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也喜欢旅行,请关注+置顶我。谢哈。
好吃的人,哪儿都想去
撰文/陈韩星 摄影/蔡焕松 久保田博二
潮汕春节民俗大体与中原地区相同,但也有不少异于中原地区的习俗活动;潮汕的“过年”,因其历史悠远的岭海文化氛围、风习性的传统审美习惯、根深蒂固的馨香祷祝心境、嘉乐清歌的艺术气氛、海内海外共有的潮人民情风俗而独具风采。
海滨邹鲁
潮州(指古潮州,包括现在的潮汕地区)地处亚热带,南濒大海,气候宜人。“潮州”不是指现时行政区域中的潮州,而是指包含汕头、潮州、揭阳、汕尾以及丰顺、兴宁、大埔中的一部分和福建诏安的一部分在内的大潮汕地区。
远古时代,土著畲族先民便创造了口头文学——畲歌仔。秦汉以前,潮郡是古闽越族先民繁衍之地。自秦以后,为了逃避战乱和天灾,中原汉人后裔逐渐移居潮郡,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唐宋以后,各个朝代均涌现出一批名贤和文史著作,成为潮人文化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也成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汉两代,秦皇南征军众和汉帝平越大军曾至这“百越蛮荒”之地居留;西晋永嘉之乱后,又有大量中原士民成批移居潮地,这样,潮州原有“人杂夷獠,不知礼仪”的越、畲、俚、僚等少数民族逐渐为中原南下汉人所同化,中州华夏繁衍盛区的衣冠望族带来了温谦知礼的熹风雅范,遂使“潮虽小,也知讲礼义”。
三国时期,揭阳人吴砀举孝廉;入唐以后,海阳人赵德中了进士,皆成为潮人一代封建文化的代表人物。而大颠和尚写经逾千卷,且为《心经》作注,更为唐代潮人撰作之冠首。唐朝以后,常衮、韩愈、李德裕、李宗闵、杨嗣复、陈尧佐、周敦颐、赵鼎、朱熹等公卿重臣,先后莅潮,对潮郡的文化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因为谏迎佛骨,激怒了宪宗皇帝,被贬到潮州任刺史。韩愈刺潮后,起用赵德置办乡校,使兴学树人之风薪传火接,绵延不断。
张华云先生在《潮汕风采》丛书之《胜景画卷·序》中写道:“百代文宗的韩文公以谏迎佛骨获罪,贬来潮州当刺史。这对他是塞翁失马,对我潮则是福星高照。虽为期不过八月,其影响竟及千秋。从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有海滨邹鲁之称。观乎山川桥梁、祠堂橡木,无不姓韩。足见其感人之深远。”可见,“赢得江山改姓韩”的韩愈,对于岭海文化氛围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岭海文化氛围的真正形成,是在宋代。最早建韩文公祠于潮州金山之麓的,是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莅潮当通判的陈尧佐,也是他最早将潮州山水赋之以韩姓。此后,除了直接与韩愈有关的韩祠、苏碑、韩木、灵山留衣亭等处之外,潮郡的山川古迹,也大多冠上与韩愈有关的名字,如笔架山改为韩山,恶溪改为韩江,广济桥称为湘子桥,还有昌黎路、昌黎小学、景韩亭、叩齿庵、竹竿山等等,一个围绕韩愈的、人化了的自然环境营造出了岭海文化的独特氛围。正如陈尧佐在《送王生及第归潮阳》一诗中所言:“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乡。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
男子汉的舞蹈
潮汕民俗大体与中原民俗相同,但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潮俗祭祀节日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时年八节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鬼节)、中秋、重阳、冬节等的娱乐祈禳节日;二、与村乡姓氏宗族祖先有关的宗祠祭祖祀日;三、通行潮郡各地品类杂多而统称为“老爷”的神明如土地伯公、安济圣王、三山国王、圣者爷、关爷、玄天上帝、天后圣母、皇姑娘以及先贤圣哲、名人骠将等的斋醮祭祀节日;四、不定时的诸如新庙庆成、佛像(或老爷)开光等喜庆节日。
潮汕春节民俗也非常有特色。潮汕习俗称春节为“过年”,正月初一那天,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都要有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亲友间拜年也互赠大吉;在大年初一早上,有不少的舞狮班和英歌队会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城乡各地也都有庆新春文娱活动,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当然,还少不了放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等等。
潮人除日常勤于馨香祷祝之外,在以上所列重大的节日里,潮属村镇自明代至今,还盛行请演广场戏。广场戏又称踮脚戏、出街戏,是潮剧的民间游艺形式,广泛流行于潮汕农村,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凤城二月好春光,社鼓逢逢报赛忙”“打起锣鼓一百三,戏班送戏到门脚”等等潮俗谣谚,生动地表现了这一最具特色的海内外潮人均喜闻乐见的祭祀演戏风尚。除广场戏外,潮阳英歌舞、潮州大锣鼓、“营老爷”也是当地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潮阳英歌舞被誉为“中国汉族男子汉典型舞蹈”。关于潮阳英歌舞的渊源,虽至今未有定论,但大致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即潮阳英歌舞是流而不是源,其形成可溯及明代甚至更远。至于直接的源头,则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来自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一说来自河南花鼓的“霸王鞭”,一说来自福建莆田的花鼓舞,不一而足。
潮阳英歌舞的传承与当地的祭祀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在潮汕普遍的民俗祭祀、喜庆节日的群众性观赏活动中,潮阳英歌舞以其驱邪除恶、祈福迎祥的独特功能而得到格外青睐。潮人俗尚祭神,据说全国祭祀神祇260多种,潮汕就有200余种。
在这些名目繁多的潮俗祭祀仪典中,一般都离不开两大类常规节目,一是演戏,一是舞英歌,在潮阳,则将舞英歌作为主要节目。也许正因如此,才会有学者认为英歌舞源自古代傩舞,内容直接与祭祀有关。不管如何,英歌舞的主体构成是嫉恶如仇、除暴安良的梁山泊英雄好汉,这应该看作是潮阳民众在长期祭祀活动中对英歌舞从内容到形式的最佳选择,与驱邪除恶、迎祥接福的祈神偿愿心理有直接关系。
潮阳英歌把南派武术、潮剧、潮汕民间舞蹈、潮州音乐等地方艺术门类有机地融为一体,以西岐英歌为例,西岐英歌以南拳的四平马、大弓步和金鸡独立等舞步作为上盘式,把小弓步和战马步作为中盘式,把单坐莲步和双坐莲步作为下盘式,上、中、下三种盘式有机交织,表现舞者腿功非凡、矫健敏捷的特点。
在槌法上,既保留传统旋槌花相互碰击的技巧,又揉进南拳的滚、点、挫、批、戳等拳术技法,以表现舞者的功架不俗、武艺超群;在舞蹈对打方面,则选取某些戏剧的表演身段化入“南拳”散手中的刀、棍、斧、节等的对打套式,其中有单组打、双组打、正面打、反面打、左右打等。在表演过程中,以武术中的玉人照镜、老树盘根、山中擒虎、燕子翻身、魁星踢斗、雄狮开口等拳法,状物造型,取其威武、勇猛的神态,使舞蹈表演更富有写意性。
潮州大锣鼓
与潮阳英歌舞同样闻名遐迩的还有形式丰富、气势磅礴的潮州大锣鼓。潮州大锣鼓,其伴奏音乐格调绮丽清朗,与雄浑粗犷的大锣鼓巧妙融合,正如韩江之融入大海,刚柔相济、动静相宜,与陕北大鼓、舟山锣鼓并列为中国三大锣鼓。潮州锣鼓乐的司鼓艺术又别具一格,能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是一种体现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的击鼓艺术。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潮州当了8个月的刺史,在他的《祭鳄鱼文》《祭止雨文》《祭界石文》《祭大湖神文》等多篇祭文中,关于潮州音乐的文字记载,有“吹击管鼓,侑香洁之”“侑以音声,以谢神贶”“躬斋洗,奏音声”等。韩愈所提到的“吹击管鼓”中的“击鼓”,在当时其实只是极其简单的敲打乐。不过,就是这种“吹击管鼓”,在韩愈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在潮州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潮州锣鼓乐。
潮州大锣鼓的演化传播也很有意思。明、清时期,潮州城楼的差役以锣鼓敲击简单的鼓点和以唢呐吹奏,还只是一种为官府服务的仪式音乐。其形式仿自江湖卖艺班(潮州人称为“做把戏”)的敲击方法,鼓点只有快、慢之分;后又尝试吸收一些戏班中家喻户晓的过场锣鼓以及烘托舞台表演动作的锣鼓演奏方式,如快慢抠槌、招诗、行兵和武科锣鼓等,使演奏有了较多的变化,演奏效果自此大有改观,初步形成了潮州大锣鼓的快三板和慢二板鼓点。经过历代艺人不断改造和创新,更加丰富了鼓点内容以及对乐器的改造和组合。
另外,潮州锣鼓乐的演化和流播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是分不开的。潮州一向有游神赛会的习惯,每年的农历正月至三月之间,各神庙周边的民众自择“吉日”,聚众将庙里的神像抬到路上去巡游,以求百姓来年平安、吉祥。为烘托游神活动的喜庆、热闹气氛,各个社群纷纷把锣鼓敲击班引到神像巡游的队伍前面演奏,意在为“神灵”鸣锣开道;同时,也将唢呐鼓首班置于神像后面的巡游队伍跟随演奏,表示为“神灵”歌功颂德。
潮州大锣鼓经数代鼓师的不断创新,从乐谱资料到司鼓演奏技术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锣鼓组合方面,从原来的几面斗锣扩展到现在的几十面,同时也采用了潮剧击乐专用的“曲锣”、“苏锣”和“深波锣”,在乐曲演奏中取得很好的演奏效果。司鼓的演奏技法有传统的“挑”“拨”“扬”“刮”等姿势,根据乐曲的情绪气氛给予编配,特别是在舒展乐段上,用柔和的手势指挥着打击乐的合奏,提高、增强了司鼓的表演技巧和时代气息,也使打击乐在演奏中起到更好的烘托作用。
新春游神赛会
游神赛会是潮汕一项隆重的传统民俗活动,几乎容纳了潮汕所有的民间仪式、技艺和艺术。游神赛会一般在农历正月、二月进行,此段时间,城镇商店刚好送走旧岁,喜逢新春开业;在农村,则是秋收冬种与春耕之间的间隙,属农闲季节。此中又夹有元宵节,有些地方把游神与游花灯融为一体,更为热闹壮观。游神潮汕俗称“营老爷”(即抬着神像巡游夸胜),它遍及县城、埠镇至每个乡村,只是规模大小、时日长短、形式不同而已 。
新春游神,祈福迎祥。新春瑞气祥和,四乡六里,各家各户充满希望,祈求众神保佑。旧岁十二月二十四日神上天,新春初四神下天,乡中族长主持游神,排列乡中各庙神座,穿街过巷,周游全乡。为保社稷平安,各家各户都备好供品香烛纸钱,在各家门前摆案迎神。在整个游神活动中,各处的风俗又有所不同,可以说是五彩缤纷。
旧时,潮州“营老爷”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最隆重和最出名的是潮州府城“营安济圣王”。相传安济圣王是三国时王伉的神像。王伉是蜀汉人,曾随诸葛亮征滇,后任云南永昌郡的太守,在位时关心民瘼,廉明治政,保土卫边,逝于任上,当地人为之立祠祀奉。清初有一在云南任官职的谢姓潮人遭受陷害,王伉显圣救了他,谢氏感其恩,塑王伉神像带回,在潮州城南堤畔建造神庙供奉。安济圣王食一方香火,保一方百姓,颇显灵异。据传曾有一次汛期到来,韩江暴涨,洪水滔滔,南堤告急,在其庙前有一群青蛇麇集,韩水遂平缓退潮,堤防转危为安。城里耆老认为此乃安济圣王显圣,化身退水,保境安民。于是重塑更大神身,扩建庙宇,名曰青龙庙,隆重祭拜。
安济圣王神游日期为正月廿四、廿五、廿六三天。潮城游神除了安济圣王之外,还有“关帝圣君”的一天游神,“玄天上帝”的两天游神。
潮人文化
潮汕地区地处南国边陲,在这与潮汐起伏的大海紧紧相连的大平原上,流淌着一条从中原大地汇流而来的永远平静如镜的大河——韩江。韩江带来了中原文化的魂魄,也一路带来了南岭山水的灵秀,但她的脉搏,更直接地沟通了大海的潮汛,于是,在这河海之间,便萌生了一种刚柔兼具、动静相济的潮人文化。
在这里,来自中原的关帝与来自闽南的妈祖在毗邻的庙宇中共享香火,清悠儒雅的丝竹乐韵与刚猛壮激的大锣鼓都为老百姓所喜爱,商埠学府一样繁盛,海内海外都是潮人的家乡……这种种奇特的文化现象,自古延续至今。在这样长期稳定的地域文化积淀中,产生了地方特色鲜明的语言、戏剧、音乐、潮菜、工夫茶、工艺品、民情风俗和文化心态等潮人文化八大特征。
潮语古朴典雅,词汇丰富,保留着较多的古语音、古语汇和古语法,可谓唐音古韵千年不易。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认为:“汕头语是现今中国方言最古远、最特殊的。”潮语本是古代中原汉人语言在潮地衍变的产物,历经千百年后,中原汉族语言早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潮语却仍然保留着古汉语的八个声调,处于长期稳定的状态,成为联结海内外潮人的最强大的纽带。
潮剧是用潮语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为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其源可溯宋元南戏,是明代潮腔、潮调的发展和充实。在其形成发展即南戏地方化的过程中,曾受弋阳腔、昆腔、西秦、外江等声腔剧种的影响,并吸收潮郡民间艺术和民间音乐如歌册、畲歌、蛋舞、纸影、木偶、花灯、锣鼓、佛曲、道调等等的精华,从而逐渐融汇成曲牌板腔混合而具有地方风采的独立的剧种。
潮乐在中华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中独树一帜,是中国乐苑奇葩,其突出特点是古老、典雅、优美、抒情。潮乐源于唐,成于明。潮乐特有的“二四谱”及其特殊音律,与唐宋盛行的乐器和乐律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又与潮郡民间乐调相渗透、融合,承袭融汇了正字、昆腔、西秦、外江诸剧种的音乐风格,至明代中叶形成一种曲目丰富、形式多样、自成体系的音乐艺术。
潮菜属广东三大菜系之一,名甲天下、誉满全球。潮菜渊源可溯盛唐时代,随着韩愈等大批京官名宦被贬南来,他们带来中原文化,其中也有饮食文化;以后,西晋“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量南迁入潮,也带来了士大夫阶层的饮食文化;南宋末年,宋室南迁,流亡于潮郡一带,也带来了宫廷御膳的影响。这些,加上本地特产的鲜美海产品,自然使潮菜气质高雅,独具特色,登得上大堂,也入得了名宴,潮郡自此也成了一方美食乐土。
工夫茶与潮剧可说是潮人文化的双璧,潮人好茶之风,举世皆知;潮人泡茶的工夫,举世称奇。工夫茶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茶道,一种茶文化,有人还誉称其是茶文化的高峰,总结为“和、爱、精、洁、思”五字,认为工夫茶不是专为解渴,而是一种合乎道德、科学和艺术的真善美的高级享受。如今工夫茶已随着潮人的足迹,香遍五洲四海。
潮汕地区的工艺品久负盛名。汕头抽纱闻名遐迩,为汕头工艺品之冠。抽纱顾名思义,是抽掉布面部分经线和纬线之后,再用针线织上各种图案的日用工艺品,但这是狭义的抽纱。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制作技艺的改革,抽纱已成为织绣工艺的一大门类,在传统的手绣手编基础上,又增加了机绣机编两类,这就是广义的抽纱。汕头抽纱最突出的特点是精美,在繁多的产品中以重工绣品玻璃纱手帕和台布最富有艺术欣赏和珍藏的价值。
潮汕地区的民俗风情与这些文化遗产一同构成了既恬淡怡然,又沉毅刚烈的潮人文化,回环萦绕于边郡之地,呈现出长期稳定的地域文化积淀状态。
海外一个潮汕
潮郡自南宋末年逐步向海外移民,至清代,在汕头被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公元1861年)之后进入高峰期,初步形成海外潮人社会。目前,潮人在本土有1000多万人,在海外也有1000多万人,因而有“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的说法。
当初潮人移民海外,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开发南洋的蛮荒之地,也许只是想到如何生存,如何繁衍后代。他们没有料到,在经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之后,他们那与乡梓桑田永难割舍的赤子情愫,会最终使潮人文化远播海外,成为世界文明的一大景观。
当今环宇之内,几乎随处可见潮人文化的踪迹。可以说,有大海的地方就有潮声。潮剧、潮乐、潮菜、工夫茶、抽纱、陶瓷、金木雕等潮汕民间艺术、生活习俗及工艺品等,已为世人所接受、所喜爱;而潮语和春节、清明、冬节等传统节日,祭祖扫墓、婚丧喜庆等诸多潮人民情风俗,更为世人所耳熟能详,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脉。
海外潮人对故土文化的眷恋情结,产生了值得重视的海外潮人文化。海外潮人的拳拳赤子之心,是海外潮人文化得以绵延的原动力。
本文节选自《文明》2013.02月刊
内容转载自《文明》杂志
非著名食客聚集地,带你吃遍五洲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