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彭老总因为在庐山会议上“直言进谏”而遭到严肃批评,继而被扣上了“反毛主席”、“反革命”的帽子,和彭老总关系匪浅的邓华将军为此很是不满,他随即挺身而出为彭老总仗义执言,严词驳斥了一些不良论调,极力维护彭老总的盛誉和名望。可邓华毕竟孤掌难鸣、人微言轻,他最终非但没能帮彭老总脱困,反而将自己也“搭”了进去,被打成了所谓的“黑司令部干将”。
庐山会议结束后不久,彭老总即被革除一切职务,同时被迫搬出中南海,转往西山居住;而邓华的境遇则更加糟糕,他不仅被革职,而且工资也停发了,日常只能靠妻子工作养家,而邓华曾经的战友因为担心受到牵连,也不敢贸然和邓华来往,他一下子成了“孤家寡人”,满肚子牢骚无处倾诉。
时间来到1960年,庐山会议的风波稍微平息了一些,邓华的处境也随之慢慢好转,当年6月,中组部在经过认真思考后,决定安排邓华前往四川担任副省长,专管农业建设也发展工作,邓华欣然应允,马上收拾行李赶往四川。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的李井泉同志对邓华的到来十分欢迎,他特地设宴招待邓华,席间还对邓华多有劝勉和安慰。
后来,邓华以省委干部的身份,出席了省委工作会议,当时有很多同志对邓华仍持有反对态度,一再出言讽刺、指责邓华。但邓华为了息事宁人,并没有反驳这些同志,一个人默默的承受着舆论压力,后来李井泉实在看不下去了,主动站出来帮邓华解围,避免事态进一步发酵。邓华因此对李井泉十分感激,一度将他视为雪中送炭的“恩人”。
除了李井泉之外,时任成都军区司令员的贺炳炎也对邓华很是关照,他经常登门拜访邓华,邓华在生活、工作上有什么困难,贺炳炎也会及时伸出援手帮助他。此外,贺炳炎还一直鼓励邓华要向前看,总有那么一天,党中央会给邓华平反,将他重新召回北京委以重任。不过贺炳炎和邓华之间的友谊并没有延续多久,就在1960年下旬,贺炳炎便因病去世看了,邓华得知这个噩耗后不禁悲从中来,忍不住泣下热泪,三天后,邓华参加了贺炳炎的追悼会,送这位老友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1973年,成都军区迎来了新任司令员秦基伟将军,他和邓华算是老相识了,两人曾经同在朝鲜抗击联合国军,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革命长歌。也正因为如此,秦基伟对邓华很是敬重,他刚上任没多久便主动请邓华吃饭,席间两人一起回想了在朝鲜的时光,并借着旧事一醉方休。
1974年,成都军区和四川省委联合召开了一次军政会议,邓华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主动挑了一个靠近角落的座位坐下来,准备安安静静的听取其他同志的意见。但秦基伟却主动邀请邓华到主席台就坐,中途还请他讲话、发言,可谓给足了他面子。
1975年,秦基伟即将被调到北京工作,临别之际,他专门给邓华打了一个电话,嘱咐他稍安勿躁,自己到北京之后会想办法帮他平反。1976年动荡结束之后,在秦基伟等人的运作和推动下,彭老总、邓华陆续获得正名,1977年,邓华得以重新返回部队,出任军科院副院长,兼任中央军委委员,任期内,他一边积极推动解放军革除“左倾”思想,结束阶级斗争,重新回归发展的正轨;一边帮助其他在动荡时期受委屈的老同志平反。
1979年,邓华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再继续履职,遂主动退出一线,开始过疗养生活,晚年他经常对家人提起李井泉、贺炳炎和秦基伟三人,称当年要不是他们施以援手,自己恐怕凶多吉少。1980年,邓华将军病重去世,时年七十岁。
邓华的儿子邓穗也是一位优秀的革命战士,他1970年报名参军,曾在成都军区某步兵团服役,历任班长、代理排长等职务,1973年,他光荣转业,前往四川某机械厂当工人。动荡结束后,邓穗参加了高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被成都工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大学工学院)录取,主修电气自动化相关专业,1981年,他顺利毕业,随后被反安排到某军管研究所工作,2010年,他退出领导岗位,目前定居于四川某干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