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曾经担任周总理的翻译,35岁时被少帅张学良含泪处决,张少帅晚年声称最最对不起他。这个活跃于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人物是谁呢?他与周总理和张学良之间有着怎样的过往,竟然能让少帅在晚年依旧对关于他的事情耿耿于怀?
1906年4月4日,潘文郁出生在湖北襄阳的东津湾。这座小镇位于汉江边上,自古以来,人杰地灵的襄阳孕育出了众多历史名人,比如诸葛亮、孟浩然等。在这样环境的熏陶下,潘文郁自幼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聪慧。
其实,潘文郁之所以聪明好学,思维敏捷,这跟他的祖上也有一定关系。潘文郁的祖父是潘敬堂,他医术精湛,口碑甚好,得到村民们的一致认可。他的伯父继承了父亲的衣钵,远赴日本留学深造,后来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至于潘文郁的父亲潘继贤,也人如其名,他对文学很有研究,同时还是一个有爱国思想和正义感的私塾教师。他的父亲目睹日寇侵华的惨状、清朝政府的腐败、人民痛苦的不堪现实。
在父亲的教育下,潘文郁五岁时就学会写字,七八岁时已经可以自己阅读历史著作。有其父必有其子,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潘文郁学识渊博,爱国心切。
如果不是因为局势动荡,潘文郁或许会成为大文豪,为中国文学留下墨宝。那么,潘文郁为何会成为同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有关系的人物呢?他为何又从周总理身边去到张学良身边呢?
五卅运动的爆发,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懑,也让潘文郁看到革命的重要性。此时的他已经是湖北省学联的骨干成员。身为代表,他领导武汉学生界参加了反帝爱国运动。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让潘文郁迅速成长,先后加入青年团、中国共产党。
那么,潘文郁国民党的身份是怎么来的?
当时正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基于国民革命的共同目标,共产党是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到国民党中的,这两个身份并不会发生冲突,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潘文郁也跨党加入了国民党。
由于工作出色,潘文郁得到去莫斯科学习的机会。潘文郁抵达苏联后,刻苦学习俄语,不到半年时间就可以自如地阅读俄字书报,天赋异禀的还被老师选为课堂翻译。
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通过学习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潘文郁自然懂得这个道理,他之所以这般刻苦学习俄文,也是想未来可以报效祖国。金子总是发光,1928年,中共六大在苏联召开,潘文郁成了周总理和邓颖超等领导人的翻译。
在这次工作中,周总理看出潘文郁是个可造之材,便提议让他回国工作。潘文郁采纳了周总理的意见。回国后,潘文郁联系了党中央,后来被组织安排到中央宣传部工作。
这么看下来,潘文郁的事业发展顺风顺水,似乎没有遇到坎坷,按照他的职业发展,不久后就可以在宣传部得到重用,然而,为何他却成了军阀张学良的机要秘书呢?
在混乱的年代里,每个人都身不由己。潘文郁被国民党特务抓捕后,遭受到严厉拷问,叛变后的廖化平得知潘文郁被捕后,将潘文郁真实身份吐露给特务,后来是在多种原因下,潘文郁不得不登报说明自己要脱离共产党。
共产党了解潘文郁的为人,所以当组织得知潘文郁登报脱党后,立刻找到了他。一番了解后,组织也发现潘文郁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组织利用潘文郁已经脱党的身份,让他秘密加入中共地下组织,继续为我党工作。
1934年,潘文郁成了奉天少帅张学良的机要秘书。上任后,潘文郁将这个情况快马加鞭上报给北京特科。特科指示他利用张学良机要秘书的身份跟随张学良前往武昌。
张学良虽然是军阀,但他珍惜人才,得知《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第三册是由潘文郁翻译之后,对英文有了解的张学良时不时拉着潘文郁请教,面对张学良的虚心求教,潘文郁也愿意同他说上一二。
在给张学良讲解《资本论》期间,潘文郁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他会借机向张学良宣传中央的抗日路线,结合日军侵占东北的事实,讲得有理有据。
张学良虽然是军阀,但他爱国抗日的心是真真切切的,不然后来也不会跟杨虎城合作向蒋介石发起“兵谏”。为了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张学良也将自己的安危放在脑后,这也是为何后来周总理在张学良被囚禁期间给他发去写着:“为国珍重,善自养心;前途有望,后会可期。”密信的原因,周总理在一定程度上是佩服张学良的。
1934年,潘文郁接到“特科”发来的任务,他们需要他去搜集国民党军事情报。但没想到在这个过程中,潘文郁被老蒋抓住了小辫子。这件事情让张学良感到头痛,一方面,他是很欣赏潘文郁的,另一方面,他也不愿意让老蒋抓住他身边人通敌的辫子。
再三考虑下,张学良致电蒋介石,希望可以减轻对潘文郁的处罚。蒋介石非但没有同意,反而把张学良怒斥一顿。见老蒋不松口,张学良也别无他法。
很快,枪决的日子就要到了。张学良看着潘文郁,百感交集,虽然他们在一起共事的时间不长,但张学良是真心欣赏潘文郁。为了不让潘文郁有遗憾,张学良说:“我没有办法保全你了,但我可以为你操持身后事,如果你有要办的事,可以告诉我。”
“把我的死讯告诉妻子……”
随着张学良的一声令下,响亮的枪声回荡在树林中,远处的乌鸦发出刺耳的声音,一个英勇无畏的生命就此完结。
这一年,他才29岁。
1949年武汉解放后,周总理亲自给武汉发去电报,指示一定要找到潘文郁的家属,并作为烈士对待。值得庆幸的是,潘文郁的妻子躲过了这次灾难,后来在共产党的照顾下,她顺利将潘文郁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只是因为潘文郁身份特殊,关于他的英勇往事,孩子们知道的很少。
几十年后,已经在美国定居的张学良无意间和老战友聊起陈年旧事,少帅坐在轮椅上,看着远处喃喃细语:“我最对不起潘文郁,他是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