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明星和主持人的对话上了热搜。

主持人问:你快乐吗?

明星回答:

现在快乐不重要,自由也不重要,事业成功最重要。拼搏是很累,但觉得OK。 现在可以辛苦一点点,没那么快乐,但只要成功了之后,大把时间去快乐,快乐来源于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的稳定,这种才是真正的幸福。

他的话,引起了评论区热议。

事业、快乐真的互相冲突吗?只有事业成功才能获得幸福吗?

畅销书作家泰勒·本·沙哈尔在《幸福的方法》中,给出了我们答案。


成功和财富会让人变得更幸福吗?

在一次讲座上,某教授突然问“在座各位谁觉得自己幸福?举个手”。

底下坐着的大多是公司高管,有些还是上市公司老总,但全场没有一个人举手。

教授感慨地说:原来功成名就也不一定幸福。

在《幸福的方法》一书里,作者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他从11岁开始练习壁球,在长达5年的训练时间中,拼命长跑不敢停下,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折磨,但他觉得获得冠军的成就感可以弥补这一切。

终于,在泰勒·本·沙哈尔16岁那年,他如愿拿到了以色列全国壁球冠军。

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成就,他觉得自己应该很幸福,胜利理应带来无限快乐。

可是,在他与家人、朋友庆祝结束后,他独自一人回到房间,想再回味一下那种快感时,却发现夺冠的成就感,忽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失落和空虚再次占据了内心。

哪怕赢得世界冠军,似乎也不能带来持久的幸福。

令人惊讶的是,他还发现许多人在富有之后,居然比在努力致富的过程中还要沮丧。

他开始怀疑,幸福和成就之间的逻辑或许被过分夸大了,幸福和金钱、成功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呢?


他翻遍了幸福的相关书籍,看到了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的一则研究,称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除非是在一些基本生活都没法满足的极度贫困地区。

一旦吃饱喝足后,财富对幸福的作用力就微乎其微了。好多国家的人变得越来越富有了,但幸福指数反而下降了。

最终,他悟出一个道理:

财富只是实现幸福的其中一种手段,是充分不必要条件,温饱线之上的人都具备幸福的基础。


前段时间,一对河南农村老夫妇的晚年生活收获全网羡慕。

70多岁的奶奶,和爷爷生活在农村,两人靠种地收入很少,单从经济上衡量的话,他们算不上富有。

奶奶腿不好,几乎不能自己走路,出门都得靠推车撑着。

出现在镜头里的她下半身虽然病着,可是她的脸上却从不缺笑容。

她是个温柔且力量的女性,生活没能给她鲜花和聚光灯,她却会在每一个平淡如水的日子里活出幸福。

她的幸福很密集,可以是嘴巴吃出来的,也可以是眼睛看见的。

一次,她想吃爷爷做的西瓜酱豆,就提前一晚上泡好了黄豆,当看到原本干瘪梆硬的豆子被泡发得黄澄澄时,她就笑着说“你看看多好啊”。

等酱豆做好夹在馒头里,刚吃第一口,她又一脸满足地说“想吃就吃到了,你看多好”。

当爷爷从菜地里带回来刚摘的马齿苋菜时,她又发现了菜的好,边笑边说“这菜掐得多好,绿莹莹的”。

这个奶奶真的是生活高手,感官不麻木,随时在线,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粗茶淡饭里藏着的幸福味道。

在她眼里,就连不起眼的一棵菜一颗豆都有了独特之处。


文学家苏东坡也有诗意生活的能力。

60岁时,他被派往儋州(现在的海南),那时的儋州远离中原,是物资匮乏的蛮荒之地。

苏东坡初到之时,生活过得很艰难,生病没药,冬天没炭,夏天湿热难耐,但他却愣是在艰苦里活出了别样乐趣。

当地村民给他送来了生蚝,他就把小生耗煮着吃,发现味道很鲜美,又把大个儿的生蚝放在火上烤着吃,尝一口,不得了,味道更胜一筹。

即使身处蛮荒之地,他的日子依然热气腾腾。

他是个很容易活得幸福的人,人生体验丰富不设限,在他眼里,诗词歌赋,一日三餐,都可爱至极。

这世上,总有人在财富稀少处,挖到了幸福的宝藏。


为什么有些人功成名就却不觉得幸福,而有些人粗茶淡饭就觉得幸福?

如此看来,幸福跟钱和成功,并没有百分百的对应关系。

那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幸福有方法吗?

有。

泰勒·本·沙哈尔在吃汉堡时,一不小心“吃”出了一个幸福公式。

那时,年度最重要的壁球赛就要临近了,他每天的训练极度刻苦,饮食也要严格控制,他决定比赛后吃些“垃圾食品”,好好犒劳自己一下。

一个月后,比赛如期结束,他直奔最爱的汉堡店,一口气买了4个汉堡。

可就在他迫不及待地把第一个汉堡放嘴边的一刹那,突然停住不想吃了。


他相信自己会很享受汉堡的美味,但吃过之后可能会后悔,担心影响健康。

由此,他想到了4种人。

第一种人,拿起美味汉堡就吃,享受现在,是享乐主义型。

第二种人,只吃健康但味道很糟糕的汉堡,吃得痛苦,着眼于未来,属于忙碌奔波型。

第三种人,吃的汉堡既不美味也不健康,活成了虚无主义型。

这3种人对幸福都怀有偏见,要么认为快乐在未来,要么认为快乐只在当下,或认为快乐只在回忆里,仿佛幸福是某个时间点才出现的。

只有吃第4种汉堡的人才是幸福感悟型,他们幸福的公式是:

既有快乐的当下+又有益于未来。

那些觉得努力工作事业成功才能幸福的人,对幸福的认知是错误的。

错误一是:

总是抱着幸福在未来的想法,抱着“要成功要幸福就必须以经历痛苦为代价”的观念,人为地给幸福设置了很多附加条件,认为只有条件达成后才能获得幸福。

错误二是:

认为幸福是单一纯粹的,不能掺杂任何负面情绪。

但这世上根本没有绝对的幸福,不需要太多条件,也可以和负面情绪并存。


情绪是客观存在于人脑的东西,有好就有坏,负面情绪不是幸福的阻碍和对立面,是可以兼容共存的。

如上文提到的奶奶,她不用非得等到自己有钱了才能幸福,她可以安于贫困且幸福,忙碌奔波型的人可以拼搏奋斗且幸福,幸福的门槛完全可以自行拆除。

偏见让我们对幸福视而不见,舍近而求远。

要明白,幸福从来不是奢侈品,不是在功成名就之后才能追求的东西,大好生命不该耗费在等待里。

更不要认定现在的拼搏是幸福的代价,要看见并享受当下的生活。

如果觉得大脑每天产出的消极情绪,已经干扰到你接收幸福的信号,那不妨拿笔记录下让你觉得开心的事,重温那时的快乐心境。

给幸福描红加粗划重点,积极的心理暗示能更靠近幸福。

有网友记录下了自己的幸福时刻。如:

汤忘记放盐,一家人居然还觉得很好喝; 早上起来发现桌上有打好的豆浆和一根非常粗脆的油条; 痛了好久口腔溃疡终于好了; 坐超级多人的公交车,居然坐到了位子; 很饿的情况下,外卖送的很快~ 下雨天,没带伞,然后雨停了; 卖粉的阿姨突然心情很好,给了很多花生米。

能让我们感到幸福快乐的,不一定都得是非常大的惊喜、改变或得到,而是贯穿人生里的一些小事。

你不去认真体会就永远也不会知道,傍晚温暖的日落、清晨湖面的闪光、一顿好吃的早餐,这些小而简单的事物里都藏着快乐。


托尔斯泰曾说:“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幸福。”

原来,我们一直都以为有了钱、事业、成功才会幸福,但幸福真的不需要这些附加条件。

只要我们能穿衣吃饭保证基本的生存条件,全身心投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时,就会觉得幸福。

当我们扎根每一个当下,抬眼看见每一刻烟火,不再对抗负面情绪,会发现幸福之花遍地开。

无论是上学苦读时,还是努力拼搏时,幸福都近在眼前,不难也不远。

我们是凡人,那就享受世俗的生活。

点个“在看”,希望我们都能“不只是赶路,也感受路”,享受活着的过程,在平凡日子里收获数不清的幸福。

十点读书开视频号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镜,带你重读经典

从唐诗宋词到中外名著,短视频里学知识

欢迎点赞关注

本期推荐:新年诗词祝福

作者 | 南芳,来源:读者(ID:duzheweixin)

主播 | 亚楠,电台主播。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