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翎谕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
前言
去年过年侄女说带男友回来,让我们把把关。
这些年,我见过太多“人前人后两副面孔”的准女婿了。
然而通过男孩的表现,我发现:想要知道儿女对象是否靠谱,就看过年时的三件事!
01
去年春节前夕,我接到小琳的电话时,正在厨房准备晚餐。“姑姑,我今年要带男朋友回来过年,想提前告诉您一声。”电话那头,侄女的声音透着几分雀跃,又带着一丝忐忑。
我手上的动作顿了顿,心里泛起一阵欣喜。小琳25岁,在一家外企工作,平时工作忙,感情生活一直是家里人最牵挂的事。
前年经朋友介绍认识了陈明,交往一年多,这是第一次带回家见父母,想必是动了认真的心思。
“好啊,姑姑等着见见这个男孩。”我笑着应道,脑海中不由浮现出弟妹前些日子和我通电话时的描述:男方是某知名私企的技术主管,家境优越,待人接物彬彬有礼。
放下电话,我的记忆不由自主地回到了自己的婚恋经历。作为过来人,我深知:过年带对象回家,可不单单是一顿团圆饭那么简单。
这是未来亲家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的重要时刻,更是考验一个人教养、品性的关键场合。
想到这里,我暗暗决定:这个春节,我要好好观察这个可能成为侄女终身伴侣的年轻人。
毕竟,在这举家团圆的日子里,一个人的本性是最容易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
我特意早早来到弟弟家帮忙准备年货,厨房里,妹妹一边择菜一边絮絮叨叨地和我说着陈明的事:
“姐,你说我是不是太较真了?昨天我还特意打电话提醒小琳,让陈明多带些见面礼,别显得寒碜……”
我笑着打断了她:“放心吧,现在的年轻人都懂这些,你就别瞎操心了。”
心里却默默记下:这确实是个很好的观察点——一个人的礼数,往往能透露出他的修养。
院子里就传来了汽车引擎的声音。我放下手中的活计,跟着妹妹快步迎了出去。
只见一辆低调的黑色轿车稳稳地停在了院门口,车门打开,走下来一个身材修长的年轻人。
“叔叔阿姨好!”陈明的声音清朗,面带微笑地向我们鞠躬问好。我注意到他一只手提着大包小包的礼品,另一只手则体贴地扶着小琳。
看到陈明的第一眼,我就觉得这孩子给人舒服的感觉。一身得体的休闲装扮,不会显得太正式,却也不失礼节。他的目光温和有神,举手投足间流露出一种经过良好教育的从容。
更让我惊喜的是,他居然记住了家里每个长辈的喜好。递给弟妹的是进口坚果和燕窝,给弟弟的是养生茶和名贵烟酒,还特意给年近八旬的老母亲准备了一条柔软的羊绒围巾。
“听小琳说,奶奶怕冷,就想着买条暖和的围巾,希望奶奶喜欢。”他微笑着说。
老母亲接过围巾,满脸笑意:“哎呀,想得真周到!”一句简单的夸赞,却道出了我们所有人的心声。
陈明对长幼尊卑拿捏得恰到好处。给长辈敬茶时,先老后少,次序不乱;跟小辈说话,语气亲切却不失分寸。
家里最调皮的小孩子缠着要玩手机游戏,他也不厌其烦地陪着,还教他玩益智小游戏。
午饭时,陈明主动帮着布菜。他先给老人夹菜,注意到母亲牙口不好,特意挑选了一些软烂的菜品。劝酒时,也很有分寸,看到弟弟有些上头,便巧妙地帮着挡了几杯。
看着这一幕,我不禁想起同事吐槽自己女儿带对象回家时的情形:那个男孩全程捧着手机,对长辈爱答不理。
吃饭时还嫌弃家常菜不合口味,后来自然很快就分手了。相比之下,陈明的表现,真可谓是面面俱到。
02
饭后,我们围坐在客厅,老母亲最喜欢这个时候,一边嗑瓜子,一边和晚辈们唠家常。
我一直觉得,和长辈聊天是最能看出一个人教养的时刻,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没有这个耐心。
陈明不仅耐心地倾听老母亲絮絮叨叨地讲着过去的故事,还能适时地问一些恰到好处的问题。
当老母亲说起她年轻时在纺织厂的工作经历时,陈明居然对上世纪的纺织业发展头头是道。
“奶奶,您那个年代用的一定是先进的阿克明顿纺纱机吧?我以前做过相关行业的项目,知道那时候的国营纺织厂都用这种设备。”陈明的话让老母亲眼前一亮,兴致勃勃地开始回忆起当年的技术细节。
这一幕让我想起去年见过的一个女孩,她是侄子的前女友,那次来我们家,全程心不在焉。
和老母亲说话也总是敷衍了事,动不动就抱怨我们家里的装修太老气。这样的态度,自然让全家人都不太满意。
聊天间,我还发现陈明虽然家境优越,却从不炫耀。弟弟问起他的工作,他说得谦虚又得体:
“现在企业发展得不错,但这都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说实话,我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
这种不张扬的性格,让人越发觉得舒服。
老母亲去午休时,我看到陈明还特意起身扶她回房间,还细心地帮她把拖鞋摆好。
这些不经意的小细节,都在悄悄印证着这个年轻人的品性。
天色渐暗,窗外飘起了小雪。正当我们沉浸在温馨的氛围中时,突然“啪”的一声,整个房间陷入了一片漆黑。
“怎么停电了?”弟妹有些慌乱地说,“冰箱里还存着明天要用的年货呢!”
黑暗中,我听到陈明沉稳的声音:“叔叔阿姨别担心,我先用手机照明看看。”
话音刚落,他已经打开了手机的手电筒功能,仔细查看电闸的情况。
“应该是客厅的led灯管烧断了,引发了总闸跳闸。”他蹲在配电箱前分析道,
“我记得路过时看到不远处有个五金店,我去买个新灯管回来换上试试。”
没等我们反应,他已经穿上外套准备出门。
小琳连忙说要一起去,被他劝住了:“外面下着雪,你就别出去了,我很快回来。”
这让我想起去年夏天,隔壁老张家停电,他女婿在场却只会抱怨物业不作为,袖手旁观。
而陈明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想办法解决,这份担当着实让人欣赏。
二十分钟后,陈明顶着风雪回来了。他的头发和外套上都沾满了雪花,但脸上依然带着温和的笑容。
只见他麻利地搬来椅子,动作娴熟地更换灯管,没一会儿功夫,整个房间重新亮了起来。
“太好了!”弟妹感动地说,“真是辛苦你了,陈明。”
“这没什么。”他笑着拍了拍身上的雪,“换个灯管不算难事。”
看着他在雪中奔波的身影,我不禁对小琳的眼光感到欣慰。
现在的年轻人,有些人遇到困难就退缩,有些人只会叫苦不迭。
而陈明却能主动承担责任,遇事冷静,这样的品格,正是组建家庭最需要的。
03
恢复供电后,家里的气氛更加温馨。我坐在角落里,默默观察着陈明的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这孩子不简单。
陈明明明家境优越,却总是低调谦和,总能在不经意间流露出良好的生活习惯。
饭后他主动收拾碗筷,看到弟妹要洗碗,立刻上前帮忙。
老母亲的拐杖不小心掉在地上,他眼疾手快地捡起来,还特意擦了擦才递过去。
晚饭时,小侄子不小心把汤洒在了陈明的新外套上。
在小侄子惊慌失措,弟妹连声道歉时,陈明却笑着说:
“没事的,不就是件衣服吗?小朋友不是故意的。”
说完,还摸了摸小侄子的头,把他逗笑了。
这一天下来,我看到太多这样暖心的细节。有人说看一个人是否靠谱,不是看他在重要场合如何表现,而是要看他在不经意间的一举一动。陈明的表现,确实经得起这样的考量。
夜深了,小琳送陈明回酒店。我和弟弟、弟妹围坐在茶几旁,聊起对陈明的印象。
“这孩子是真不错。”弟弟抽着烟说,“今天他和我聊工作,说话很实在,一点都不虚浮。最难得的是,遇到问题主动想办法解决,这份担当很重要。”
弟妹也连连点头:“是啊,懂礼数、会来事,但一点都不显得刻意。他对小琳是真的好,你们注意到没有,给小琳夹菜时都是她爱吃的,还总是默默关心她冷不冷、累不累。”
老母亲坐在摇椅上,脸上笑开了花:“我就盼着小琳找个踏实的好人家,看来这回真是找对了。”
我仔细回想今天发生的一切,从礼数周到的见面礼,到与长辈谈话时的耐心倾听,再到遇到停电时的沉着应对,每一个细节都印证了陈明的品性。
这让我想起一句老话:见一面,看举止;处半天,看性格;共患难,看人品。
这件事也让我感悟良多,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如何从短时间的接触中看清一个人,确实需要智慧。
但认真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往往能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一个人的为人。尤其是在过年这样的特殊时刻,更容易看到一个人最真实的一面。
后来,每当有亲戚朋友问起选对象的经验,我就会说:要看过年时的三件事——见面时的礼数、与长辈的互动、处理突发事件的表现。这三件事,几乎涵盖了一个人的教养、品性和担当。
而现在看着小琳和陈明幸福的婚姻,我更加确信:真诚、踏实、有担当的人,总是会在点点滴滴中流露出最珍贵的品质。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配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