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讲过要跟大家聊聊巴瑶族。
今天的文章里会有大量图片,都是我们团队现场拍摄,拥有版权。
最近我们全家参加了联合国世界青年生物多样性调查与海下垃圾清理,以及巴瑶族的人道主义救援团队。
巴瑶族,很多人听过,但可能并不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
先说说他们的生存状态。
巴瑶族人没有国籍,没有身份,不能踏上任何国家的国土,因此很多巴瑶族人终生都要生活在海上,搭建木屋,自制木船,靠捕鱼为生。
为啥没有国籍呢?
因为当初马来西亚等国在成立的时候,由于巴瑶族这个族群的人没受过教育,语言也不一样,又整天漂泊在海上,所以也不懂得要来“登记户口”。结果时间一长,周边国家都不要他们了,他们也压根不知道有“国家”这一说,最终成了漂泊的“散户”,没有国籍。
他们生活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之间的海域,条件好一点的可以在小岛上驻扎,条件差的连岛都上不了,就在海上住。
没有淡水,依赖于雨水或人道主义补给。
也没有电,看太阳办事,作息规律得不要不要的。
如果只是生活方式不同也就算了。
但比较悲催的是,由于环境气候等变化,他们的捕捞越来越难,生存状态堪忧。然后呢,他们也挺勤快的,就想着划着小船上岸去讨生活。
但是你想想,一个没有户口没有身份的人,打黑工,会是什么后果。
有的黑心商人买了他们的鱼虾,就不付钱;有的老板聘用了他们当临时工,就不给工资。他们要是反抗,可以直接打死,打死他们不用负法律责任。
因为他们背后没有国家,没有法律保护,没有政府给他们撑腰。
甚至,为了商业开发一些岛屿,人们要把他们从小岛周边驱赶,可以直接烧毁他们的房子,我们见到了一些过去的影像,惨不忍睹,非常残忍。
在我们看来,这些行为都是肆无忌惮的违法,但是对巴瑶族人来说,没有国籍,没有法律,也没有武器。
赤裸裸的弱势群体,弱势到底了。
所以每隔几个月,就有一些国际人道主义组织,给他们送补给,比如衣服、食物。
但是巴瑶族人的孩子从来不接受教育,不识字,语言不通。
给他们的一些物资,会产生包装垃圾,他们也不知道处理,就直接丢进海里。
结果更污染海洋和水质,鱼虾都跑了,他们的捕捞就更难,恶性循环。
所以,现在的这种救援组织,已经更换了思路,不再是单纯地送物资,而是要同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知道垃圾分类和处理,避免恶性循环。
只能说,无论在任何地方,教育都是一切的根基。
人如果没有基础的行为意识和认知思维,那么他们做什么都是不计后果,也就无法很好地发展。
如果他们生活环境安全健康,他们相对稳定的话,就不必去周边国家领土打黑工,也就不用担心生存问题。
接下去的一步是想一个让他们拥有合法身份的方式,这样才能搞教育,搞基础保障,到那时候才是真的安全靠谱。
传说中的巴瑶族人“穷凶极恶”,还有人说“巴瑶族小孩见到外人就会抢食物和钱”......
亲身经历之后,我可以说:真实情况完全不是这样。
事实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不仅友善,而且有边界感,也懂感恩。
在Kulapuan岛和马布岛,仅仅两天时间,我接触了很多小孩,他们挺聪明的,而且很有社交天赋,只是缺乏教育。
马布岛上有一个度假村,度假村侵占了巴瑶族原住民的一大半岛屿面积,把他们挤到了岛的一个角落,但他们还可以利用距离的便利性,孩子们划着船到度假村那边售卖椰子。
他们不懒,也不笨,只是缺乏教育,缺少合法的机会。
我们在Kulapuan岛上教会小朋友们如何拆分垃圾,给他们搞比赛。
岛上所有的大人并不知道如何去教育孩子处理垃圾,他们的希望将会从孩子开始,扩散至成人,这种反刍式的教育方式,在如一张白纸一般的巴瑶族群里,特别奏效。
这就是教育的意义。
现在,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都让巴瑶族人的生存面临挑战。
我们不可能一直有人亲力亲为地去到当地,给他们送东西,帮他们捡垃圾,教育他们去认识环境和世界,但我们有很多事就在手边,可以马上就做。
比如减少一点碳排放,在海边的时候不要丢垃圾,甚至仅仅需要跟孩子描述巴瑶族儿童的境遇,让他们知道世界的参差,更珍惜自己的幸福,有余力时可以帮到其他人。
巴瑶族的孩子,从早上醒来到晚上睡去,可能一直都漂在海上屋,或在他们简陋的船上。
他们在学会用语言表达情感之前,可能就早已学会了不戴任何装备深潜到海面之下十米去抓鱼。
每个人似乎都能在这个地球上慢慢长大,但长大的方式天差地别。
如果没有非法的破坏和非人道的攻击,也许巴瑶族人的生活真的更幸福也说不定,他们没有996,不用内卷,只要想着今天如何填饱肚子就行。
但这样的自由生存方式,背后的代价是没有安全保障甚至被恶意残害。
所以,我们可以不改变他们,但却要呼吁不伤害他们,并且要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的环境,免得自食恶果。
还有,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其实是有共通性的,我们的共同点就是love & peace。我和他们语言不通,用短短两天时间,我学会了一点巴瑶语,他们学会了简单的普通话,大部分还是肢体语言,真诚和善意是唯一可靠的翻译器。
打动我的是,在情感表达越来越淡漠、人际关系越来越疏离的今天,城市里每个人只要抱着手机就好像拥有了一切的时候,巴瑶族孩子和我们的相处方式是拉着我的手,勾着我的胳膊,拍一下我的肩膀,实打实地触碰和眼神的互换。几个姑娘把我按在椅子上给我编辫子,没有人听得懂彼此,但好像又交流了很多,走的时候他们都把我们送到海里了还是舍不得回头。
与其说我们给他们带去了很多东西,不如说他们给我们的更多。
有时候多出去看世界,好像看到了不堪和弱小,以为自己可以帮助他们,到最后或许总是会发现,是我自己被帮助到了。
十三姐
魔都高影响力KOL
公众号「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妇女》《了不起的中国妈妈》《带夫修行》
微博@格十三
视频号「格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