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沪滇协作创新机制助力年轻一代走出深山(引题)

焊花飞溅岸桥 临沧小伙逐梦(主题)

文汇报记者 赵征南

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总装一号码头,代表着世界先进水平的高大岸桥在长江边傲然矗立。

正月初二早上6时40分,太阳还没露出头,码头上的劳动者们已开启一天的工作。23岁的云南临沧小伙鲁禹祥从蓝色工作间中走出,爬上八九米高的岸桥箱体,一手焊枪、一手遮板,焊火花的滋滋声和长江水的拍岸声陪着他,进行蛇年的首个焊接作业。

这个国外订单节点很急,最晚2月7日要完成焊接。作为家中的独生子,小鲁还是和两千多公里外的父母请了一个假:“工作忙,时间赶,年后再回。”

冷风劲吹,小鲁并没有像老一辈云南焊工那样,在焊装里多塞几件毛衣,或者多贴点暖宝宝。里面只塞了一件毛衣的他乐呵呵地说:“来上海三年多,习惯了冬天。待会干活时就热了。”

自2019年至今,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共招聘临沧籍职工375人。目前,长兴分公司云南籍在职职工431人,占总人数7%。其中,00后年轻人的数量增长明显。没有丰富的工作经历,也很少下地干农活,但对上海气候、饮食的适应,对上海技术的学习,他们的速度往往更快。

眼前的岸桥装备,焊接探伤合格率以极致的100%为目标,这要求焊工既有精湛的焊接技艺,还要有丰富的实操经验,能够独立解决现场的疑难杂症。

箱体内的焊接环境较为复杂。首先是黑,哪怕借助探照灯,视野依然受到限制。其次是特殊位置,箱体里面和外面一样也是四条缝,两条短缝和两条长缝都已经开好坡口,上面的焊缝有时手够不到,他就要站在跳板上面焊接。同时,遇到立柱电缆支架这样的特殊位置时板很厚,要特别当心。

从箱体内部向海右出口焊接,一般需要八到十分钟,其中在中段,对“稳”字的考验最大。2021年,跟着带教师父、“上海工匠”马志勇当学徒时,小鲁往往硬撑到5分钟就想把焊枪放下来休息一下。这样做很容易引发“起弧”瑕疵。余光扫到马志勇“不能放”的眼神,小鲁唯有坚持。

上海工匠对徒弟有多严?带教第一天,马志勇就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工作中不看手机;第二,工作后学习考证,做不到就不收这个徒弟。

坚持有回报,小鲁不仅赢得独立作业的认可,还成为马志勇二人工作组的固定搭档。

他十分感谢沪滇“校企合作”机制。2019年,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与他所就读的临沧技师学院牵手,建立“崇临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落地6名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等担任外聘专家。这才让小鲁有了来沪追逐梦想的机会。

学弟学妹们的“幸福”让他更加羡慕。现在,振华重工直接把专业“开”进大山,在学院合作共建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将企业授课内容前置搬入学校授课。

还有其他形式的协作,也让“崇明海洋装备工”劳务品牌进一步放大影响。2023年,临沧市永德县组建云南永沪劳务派遣有限公司,劳务协作深入异地搬迁社区及乡村,村干部带头人等开展,有不少年轻人已经通过运作来到振华重工重燃梦想。

小鲁也有新的梦想。作为中级工的他,每年都攒钱寄回家,已经帮家里购置了一台能够上山的七座二手车。他说:“山路太险,我一定要把父母接出大山。”

来源:文汇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