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携希望和梦想出发的早春。去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新征程上天津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和“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为天津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

“善作”方能“善成”,实干缔造美好。作为全市第一大经济功能区,一年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天津经开区)牢记嘱托,驰而不息谋发展、抓发展,奋力推进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要求在泰达落地生根。

一组翔实、富有说服力的数据,记录着天津经开区过去一年质效有力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GDP增长5.8%(总值2581亿元),增速同时超全国、全市和新区,持续为全市发展大局“添秤”,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区级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2%、税收增长9.3%,连续两年高位增长,税收占比93.6%。固投总量首超500亿元,占全市比重由5年前不到8%稳步提升至10%以上,潜力后劲不断蓄积。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0.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31.2%,均高于全市15个百分点左右。生产性服务业营收增长10%,科技服务业营收增长15.7%,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光荣与梦想、拼搏与奋斗,激荡起高质量发展的万千气象。


优势互补 强强联合

完善协同发展“生态圈”

在刚刚揭牌的北理工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楼内,一台巨大的“3D打印机”尤为醒目。20米级组件一体成型,这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超大规模金属点阵结构多弧并行3D打印技术与装备”,兼具经济性、密封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在非机动型海洋平台领域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核心研发在北京,成果转化来天津。”这一实验室是由天津经开区与北京理工大学结合双方资源优势,在天津市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共建协议下打造的特色鲜明的新型研发机构。它将紧密对接天津市、特别是经开区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和技术发展需求,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提升科技成果在地转化水平。

区域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如深厚根基之于参天大树,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时代泰达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


在被誉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试验田”的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这里将北京高精尖产业研发优势、高端人才集聚优势,与天津尤其是滨海新区先进制造业、可开发空间、海空两港、运营成本等优势联合互补,让越来越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生产线”。不仅复制了“中关村”的品牌与运营服务,更复制了“中关村速度”。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吸引注册企业5800余家,其中北京来津企业数量占比超20%。国家高企数量达250家,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超50%。

而在另一产业协同发展“最优承载地”,南港工业区发展同样如火如荼,京津冀石化新材料产业承接平台的作用日益凸显。


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天津经开区在推进三地间机制协同、创新协同、产业协同、服务协同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的引领区、吸引聚集全球创新资源的高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示范区,越来越多京冀企业正将目光投向泰达。

根据新出炉的数字显示,仅去年一年,天津经开区落地京津冀协同项目338个,协议投资额2022亿元;央企项目25个,津潍宿高铁公司、国家管网系列项目、国能焦煤、中石油保税燃料油、新兴际华研究院等二三级总部纷纷落户。

科技创新 产业焕新

形成新质生产力“聚集圈”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在天津经开区,这里正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焕新,以产业焕新带动科技创新。


石化产业是天津经开区主导优势产业之一。不久前,位于经开区南港工业区的中石化北化院天津科学试验基地传来好消息:单中心催化剂中试装置顺利打通全流程,成功产出POE(聚烯烃弹性体)催化剂。该装置采用北化院自主开发的技术建设,承担POE催化剂技术开发、工程放大等科研任务,服务于国家聚烯烃产业技术支撑和结构升级,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这一项目也是中国石化迄今为止最大的科研投资项目,基地全面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化工中试研发平台,有力提升中石化以及天津市、滨海新区科研实力。

一年来,天津经开区加快工业技改、布局优化,不断提高制造业的“含金量”“含智量”“含绿量”,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焕新蝶变”,新质项目也正加速聚集。据统计,去年全年经开区新增项目1294个,投资总额851亿元投资百亿的新和成、大众汽车3款、长城汽车4款新能源高端车型、大众变速器20万台动力电机等标志性项目相继落地,进一步激发产业升级的巨大潜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一年来,为吸纳创新要素、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泰达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全区R&D经费投入突破百亿,列全市首位;创新载体不断丰富,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二期加快建设,滨海—中关村M0新型产业用地一期加快建设完成,华熙生物、中石化北化院等 一批中试转化平台建成投用,不断积蓄高 质量发展动能。

截至目前,泰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遍地开花,科技领军企业、瞪羚企业数量位列全市第一。去年10家企业新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全市近1/3,新增数量及占比均创历年新高,市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281家。以创新为核心孕育出的诸多高精尖科技成果,正在这片科技沃土上迸发出新质生产力的生机和活力。

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拓宽全球企业“朋友圈”

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在新势能持续汇聚之时,泰达也迎来了40岁生日:国家级经开区40周年座谈会在这里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作为全国最好的开发区之一,泰达有责任也有能力在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中,通过高水平开放和深层次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活力。


在深化改革上主动破题。一年来,无论是成立全国首个“迎商中心”、打造多功能涉企服务综合体,还是打造全新基金体系经开科创母基金、天使基金正式成立……为企业松绑,向困难处发力,天津经开区拿出了更强力度、更多举措,一步步自我革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支撑,也力争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

在扩大开放上提质增效。一年来,从自贸制度创新23项经验案例在全国或天津市复制推广,到率先获批北方国际航运船舶保税LNG加注业务资质、开展保税燃料油加注业务;从中国北方(泰达)出海服务联盟、中国北方(泰达)一站式出海服务基地正式成立,到与阿联酋中国创新中心开展合作,泰达不断从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创新“打法”。


持续完善的投资环境,令泰达全球“朋友圈”不断扩大。2024年,总部位于美国的玛氏宠物宣布,自1935年生产宠物食品以来又一重大里程碑——玛氏天津宠物食品工厂正式投产!工厂占地11万平方米,投资近10亿元,是玛氏最大的现代化宠物食品工厂之一,新工厂将以智能化、柔性化生产方式生产玛氏最新研发的宠物食品,满足中国巨大的市场和丰富多样的产品需求。

在这里落户的“老朋友”们也不断加码投资,扩充业务、聚力技改、升级产品。去年,诺和诺德在入区30年之际新增投资40亿元,用于无菌制剂扩建项目。该项目将采用全球领先的隔离器技术,为制剂生产提供更高水平的无菌保障,进一步满足中国患者对创新药品的用药需求。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泰达改革开放新高地活力正持续迸发。

精细治理 “城”心为民

放大市民生活“幸福圈”

高质量发展最终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百姓生活水平高、幸福感强是一片区域发展水平的最好见证。人以城为家,城以人为本。如何把区域资源和空间利用好?如何建设好这座“产业新城”?


一年来,天津经开区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把城市资源、空间利用好,不断提升城市业态、功能和品质,丰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好地诠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内涵。

前不久,天津经开区传来好消息!区域内北海路一大街双向可变车道作为天津市唯一一个案例获评全国的精品交通案例。这里以居民需求和问题为导向,通过智慧化设计,将道路交口的两条车道改造成可变车道,根据时段、车流量改变车道行驶方向,以缓解交通压力,减轻道路拥堵。双可变车道正式启用后,高峰期间左转排队长度减少约50%,路口通行效率提升约10%,平峰期间右转车辆无需等灯,效率提升100%。


以宜居宜业为笔,绘就百姓幸福生活的绚丽画卷!过去一年中,泰达城市配套更加完善,耀华中学滨城学校、泰达岳阳道小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天津泰达学校等名校建成投用,泰达心血管病医院医技楼投入试运行,海河慢行环线实现贯通;城市氛围更加活跃,泰达汽车论坛、商业保理峰会、民营石化大会等重磅活动影响广泛,中超足球联赛、端午龙舟赛、茱莉亚户外音乐节等活动接续不断,累计吸引游客超过100万人次,于响片区人流、物流、商流持续提升;城市更新扎实有力。塘沽南站、时尚广场等更新片区高质量推进,空间布局不断完善……


经济发展的成果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展现在人民眼前,不仅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发展的意义,更增强了对泰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当下的天津经开区,信心足、目标定、全力拼。2025,迎风起舞,泰达人将牢记嘱托,以“奋斗每一天”的姿态,守正创新,感恩奋进,唯实争先,再立新功,在天津高质量发展大局中发挥好主支撑主引领作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泰达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