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刘恪生
“37℃,正常,往下一个点走。”1月31日,大年初三,自贡中华彩灯大世界。在举国欢庆家家吃年夜饭的时候,27岁的陶华欣和同事却带着“守灯三件套”,行走在夜晚灯影婆娑的中华彩灯大世界里,守护着自贡灯会的用电安全。
陶华欣(右)和同事在巡查灯组(袁丹拍摄)
安全帽、工具包、红外测温仪,是陶华欣的“守灯三件套”,灯会期间,他随时都带在身上,和国网自贡供电公司的其余34名“守灯人”一道,守卫着自贡灯会的每一个角落。
30多年来,在成千上万“守灯人”的默默付出下,自贡灯会从未发生一起因用电问题导致的故障和安全事故。今年,“95后”守灯人接过守灯接力棒,开启全新的守灯之路。
5年来
“95后”第二次“守灯”
1998年出生、从事电力工作仅5年的陶华欣,是自流井区供电中心的高级用电检查员。虽然他是班组里年纪最小的成员,但这已不是他第一次“守灯”了。
2024年的第30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上,陶华欣跟随师傅、“电力郎中”孔晓林入园“守灯”,那一次也是“守灯”34年的孔晓林退休前的最后一岗。
“守灯人”在自贡灯会现场值守(侯键拍摄)
“孔老师带我到每一个点位熟悉工作流程,给我讲解‘守灯’的技巧,今年他退休了,我和同事们接下了这个重任。”陶华欣说,孔老师总结了一套“灯会五步检查法”,他和同事们都牢记在心。
“火线、零线接头分开,灯组导线要规范;灯组设备、线路测绝缘;满负荷开灯试验:开灯全负荷实验3小时,测电流、电压、温度……”这套检查法陶华欣几乎能够倒背如流,他知道,任何一步出现遗漏都有可能造成严重事故,“师傅讲,最重要的还是去现场,任何故障都能在现场发现”。
2礼拜
用无人机标注200余个配电坐标
今年,陶华欣和他的同事们干了一件“大事”:用无人机对中华彩灯大世界进行扫描,标记所有配电设备的坐标,制成了《中华彩灯大世界园区配电点位平面图》,让“守灯”工作更加便捷高效。
陶华欣(右)和同事在巡查灯组(袁丹拍摄)
1个高压开闭所、4个配电室、5个环网柜、190多个1级配电箱,都以大数据的形式标记下来,这也是自贡灯会以来首次将配电设备点位数据化。
“我们花了两周时间来做这件事,今后可以把《平面图》上传到平板电脑,巡检人员就能更快速及时地赶到点位。”同时,陶华欣介绍,日常也可以用无人机飞巡检查。
5小时
“守灯人”要在园内走16公里
1月31日下午17时半,陶华欣和同事们步入园内,开始了紧张地巡查。“从17时半到22时半,我们要在园内走2万多步,相当于5小时不停地走16公里。如果推迟闭园,我们也要推迟结束巡视工作。”
在《青城双姝》灯组前,陶华欣和同事们拿着测温仪,前前后后、里里外外地仔细测了许多遍。“嗯,没有问题,电路温度正常。”陶华欣说,这是今年最受关注的灯组,所以我们也特别仔细,一晚上要检测多次。
“守灯人”在自贡灯会现场值守(侯键拍摄)
春节期间,有24名“守灯人”每天都要在园内分3组反复巡视,园外还有10名“守灯人”紧盯着园外的配电设备。
“尤其是大型灯组、发电设备、人流较多的通道,这些都是我们重点盯防的点位。”陶华欣说,灯会亮灯,靠的就是电!保障供电和用电安全,就是自贡灯会的生命线,我去年第一次跟师傅进园,就深知这个岗位的责任有多重大!守的既是灯,也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