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刘叶 北京摄影报道 实习生 唐思澄
2月1日,大年初四,在喜庆与团圆的氛围中,关于2025总台春晚的讨论仍不绝于耳。从8K、4K的超高清制播,到无障碍转播中的音频解读和AR技术,从机器人跳秧歌再到以“栋梁”节目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的公布,技术与文化的创新融合,引发众多关注。
“科学技术是中华文明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小淳教授的最新著作《文明的积淀:中国古代科技》一书中,就专门介绍了古代先贤在天文、历法、数学、建筑、农业、化学、水利、冶金、纺织、航海造船等方面的技术成就、艺术水准和审美风格,从多个维度探讨古代中国科学的持久价值。
春节前夕,孙小淳教授接受封面新闻记者独家专访,分享他的创作故事和创作目的。
孙小淳教授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
“中国科学绝非西方舶来品”
科学,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力量,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一种错误的观点甚嚣尘上,认为中华文明“没有科学的基因”,科学被当作西方的“舶来品”。孙小淳对此坚决反驳,他认为:“这种观点是对中华文明的极大误解。这种片面甚至有害的看法,不仅扭曲了对中华文明的正确认知,也忽视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
怀着对中华文明的热爱与敬畏,带着让大众正确、客观地认识中华文明的初衷,孙小淳踏上了写作《文明的积淀:中国古代科技》一书的征程。“中华文明中的科技、创造科技的思维以及所传递的科学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于当代社会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想要为“中国古代科技”正名,需要叙述的内容浩如烟海,但作为一本普及性书籍,孙小淳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有所取舍。孙小淳直言:其中关键就是选择何种角度去叙述。“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这一高台之上作出了许多成就与贡献,这是我的一个很重要的视角。”他坚信,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毫不逊色,甚至在许多方面独具特色。因此,他从文明的视角出发,精心筛选和书写书籍内容,力求展现中国古代科技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贡献。
“中华民族从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走来,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明。”采访中,孙小淳数次强调:科学绝不能以西方中心论、欧洲中心论的视角来谈论:“现代科学的产生不是哪一个文明的专利,哪怕是在西方发生,它实际上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它是一个多文明融合交流的结果,这里边就包含东方文明,当然也包括中华文明。”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古代,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四大发明,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对西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发明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基础。“事实上,近代科学是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产生的结果。”
蕴含在古代,运用于现代
《文明的积淀——中国古代科技》
在《文明的沉淀:中国古代科技》一书中,孙小淳多次提及《管子》《墨经》《周礼》《周易》等中国古代著作中所包含的丰富科技思想及科学知识体系。这些古老的典籍,不仅记录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还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和方法论,对现代科技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搞科学技术,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有所为’、要运用,是治国理政、为国计民生服务的,都是‘有所用’的。”如天文学,在中国古代不仅是对星空的探索和想象,更是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通过观察天象,古人制定了精确的历法,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活动,使整个社会有序运转。即使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仍有许多博主致力于传播传统天文知识,这表明当代大众对这类传统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和需求。”
除了天文学,中国古代的建筑遗迹也充分展现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从榫卯结构到斗拱技术,从选址布局到材料运用,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科学原理。这些科学技术经过实践的检验和总结,直接应用于建筑的建造中。“这就好比我们拿到了古代的一本教材,你不能因为它没有讲具体的证明,没有讲后面的推导,就断言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知识。其实它是隐含在建筑里面,我们一定要看到这一点。”
采访中,孙小淳还分享了自己的担忧:“近代以来,受历史与社会环境影响,我们的教科书往往会教授许多西方的理论知识。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我们或许不觉间便忽视了自己的文化,对诸如天象等知识体系,甚至不加以理解便去否定。这样一来的话,我们有意无意当中好像就忘记了自己的文化,忘记了自己的根。”
他呼吁现代教育应加强古代科技和文化传承的融入与传播。“教育自然是古代科技文化在现代运用的重要一环,不容忽视。”
古今相接,积淀的文明走向未来
伴随着时代发展与国人文化自信日渐增强,越来越多人开始追问有关文明复兴的问题。“中华文明要在世界立足,必须寻找能让我们持续创造下去的灵感和启示。”孙小淳指出,要寻得这种灵感与启示,就要继续深入挖掘古代文明,“这里面积淀着很多东西,有一种思想的底蕴在里边,它在新的条件下是可能发挥出来的。而且我们在谈论要多关心、挖掘古代文明时,也并不意味着要抛弃现代,而是为了把握与拥抱现在,进而更有信心面向未来。”
孙小淳认为,每个文明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贡献,“西方文明在近代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中华文明则在古代创造了辉煌的科技成就。在未来,中华文明也有可能为科学的发展作出更多贡献,这就要看我们的文化、文明有着什么样的特色与特点,这些特点或许可以在当代发挥出潜力,帮助解决现代科学面临的一些危机与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连接着古今文明,对于社会运动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除却对古代科技文明的挖掘,古代文明与现代科技的交相结合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谈及AIGC的发展与运用,孙小淳坦言:“AI本质是一种由大数据生成的、学习式的技术,我们应当持续丰富中华文明在数据信息中的体现。如果你自己都不去讲中国文化,不去讲自己的文明,这一切在AI世界里就消失了,那AI搜索反馈的答案就永远是西方的东西。如此一来,你的文明在AI世界里就没有一席之地了,未来可能就消失了。”
AI的到来,也为古代文明在新时代运用提供了更多启示。“譬如人类用意识控制AI时,应当如何做到不胡思乱想?这便与我们古代的冥想有着相通之处。所以说你看,有些古代的东西,在新的时代下又能够获得新的生命。”
孙小淳教授
对话
封面新闻:《文明的积淀:中国古代科技》从筹备到完成,用了多长时间?
孙小淳:我本人是研究古代科技史的,从研究生阶段开始到现在有几十年了。所以说,这本书很大程度上也是我多年思考的一个结果。
封面新闻:现在很多文化学者、艺术家、年轻人在通过各类形式传播传统文化,您怎么看?
孙小淳:这是个很好的事情。所以说,这本书我是从根本上、从底层去理解中国古代科学的这种逻辑,思考它是怎么样表现出来的,比如古人是进行了什么样的观察、联想、构建、预测、运用等等。这样来看的话,我们中国古代科技创造就充满了各种灵动的思想,对于启发青少年进行思考是非常有用的。
封面新闻:如何提高大众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呢?
孙小淳:首先肯定应该多做,要把这些声音有意识地传递出去。其次就是要有深入浅出的说法,让人听了能够信服。这不仅是对我们的孩子进行科普,还要让那些自以为是的人也能从底层逻辑上来思考我们的文明,这样才能增强我们的信心。
部分图据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