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时间11月25日凌晨3时,俄军首批导弹突破乌克兰防空系统,打击基辅、哈尔科夫等重要城市的军事目标。随后5天内,俄军持续发动大规模空袭,出动各类战术打击武器。俄军通过精确制导武器和无人机集群的配合,构建多层次打击体系。

俄军采用沙赫德无人机群对乌克兰防空系统进行饱和式打击,随后出动各型导弹对重要军事设施和能源基础设施实施精确打击。乌克兰多个重要军事设施和能源枢纽遭到严重破坏,基辅、利沃夫等主要城市启动应急供电方案。

此次行动中俄军在战术导弹上大规模使用集束弹药,这种作战方式提高对固定防御设施的摧毁效果。俄军正转向更具针对性的精确打击模式。

持续的空袭行动已对乌克兰民用和军用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影响。全国约47%的供电设施遭到不同程度损坏,多个州实施轮流限电措施,以维持基本供电需求。这种情况在寒冬季节尤其严峻,也给乌克兰军队的后勤保障带来重大挑战。

俄军于1月6日完全控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库拉霍夫。这座位于顿涅茨克州的重要城市,是乌军在东部战线的重要支撑点。

库拉霍夫控制着通往红军城的关键补给线,同时也是乌军在顿巴斯地区重要的后勤补给中心。俄军占领该城后,切断乌军在该区域的补给通道,迫使乌军重新规划其后勤补给体系。

俄军采用重点突破与包围分割相结合的战术,通过多个方向的协同进攻,最终突破乌军防线。战斗造成乌军重大损失,包括大量人员伤亡和装备损毁。库拉霍夫的失守影响乌军在顿巴斯地区的军事部署,导致其在整个东线的战略被动。

俄军在大诺沃赛尔卡方向的军事行动取得实质性进展。俄军精锐部队从多个方向对该战略要地形成合围之势,展开高强度的攻坚战役。

大诺沃赛尔卡地区是乌军在东线的重要防御节点。该地区地形复杂,建有多层防御工事,是乌军在顿涅茨克州北部的重要据点。俄军此次进攻采用"多点突破、重点突入"的战术策略,投入第15摩托化步兵旅等多支精锐部队。

俄军已在大诺沃赛尔卡东南方向推进4.5公里,在市区东郊建立多个火力支援点。俄军装甲部队突入市区外围地带,并在居民区展开巷战。乌军第47机械化旅紧急增援,但未能阻止俄军的进一步推进。

位于大诺沃赛尔卡南部的涅斯古奇诺耶村已被俄军完全控制,乌军在该地区的防御体系出现重大缺口。失去这一关键支撑点后,乌军在大诺沃赛尔卡的防御形势愈发严峻。

乌军在该地区仅存的撤退通道是西向的涅雅雷河沿岸地带。当地气温维持在零度以上,河面始终未能结冰,给乌军的战术机动带来极大限制。俄军如继续保持进攻势头,可能对该地区乌军形成完全包围。

俄军于1月中旬在赫尔松战区发起新一轮大规模进攻行动。在40分钟的火力准备阶段,俄军投入"龙卷风-G"多管火箭炮、2S19"姆斯塔-S"自行火炮等多型火炮系统,累计发射各类炮弹超过4万发,创下俄乌冲突以来单位时间内火力密度的新纪录。

俄军采用全新的作战模式:由"猎户座"无人机编队对乌军阵地进行侦察定位,随后出动图-22M3战略轰炸机投送FAB-3000型航空炸弹进行区域清理,最后由各型火炮系统对目标区实施饱和式打击。这种立体化的打击模式提升作战效能。

乌军第46空降突击旅和第128山地突击旅遭受重创。首轮打击中,乌军损失防空系统4套、通讯中心2个、弹药库3处。在彼得罗夫地区,俄军"海燕"特种部队渗透至乌军后方指挥所,缴获大量作战文件和电子设备,这些情报对后续作战行动具有重要价值。

俄军在赫尔松战区的进攻行动体现出其火力协同和特种作战能力的提升。通过高强度火力打击与特种作战相结合的方式,瘫痪乌军在该地区的指挥系统和防御体系。这种作战模式的成功,预示着俄军未来战场战术的发展方向。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