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欧盟在世贸组织针对中国的诉讼程序,一年暂停期将在1月24号到期,有消息称欧盟正讨论放弃诉讼。这一事件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背后所反映的国际关系的微妙变化,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先来说说这起诉讼的来龙去脉。2021年8月,立陶宛不顾中方严正抗议和反复交涉,允许台湾当局在其首都维尔纽斯设立所谓“代表处”,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中方随即采取反制措施,将中立双边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
立陶宛贼喊捉贼,污蔑中方“歧视性贸易”,欧盟在2022年1月竟替立陶宛出头,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声称中方行为打击了立陶宛和欧盟其他地区的出口商,还大言不惭地宣称掌握了中国对立陶宛实施“胁迫”的相关证据。但事实却给了欧盟一记响亮的耳光。两年后的2024年1月25日,欧盟以“技术原因”暂停了这一诉讼程序。为啥暂停呢?
冯莱德恩(资料图)
说白了,就是他们根本拿不出能指控中方进行歧视性贸易、政治胁迫立陶宛的直接证据,也无法说服第三国企业公开作证。据相关媒体报道,在去年1月呈交第二批证据时,由于缺乏中方以国家主导行动的直接证据,欧委会的律师甚至建议撤销案件。如今,暂停期即将到期,若欧盟不恢复诉讼,这起案件便将自动失效,有消息称欧盟正在讨论放弃诉讼,这无疑意味着欧盟很可能要抛弃立陶宛,不再给它“撑腰”了。
再看看欧盟内部的态度。欧盟贸易事务发言人奥洛夫·吉尔表示尚未做出是否恢复此案的决定,仍在关注事态发展。但其实欧盟内部对此分歧严重。一些人认为,潜在的败诉对欧盟而言毫无益处可言。想想也是,没有确凿证据还坚持诉讼,最后败诉了,不仅在国际上丢面子,还可能影响欧盟的国际形象和公信力。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欧盟成员国之间看法也不一致,这也导致在是否恢复诉讼这件事上,欧盟难以形成统一的决策。
欧盟(资料图)
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相关方的态度。立陶宛肯定是不愿意欧盟放弃诉讼的。立陶宛总统瑙塞达隔空喊话欧盟委员会“不要放弃”,继续推进诉讼程序,还说“我明白提出证据并加以证实并非易事。但这肯定在欧盟委员会的能力范围内,所以我们鼓励它不要放弃,继续调查并期待积极的结果” 。
前立陶宛外长兰茨贝尔吉斯也煽风点火,声称“如果欧盟想让特朗普用更怀疑的眼光看待欧洲,那么现在就向中国投降”。这两人的表态,反映出立陶宛的反华立场,他们还想继续利用欧盟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美国那边也在施加压力。时任拜登政府的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表示不理解欧委会为何在一年后仍未恢复诉讼,声称“这起案件如今和提起之日一样扎实有力”。
特朗普(资料图)
特朗普过渡团队则认为这是欧盟向中国“屈服”,并暗示欧盟如果想在涉华问题上同特朗普新一届政府合作,最好表现出在应对所谓中国“威胁”时是认真的。但欧盟也有自己的考量,继续诉讼可能面临败诉风险,还不一定能达到美国的要求;放弃诉讼,虽然可能让美国不满,但也能避免陷入一场没有胜算的官司。与此同时,在国际政治的大棋盘上,还有一些其他的动态也值得关注。
比如特朗普上台后,美国与欧盟的关系似乎有了新的变化。特朗普在1月20日举行总统就职典礼,破天荒地邀请了外国政要参加,中国也派出了高级别的代表团前往,但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却不在受邀之列。1月21日,特朗普谈及关税问题,指责欧盟未按其期待购买美国商品,造成贸易逆差,还提出利用俄乌冲突迫使欧盟购买美国石油和天然气以及加征关税等解决方案,这体现出他“美国优先”“利益至上”的外交政策理念。
立陶宛总统(资料图)
而冯德莱恩在达沃斯论坛上的表态也十分引人注目。她在发言过程中14次提及中国,表达了对中欧关系的积极预期,还提到2025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认为这是双方加强联系的契机。尽管她也提到中欧之间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态度乐观,强调双方可以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实现共同发展。此前欧盟在贸易等方面对中国立场相对强硬,冯德莱恩自己也曾推动针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的政策,如今态度的转变,说明欧盟开始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合作潜力。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各国都在根据自身利益调整对外政策。
回过头来再看这起欧盟针对中国的诉讼事件。中国一直强调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办事,在面对立陶宛的挑衅和欧盟的无理诉讼时,始终坚定立场,坚决维护自身权益。而欧盟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提起诉讼,本就站不住脚。如今可能放弃诉讼,这无疑表明中方的立场和做法是正确的,在这场国际政治博弈中,中方赢得漂亮。
立陶宛(资料图)
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各国在制定外交政策时,往往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欧盟在这起诉讼中的态度转变,既受到证据不足的影响,也与美国新政府的态度、欧盟内部的分歧以及中欧关系的新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而对于中国来说,这一事件再次证明,只要我们坚守原则,依据国际规则办事,就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尊重和支持。未来,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关系还会继续发生变化,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国际动态,灵活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