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爆发后,所有战士都渴望去到前线和敌人作战,实现保家卫国的心愿,丁秋生同样没有例外。

但他未曾想到的是,当他耐着性子在抗大读了两个月书后,收到的不是去战场的通知,而是到一所摩托学校任职的消息。

丁秋生当场脸色大变,在相关人员的再三催促下,不情不愿去了那所学校报到。

这所摩托学校,校如其名,是组织创建,用于培养汽车、坦克、航空等技术兵种的学校。之所以选中丁秋生来这里工作,也和丁秋生自身能力有很大关系。他曾在红军队伍中担任教导营主任一职,在一年时间里,有效培养2000余名基层骨干,确实有这个方面的天赋。

然而,一心渴望去战场杀敌的丁秋生特别不满意这个调令。在他听说任职命令还未下达摩托学校后,丁秋生立刻卷起自己刚刚打开的铺盖,不顾校方挽留,执意要离开。

谭政和丁秋生是同乡,听闻这件事后,专门找到丁秋生,打算给他做做工作。谭政苦口婆心地告诉丁秋生:“你不能这样做,你这样做,就是违抗组织命令,要受处分的!”

丁秋生依旧不在乎,直言:“小小处分,我能接受,只要让我上战场,一切好说!”

谭政无语扶额,铩羽而归。



过了几天,谭政把丁秋生约到河岸边,和他边走边说。谭政讲了很多摩托学校的重要性,丁秋生左耳进、右耳出,依旧还是那句话:“我要上前线!”

谭政第三次找丁秋生谈话,又和他讲了一个多小时,还是没能改变丁秋生的想法。

最后,谭政无计可施,只好拍桌子,站起来,严肃对丁秋生道:“既然你这么固执,那我只能把此事报告给毛主席!”

丁秋生面不改色,暗自嘀咕:报告就报告呗,指不定你这一报告,我就能得偿所愿了呢!

毛主席听完谭政的报告,也和谭政一个态度:违背命令不行,组织必须有组织的纪律,不服从命令就给处分!

谭政看出毛主席很生气,急忙帮丁秋生说好话,道是丁秋生积极性很强,也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毛主席了解他的为人,不如就不给处分,稍微口头严肃批评一下吧?

毛主席不同意,坚持要给丁秋生一个处分。

数日后,严重警告处分决定下达到丁秋生那里,丁秋生不仅失去摩托学校的工作,而且仍旧没等来让他上前线的通知。

又过了几天,丁秋生在组织的安排下,得到一个巡视员的闲职。他亲身感受到组织纪律的严厉,也在当巡视员的那些时日里,思想得到升华。

很多年后,丁秋生旧事重提,直言自己确实有些懊悔,不知道为何当初犹如鬼迷心窍一般,什么话都听不进去,非要上战场。

他不止一次问自己,为什么偏偏他受到处分?是因为他骄傲自满,个人膨胀,一意孤行,把个人愿望凌驾于组织命令之上,违背了“服从纪律”的誓言。

经此一事,丁秋生好似凤凰涅槃,又有了新的成长。

丁秋生出生在一个穷苦人家。在他出生前,他的父亲为谋生外出,从此下落不明,只剩下他和老母亲相依为命,苦苦求生。

少年时代的丁秋生为生存,吃了很多苦头,亲眼目睹旧社会对劳苦大众的剥削。

不久,革命浪潮席卷他的故土,年纪尚轻的丁秋生虽然听不懂那些大道理,可还是慢慢明白,如果想要改变现状,就要奋不顾身投身革命事业!

某个炎热的下午,跟着同事去到工会俱乐部门口的丁秋生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第一次现场聆听毛主席的演讲。毛主席的话,在丁秋生的心上刻下深刻烙印,让丁秋生一下子想通很多过去想不明白的问题,他只觉一股暖流通遍全身,瞬间找到努力的方向。

满怀喜悦的丁秋生回到家中,把要跟着毛主席走的想法说给母亲,老母亲的第一反应是阻止。丁秋生有一个哥哥,也在革命影响下,早早离家参军,多年来一直渺无音讯,留下可怜的妻子独守家门,忍受寂寞和苦痛。

后来,丁秋生的嫂子毅然决然抛弃年幼的孩子,和不知生死的丈夫,改嫁他人。

丁秋生如果也离开,老母亲就要一个人抚养体弱多病的孙子,她觉得凭借自己的能力,肯定无法保证二人生计。

丁秋生听完母亲的话,沉默片刻,答应母亲不去当红军。

可几天后,他还是用外出上工为由,瞒着母亲,跟着红军队伍离开了故土。



丁秋生也曾努力积攒银元,托人带回去给老母亲;只是愈加紧张的战争形势,阻扰了他回家看望母亲的计划。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丁秋生才知道,原来老母亲早在许多年前就已病故。未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就这样变成丁秋生心头永久伤痛。

不过,刚刚加入红军队伍的丁秋生并不知道遥远未来的遗憾,他还是那个满怀壮志的少年,一心想建功立业,驱赶敌人,每回作战,总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

某一回,敌机来红军驻地侦察,第一次见到飞机的丁秋生十分兴奋,和几个小伙伴,追着飞机跑了很久,让敌人发现他们,朝他们投掷炮弹。

炮弹爆炸的瞬间,丁秋生被气浪掀翻到泥坑中。战友们以为丁秋生牺牲了,七手八脚将丁秋生挖出来,才发现丁秋生只是受了一丁点轻伤。

这回受伤,给丁秋生好好上了一课,让他往后再不敢那样轻易追着敌机跑。

随着参加战斗的次数增加,丁秋生也很快成长起来,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兵!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丁秋生的职务是民运干事,有了更多和毛主席等同事接触的机会。

有一回,丁秋生缴获一匹战马,他很喜欢,专门留下来精心照料饲养。

某天,他带着战马,和毛主席见面。毛主席也一眼看上那匹战马,夸赞战马是一匹好马。

丁秋生顺势提出,要把战马送给毛主席。

毛主席和周总理却拒绝了,表示战马应该用到更需要的地方,比如丁秋生负责殿后,很多掉队的同志、伤员,就更需要战马。

说到最后,毛主席拍着战马,笑言:“马也是咱们的革命功臣啊!”

谁知,他老人家一语成谶。过草地时,这匹马的确起了大作用,帮忙驮运行李和伤员,累到倒地不起。那个时候,恰好我方缺少粮食,每个战士都饿到饥肠辘辘。

丁秋生知道,这匹马恐怕不能再劳作了,于是忍痛把它杀了,将马肉分给战士们,让战士们得以支撑着,走出草地。



1941年,丁秋生如愿收到上战场的通知,带领一支队伍奔赴山东战场。

新中国成立后,丁秋生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为家国人民无私奉献。

1995年,病重的丁秋生躺在病床上,再三叮嘱家人们一定要把自己节省下来的一万多元捐赠给家乡的学校,争取多帮助几个孩子读书。

同年,82岁的丁秋生病故。

参考资料:

《甘苦与共 患难相扶——丁秋生与毛主席深厚的革命情谊》

《开国中将丁秋生轶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