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靖州飞山脚下的东南方,有一个大寨,寨上住着三百三十三户人家,种着三千三百三十三担山坡地。这里粮食富足,尤其是这里的山林中生产木耳,是难得的山珍,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实在安乐。

不料有一年,皇帝派来了一个县官,叫杜长南。他脖子生得又粗又短,脑壳又尖,心肠狠毒,一肚子坏水。他一上任,就派人到各寨,贴出了一张张告示,派捐派款。这天,又贴出一张告示,上面写道:“皇帝要木耳,每户一百斤;哪家没有交,就用人耳顶。”


天啦!这怎么得了!每户要交一百斤木耳,全寨每年最多也只能收三千三百三十三斤,全都交了,也还差得远。真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第一年有七七四十九个人被割了耳朵;第二年有八八六十四个人被割了耳朵;第三年又有九九八十一个人被割了耳朵。山上的木耳越来越少,人耳越割越多。老百姓有苦无处诉,有冤无处伸,都暗暗地咒骂:“杜长南是短命鬼,肚肠烂。”从此,寨子里的人都喊他“肚肠烂”。

再说寨子里有两兄妹,哥哥叫做杨再思,生得高大魁梧,有扳山的力气;妹妹叫杨八美,长得像三月的山花,聪明伶俐。兄妹俩靠打猎为生,都练得一身好武艺。人们说杨再思上山能打虎,下海能擒龙,杨八美射箭能百步穿杨,百发百中,而且胆大心细,善于谋略。杨再思见杜长南那么坏,早已气得两眼含火,七窍生烟,拿起刀就要去杀杜长南,杨八美一把拉住哥哥的手说:“不行,好汉难斗三只狗。你一个人去,不但杀不了狗官,而且自己的命也难保。”

杨再思把眼一瞪:“难道我们就这样听任‘肚肠烂’欺负吗?”

杨八美说:“我们得把全寨的人都串通起来,作好准备,然后就⋯⋯。”

杨再思同意了妹妹的主意。从这天起,兄妹就走东家,串西家,暗暗串通了寨内的男女老少,磨刀削棒,造弓制箭,足足准备了三个月零三天。


这天正是正月十五,每年一度的灯节开始了。只听见寨中的祠堂楼上一声炮响,一个庞桶大的哈龙舞出来了,举这个龙灯的不是别人,正是杨再思。他举着这个灯穿街走巷,昂首前进。这哈龙像母鸡下蛋一样,随后出现的龙灯越来越多,不一会就形成了浩浩荡荡的龙灯队伍,按往年的惯例,龙灯都要到县衙门前会灯,今年这里又是一番景象,只见灯火通明,人如海,灯如潮。杜长南一本正经地坐在一张红椅上观灯,左右立着四对手拿彩带的丫鬟彩女,前后站着十六个彪形大汉,数以百计的兵丁散杂在人群当中。这时,杨再思带领的龙灯队伍来到了灯场。在震天动地的罗鼓声中,八条龙灯滚来滚去,一时翻滚向上。一时左右盘旋;时而双龙抢宝,时而又五龙戏珠,晃得人们眼花缭乱。突然哈大龙一声呼啸,向杜长南迎面横扫过去,杜长南身边的八条彪形大汉顿时倒在地上。全场老百姓立即舞起刀棒,对着那些兵丁一顿乱打。八条灯龙兵分八路,焚烧了官兵的三十六座营帐,打开了官府的四十八座粮仓,一个晚上就把杜长南的三百官兵杀得个精光。

可惜杜长南乘夜逃走了,他跑到巡按处,搬来三千救兵。杨再思考虑到很难抵挡官兵的围攻,于是便带领全体男女老少退进了龙峰峒,为了表示与朝廷反抗到底,他们自称“峒人”,这就是“侗族”的来历。

这龙峰峒(即今龙风岩),是龙峰半山腰上的一个洞。三面悬岩峭壁,只有一条小道上下,内有十二层,岔洞众多,真是一夫把关,万人莫上。

据传,不晓得是哪个时候,排牙山的一个深谷里有一条全身血红的小蛇,吸山川灵气。经过三千年修练,成了一条满身金麟的龙,有一日,孽龙要归大海去了,想在归海之前试试三千年练成的功夫,抖抖威风。于是它把身上的金麟一抖,顿时天昏地暗,平地水深三丈。正在这时,太白金星路过这里,他见孽龙作乱,就把手中拐杖一指,大水不见了;再一指,孽龙化成了一座山峰,这就是龙峰山;孽龙的血盆大口,成了一个大峒,人们称为龙峰峒。


话说官兵围了一个月,峒人的白米吃光了;两个月后,瓜菜也吃光了,最后所有能吃的东西都吃光了。杨再思整天盘算,左思右想也想不出一个好主意来。他准备自己去察探虚实,想寻找一个官兵防守较弱的地方,偷出重围,到山下去搞点粮食来。一天,他抓着岩上的藤子慢慢攀上山顶,他举眼向四面一望,山下官兵密密层层,围得像铁桶一般,根本无法冲出去。他正无计可施,猛然闻到甜丝丝的一股气味,顿时心清气爽。这是什么气味? 左看右看,没有发现什么东西,只有手里抓着一股揉烂了的藤子。这股藤子是攀岩壁上来时,扯断了的一节,刚才无意中揉烂了,香味就是从藤上发出来的,杨再思将藤放在口里一嚼,啊,硬是甜进了心! 饿了两天的肚子也不叫了。他心里像开了一朵莲花,忙扯了一大捆藤子背回山洞,捶烂煮了一锅,然后要大家都来喝。喝一碗,肚子不饥,喝两碗,精力充沛;三碗下肚,力气倍增。就这样,峒人依靠藤水,度过了难关。大家把这藤叫做“仙藤”、“救命藤”。又因为它是甜的,所以也叫“甜藤”。接着,杨再思派人在龙峰峒找到了另一个山口,运来了一批粮食,用甜藤和糯米做成甜粑,峒人吃了甜藤粑一个个身强力壮,一举冲下山来,打败了官兵取得了胜利。

峒人的后代为了纪念杨再思用藤水救命的恩德,每年三月用藤汁、糯米粉做成粑粑敬奉杨再思,久而久之,湘、桂、黔各族人民都形成了传统风俗:每年三月用甜藤粑祭祖。

官兵围困龙峰山已近半年,按照官府的“妙计”,杨再思和侗人早被饿死。可是当他们派探马到山边探查时,只见杨字旗号依然在山顶迎风飘动,守卡的侗人依然坚守在那里,严阵以待。而官兵由于旷日持久的围困,早已厌倦,人不喊炮不响,三个一堆,五个一伙地喝酒、打牌,站岗放哨也不过是应付一下。

杨再思和全体侗人,自从吃了甜藤粑以后,身子强壮了,力气增加了,他们砍来竹子,削了十万利箭,在一个大雾沉沉的夜晚,每人臂上捆一条白布作记号,人不知鬼不觉地摸下山来,一部分人围住官兵营盘,一部分人四面放起火来。一时烈焰腾空,火龙乱窜,官兵被烧得焦头烂额、喊爹叫娘,三千兵丁被烧死了大半,余下的纷纷夺路逃跑,谁知刚钻出火阵,迎来的又是一阵箭雨,官兵排排倒下。这时杨再思带领侗人手举锄头、菜刀等,朝着官兵一顿乱砍,官兵又倒下一片,最后剩下的几十个也归降了杨再思,这一仗把三千官兵全部消灭了。

为了消灭城里的官兵,杨再思让侗人穿上官兵的衣服,叫降兵带路,假充被打败的官兵,叫开城门,一涌而入,把官兵杀得落花流水,只有一个总兵溜走了。杨再思叫大家打开金库分金,打开银库分银,打开粮仓分粮,一时间城里热闹非凡。

再说那总兵官,脱下马褂,装成老百姓,乘乱混出城来,走了七天七夜,来到八府巡抚衙门,向巡抚大发雷霆。巡抚亲率十万大军来到靖州,把城池围了个水泄不通。日夜猛打猛攻。由于城高墙固,又有杨再思兄妹日夜小心防守,官兵一直攻不下来。巡抚见久攻不下,便想出了一条毒计,他命令士兵把异溪截断,让河水改道,想要干死城里的侗人。

异溪水一断,城内用水发生了危急,连煮饭的水都没有了,人们一片惊慌。在这紧要的时候,杨再思自己带领勇士在城上防御,要妹妹杨八美带人找水。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一天,杨八美在玉皇阁下发现了水,里有一茶杯清水。她高兴万分,急忙用碗舀起来。可是怪得很,水舀了一碗又一碗,怎么也舀不干。杨八美心知这凼下一定有水源,即刻叫人用锄头把它扩大挖深,果然是挖的有多深,水就有多深,成了一口取之不尽的水井。但是井少人多,担水的拥挤不堪,于是八美发动大家在城内四处挖井找水,不几天功夫,就挖出了四十八口清水汪汪的深井,解决了吃水的问题。

官兵围了一年零六个月,伤不着侗人一根毫毛。巡抚计穷力尽,只得带着官兵夹着尾巴回去了。

从此以后,杨再思为抗御朝廷做了各种准备,团结了附近广峒人民,自称为诚州刺史,与朝廷长期对抗。他们那时在城内掘出的水井,就是我们现在城里的四十八口吊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