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山凿路、遇水架桥”,这句镌刻在中国铁建灵魂深处的企业精神,于黄百铁路的建设者们而言,绝非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他们每日躬身践行、挥汗如雨的真实工作写照。在崇山峻岭间开辟道路,到江河水流上架设通道,黄百铁路便道建设一线的每一寸进展,都是这一精神落地生根的有力见证。
——记者手记
新春佳节,喜庆的氛围弥漫在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城市乡村张灯结彩,阖家团圆。然而,在贵州安顺的苗岭深山之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远离家乡与亲人,为了黄百铁路的建设,正与大山展开一场艰苦卓绝的较量。
黄百铁路,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西通道的关键拼图,北接沪昆铁路,南连南宁至昆明铁路,承载着区域协同发展的重任。中铁二十三局承建的黄百铁路(贵州段)站前三标段,桥隧比高达97.5%,施工任务艰巨。但让建设者们没想到的是,便道成了他们修建黄百铁路的第一大“拦路虎”。
▲蜿蜒在山岭间的黄百铁路施工便道
便道是施工生产的生命线,黄百铁路(贵州段)站前三标段主线路长36.9公里,施工主、支便道长115公里,为主线路长度的311%,是黄百铁路贵州段施工便道环境最复杂的标段。
踏上这片土地,便能真切感受到民谣“苗岭山外山连山,江翻断崖沟连壑”“隔山可对话,见面走半天”所描绘的险峻地形。便道涉河涉水,盘绕群山,不时穿越村庄,与地方小道相互交织,所经之处峡谷陡峭如削,沟河纵横交错,地势险象环生;沿线危岩落石、滑坡、弃土、岩堆、斜坡覆土等不良地质频繁出现,时刻威胁着施工安全;施工场地局促狭小,大型机械设备难以施展,材料运输受阻,协调各方关系更是千头万绪,困难重重。
面对如此困境,黄百铁路三标建设者们没有丝毫退缩,毅然扛起开路先锋的大旗,向着大山深处进发。项目部精心规划,成立了“便道修建队”,下设毛坯路组、片石填筑压实组、支护沟渠修建组、便道维修组,科学组织、明确分工,紧密配合,压茬推进施工进度,争分夺秒只为早日打通施工生命线。
▲纳拢隧道出口1号施工便道
纳拢隧道出口1号施工便道,堪称便道施工难度的“极限挑战”。早在2024年6月初,纳拢隧道出口1号施工便道已修至山脚,但到山腰的隧道出口段则遭遇“挑战升级”。山脚距离隧道出口高差为240米-260米,约80层楼高,山体坡度达80度。建设者要在可以攀岩的山体上,修建一条运输人员、材料,供机械设备来往的道路,施工难度超乎想象。
为此项目管理团队绞尽脑汁、巧妙构思,在兼顾安全与实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设计,先以“Z”字形在起始段约400米范围内反复折返,形成三道拐,减缓坡度冲击,在离隧道出口洞口高差约40米时,再以5%的坡度稳步前行。“用2200米线路随山体地势修建并形成缓坡来解决道路爬升240米的问题”。
施工中,他们先用长臂挖机,清理掉山体上的孤石和松散山体,避免滑落砸伤人员设备,再用爆破开挖、挖掘机配合一点点地开凿山体,挖掘机作业时则需要边开挖边给自己降坡度。记者看到,施工现场,只见一台挖掘机在狭窄的山腰上作业,技术人员在一旁指挥,旁边就是苗岭独特的如刀削般的悬崖峭壁。“逢山凿路、遇水架桥”自此具象化。
然而,挑战远不止于此。约200米的滑坡堆积体和4处天然冲沟再次让“难度加倍”。对此,中铁二十三局的建设者们“见招拆招”。“针对滑坡堆积体,我们采用下支挡桩板墙、上支挡锚杆框架梁+挂网锚喷的科学方式稳固土体;运用涵管+重力式挡墙组合兼顾排水与支撑来解决水沟问题。”项目部工程技术部部长张振介绍道。
▲桥梁施工全景
便道修建所需的材料无法靠设备运达,他们就采用最原始、最艰辛的人工背料上山方式,手提肩扛,将一袋袋水泥、一根根钢材搬运至施工点;场地受限,混凝土罐车无法直接作业,他们就创造性组织起“三车接力”,罐车、装载机、吊车各司其职,像接力赛一样,将一车车混凝土精准输送至指定地方;拉稍河大桥0号台位于悬崖峭壁之上,很难找到落脚点,施工人员就借助山顶树木,将安全绳、安全带一端系在树根上,一端系在腰上,像“蜘蛛侠”一样攀崖附壁,进行排危石、打锚杆、注浆、挂网、喷护等作业……一个个妙招相继出炉,一处处施工难题被成功攻克。
2024年12月20日,历时6个半月,便道线路中1200米的“极限挑战”被攻克,纳拢隧道出口1号施工便道正式拉通。一直在现场坚守的一工区一队工程部副部长王明伟激动万分,他说:“这6个半月,每一天都在与困难战斗!如今便道通了,之前吃的所有苦、受的所有累,都值了!”
“便道施工的困难只是项目建设的‘前菜’,铁路建设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我们。但既然来了,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望着一条条蜿蜒于山间、逐渐成型的便道,项目经理唐德海一脸坚毅地说道。此刻,施工现场机械作业的声音,建设者忙碌的身影和不远处传来的新年鞭炮声,汇聚成独特的交响,成为建设者们献给新年的最好礼物,也倾注着他们对未来铁路贯通的最美期许。(中铁二十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