誉感。通过评选活动,充分发挥了人才榜样的引领作用,引导更多“新农人”投身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工作中,激励更多“新农人”开拓进取、建功立业。

第四件大事是分享先进经验,发挥“新农人”带动作用。潍坊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山东商报推出的《有“潍”新农人》系列主题报道与主题活动,从“新农人”群体中选出优秀代表现场展示、现身说法、介绍经验、互相启发,将“先富带后富”理念充分融入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发挥好“新农人”引领乡村振兴作用。

“总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潍坊有很好的‘农业土壤’,例如技术支持、资金支持・・・”“择一事而终一生,一定要种出名堂来”“致富不忘本,自己富起来不算什么,怎样带领更多人共同致富才是关键。”“让外国人熟悉中国配方、中国大棚。”跟随山东商报记者的脚步,我们看到了新农人一张张鲜活的脸孔,聆听着他们的心声,见证着他们在乡村振兴征程中的艰苦卓越、非凡历程。

第五件大事是完善配套服务,减轻“新农人”后顾之忧。潍坊市不断扩大农业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乡村学前教育普惠率95.8%,县域内医疗就诊率达到94%,“两公里·半小时”服务圈实现全覆盖。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新改建农村公路4871公里,自来水规模化供水率达到94.5%,行政村5G网络通达率超过95%,实现了乡村基本生活要件与城镇同标同步。培育新时代“新农人”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潍坊市农业农村局定期举办“新农人”职业技能培训,为“新农人”搭建“人才+技术+产业”学习交流平台,促进新人才、新技术等要素有序流通,帮助“新农人”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和运营水平。强化乡村宜业保障,推动城乡生态协同治理,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省级和美乡村384个,建设美丽庭院33万户、占比超50%。围绕推进城乡均衡发展,创新拓展城乡融合的内涵和外延,推动城乡资源统筹配置、功能衔接互补,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增强“新农人”幸福感、获得感。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营造适宜人才生长的政策环境,不仅能吸引人才,更能激发人才创业创新动能。潍坊市农业农村局完善乡村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在金融、用地、配套服务等方面强化政策支持。健全乡村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加强乡村人才待遇保障,深化涉农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新农人”认定机制,定期选树推广先进典型,为人才“引得来”“留得住”提供了有利环境。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统计,截止“十三五”时期末,“新农人”重要代表——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达到1010万人。根据规划,到2025年,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要超过1500万人。我国农业农村振兴已是大势所趋,加快培育新时代“新农人”队伍,成多方共识。

新时代乡村发展呼唤“新农人”、需要“新农人”、孕育“新农人”。唯有不拘一格用人才,海纳百川聚英才,让广袤乡村成为人才辈出之地、人才集聚之地、创新潮涌之地、情怀激荡之地,才能让“新农人”在“希望的田野上”筑梦、逐梦、圆梦。

正如本节开篇所说,人才如何“引得来”,如何“留得住”成为潍坊市农业农村局的工作要务。让“新农人”圆梦“希望的田野”亦是全面奏响乡村振兴号角,潍坊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创造各种条件,践行着与新农人的约定,支持他们,发展他们,壮大他们,促使乡村不断涌现“新农人”,助推农业产业振兴从“星星之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势,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引擎、强劲动力和强力支撑。

我与“新时代”有个约定

在记者笔下的潍坊新农人,有着多元画像与共同底色,与时代约定,跨越山海,共同奔赴。

作为新时代农业发展“弄潮儿”的潍坊新农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背景。其中,有放弃城市繁华与高薪的博士硕士,凭借深厚的学识底蕴,为农业注入科技的力量;有在农业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企业家,以丰富的经验引领产业升级;还有学成归来的海归学子,带来国际化的视野与理念。这些新农人,年龄跨度虽广,但以80后、90后为中坚力量,他们出生在信息时代,成长于社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对新事物有着敏锐的感知和接纳能力。

尽管背景各异,但他们有着共同的情怀与梦想。他们热爱农业,对这片土地怀着深深的眷恋与敬畏,将农业视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他们怀揣着农业强国的梦想,坚持在农业领域深耕细作,不畏艰难险阻。他们在农业生产的重重挑战下,始终坚守初心、奋勇向前。就像于庆、梁增文、杨建辉和刘君等新农人,放弃城市白领工作,投身潍坊农业,凭借对农业的热爱和不断学习,引入先进种植技术,将一片荒地变成高产农田 ,带动周边农户采用新方法种植,实现增收。


梁增文



评论员胡伟和香椿书记刘君(兴村治社好书记)



“南逄大姜”杨建辉

在种植领域,新农人引入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建立大规模的种植基地。如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刘莉,应用新技术建立5600亩农场,年销售小麦、花生良种千万斤,不仅实现了自身的经济效益,还带动周边上万农户科学种田、增产增收。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张笑笑、曾永、王艺杰、陆玲辉和张珂等新农人,他们打造了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将潍坊的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在农业科技领域,刘莉和孙晓杰等新农人,专注于研发新型农业灌溉技术,有效解决了当地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推动农业生产向智能化、自动化迈进。还有像夏俊磊、梁其安和张本计这样的新农人,借助电商直播平台,把潍坊的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让潍坊味道香飘万里。


评论员胡伟和张笑笑



评论员胡伟和陆玲辉



评论员胡伟、王越和曾永

经过不懈努力,新农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经济效益上看,他们创办的企业营收不断增长,有的甚至突破亿元大关。在产业规模上,潍坊市已培育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省级产业集群5个,蔬菜、畜牧、农机、花卉四个千亿级产业链持续壮大,预制菜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果品、生姜、肉鸡等10个产业链产值过百亿元。这些成就的背后,离不开新农人的辛勤付出。


黄金籽西红柿 梁其安



评论员胡伟与将“中国大棚”推向国际的王守波

部分新农人将业务拓展到了国际市场,例如王守波带领团队将自主研发的“中国大棚”推向国际,让世界看到中国农业的实力,提升了中国农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梁增文参与制定多项国家农业标准,为行业发展提供了规范和方向。他们通过建立大规模的种植基地,推动了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他们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十三五”期末,国内“新农人”的重要代表——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已达1010万人。而根据规划,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超过1500万人,彰显出“新农人”群体蓬勃发展的态势,其中潍坊新农人的贡献不容小觑。


评论员胡伟和杨晓东



评论员胡伟和刘佳亲密合影

与时俱进,同样面临问题与挑战,值得思考。例如,部分新农人虽然具备创新思维和热情,但在实际经营中,仍面临着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如何增强新农人的抗风险能力,让他们在市场浪潮中稳健前行?又如,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对新农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进一步提升新农人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部分新农人缺乏系统的农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在进入市场时可能会遭遇品牌建设不足、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使得他们难以与成熟的农业企业竞争。新农人在启动和扩展业务时有可能会面临资金短缺等问题。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智者见智,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记者采访中,更多的新农人在互相学习、借鉴与提醒。

面对这些挑战,新农人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一方面,要加强对现代农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学习,通过参加培训、实地考察等方式,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合作,形成产业联盟,共同应对市场风险,提升市场竞争力。

他们期盼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对新农人的支持力度。继续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加大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等支持力度,引入民间投资,解决新农人创业时面临的资金难题。推动现代科技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利用直播电商等新型销售渠道,拓宽市场准入渠道,支持新农人建立自有特色品牌,加强农村仓储、物流平台等建设,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资源优势,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为乡村振兴一线开发培养急需紧缺的人才,扩大招生规模,并采取有效政策措施,鼓励支持他们回乡就业创业。加大“订单人才”“定向人才”培养力度,根据乡村振兴的具体需求,在相关高校、高职院校更多设立“订单人才”“定向人才”培养班,为乡村培养回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各类人才。


评论员胡伟和李涛

“路漫漫其修远兮”,从新农人到兴农人,是一条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奋进之路。但我们坚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新农人的不懈努力下,他们一定能够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实现从新农人到兴农人的华丽转身,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让广袤的乡村大地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不断演变的经济运行环境中,潍坊农业农村局将与众多朝气蓬勃的新农人一起,锚定“走在前、挑大梁”,聚力“一七五一”思路目标和任务举措,坚定信心、克难前行、敢为争先,建设实力强品质优生活美的更好潍坊,携手中国式现代化潍坊实践迈出新步伐。

大地为鉴,青春放歌,从“新”出发,向“兴”而行,正是《有“潍”新农人》的时代答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