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俄罗斯前线士兵
本期话题:乌克兰突袭俄能源设施,104架无人机被俄罗斯击落,美欧或对俄极限施压。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俄乌冲突持续三年,作战方式早已不止于前线的导弹和炮兵对轰。据乌媒1月29日报道,乌克兰用无人机袭击了俄罗斯的导弹仓库和石油管道设施,并造成火灾。同日,俄媒报道在一个晚上击落104架乌克兰无人机。
打击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双方冲突早已进入“远程互袭+技术博弈”的新阶段。反映出无人机已成为双方核心作战工具,战场范围从前线延伸至纵深目标,攻击模式从直接打击军队设施向战略经济目标扩展。
图为乌克兰无人机
乌克兰近期对俄境内目标的打击呈现两个特征。一是打击纵深扩大,从2024年年末袭击喀山,到2025年年初的多次后方袭击,乌军的无人机袭击范围正在持续扩大。二是对俄战略目标打击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从攻击前线弹药库升级为打击导弹储备基地与能源运输节点,旨在削弱俄军持续作战能力与经济命脉。
俄罗斯则以“区域防空+密集拦截”应对。俄国防部数据显示,其在库尔斯克等9个州构建多层拦截网,单日击落无人机数量创下冲突以来新高。但乌方部分无人机仍突破防线,暴露出俄防空系统对低空、小型目标的识别缺陷。
双方战术呈现出鲜明的不对称性,乌克兰依托无人机低成本优势,实施“蜂群战术”。以数千美元无人机攻击价值数亿的能源设施或弹药库,迫使俄军消耗高价防空导弹,试图达成“四两拨千斤”的消耗效果。俄罗斯则强化“混合打击”,结合无人机、导弹与空袭,持续破坏乌克兰电网、铁路等民用基础设施。据乌总理什梅加尔透露,2024年乌境内至少90%的火力发电受损。
图为俄罗斯“狼群”移动干扰车
战场实践加速双方技术迭代,乌克兰通过改装商用无人机提升突防能力。袭击特维尔州的无人机疑似加装GPS干扰屏蔽装置,以规避俄电子战系统,部分机型采用碳纤维材料降低雷达反射面积。俄罗斯则发展“反无人机生态系统”,在边境部署“狼群”移动干扰车、升级“铠甲-S1”防空系统热成像追踪功能,并试验激光反制武器。2024年俄军电子战部队日均干扰乌无人机信号超200次。这表明未来冲突的升级,可能更多体现在科技与战术创新上。
在俄乌冲突僵持的同时,欧美针对如何解决俄乌冲突再次交流。1月28日,欧盟“外长”卡拉斯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进行了首次通话,双方一致认为有必要对俄罗斯维持“极限施压”,以期实现乌克兰的“持久和平”。在当前背景下,其实施路径与效果将深刻影响欧亚地缘格局。
图为欧盟总部
首先,美欧维持对俄施压的根本考量在于乌克兰始终未能如他们所愿,取得战场上的优势。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和欧盟在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对俄实施了多轮制裁。然而,俄罗斯凭借自身资源优势、军事动员及与中东、亚洲等地区盟友的合作,仍在战场上保持攻势。美欧担忧,一旦对俄压力减弱,乌克兰将难以维持战斗能力,从而影响其长期战略利益。因此,施加“极限压力”成为美欧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共同选择。
其次,美国的考量还涉及自身的全球战略。特朗普政府要求欧洲盟友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5%,并威胁对欧洲商品加征关税。这表明美国希望减少对乌克兰援助的财政负担,让欧洲承担更多责任。同时,美国希望通过强化对俄施压,削弱俄罗斯的全球影响力,防止其在中东、非洲和亚太地区扩大影响。
欧盟的立场主要受欧洲安全形势影响。俄乌冲突直接威胁东欧国家的稳定,尤其是波兰、波罗的海国家等对俄立场强硬的成员国,不断推动欧盟保持对俄高压政策。同时,欧洲自身的能源供应问题也是关键考量,部分国家希望通过对俄施压,在能源贸易谈判中掌握更多主动权。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与美国合作对俄施压,成为欧盟在安全和战略层面不得不采取的选择。
图为俄罗斯石油设施
在具体实施方案上,美欧可能采取以下措施。将俄核燃料、氖气等战略物资纳入禁运清单,削弱其仅存的高附加值出口产品。威胁制裁继续购买俄油的企业,利用SWIFT和保险条款施压,预计可削减俄原油日出口量50万桶。在军事安全领域,增派部署多艘巡逻舰监控俄黑海舰队。
启动“北约太空监视网络”,干扰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精度,降低其高精度武器效能。在意识形态领域,通过星链卫星向俄境内推送反战内容,利用AI生成“阵亡士兵虚拟影像”进行心理战。推动暂停俄在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民航组织的投票权,削弱其全球治理话语权。
美欧合作的同时,白宫预算办公室在1月29日宣布,撤销暂停联邦拨款的命令。此前1月27日,特朗普政府曾试图冻结所有联邦财政援助,但因法律挑战而未能生效。这一决定不仅影响美国国内的财政分配,也对其国际援助政策,尤其是对乌克兰的援助,产生重要影响。白宫对乌政策的反复调整,反映了美国在俄乌冲突问题上的反复态度,背后涉及多重政治、经济和战略因素。
图为美国对乌援助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对乌援助一直是关键议题。然而,2025年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其政策与拜登时期有所不同。特朗普多次批评欧洲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投入不足,并要求欧洲承担更多责任。同时,他主张通过谈判尽快结束俄乌冲突,而非无期限支持乌克兰。这使得美国政府内部在对乌政策上存在分歧,共和党内部的保守派与主张持续援助乌克兰的势力意见相左。
白宫最初冻结联邦拨款,可能是对乌援助政策调整的第一步,意在重新评估财政支出优先级。然而援助冻结令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国会民主党人的强烈反对,部分共和党人也对完全切断援助持保留态度。在国内外的法律和政治压力下,白宫最终撤回冻结令,说明特朗普政府暂未能完全按照自身设想调整援助政策。此外,联邦法官阻止拨款冻结,表明行政权力在财政政策上的限制,使白宫不得不重新调整策略。
虽然特朗普政府倾向于减少直接援助,但完全中止援助可能导致乌克兰战局恶化,削弱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因此,美国可能改为调整援助方式,例如减少直接资金支持,转向提供军事设备或贷款形式,以降低财政压力,同时维持对乌克兰的支持。
未来,美国可能会通过增加对欧洲国家的压力,让欧盟承担更多责任,同时在国内推动更有利于自身经济利益的援助方案。此外,特朗普政府势必会利用援助议题作为与俄罗斯谈判的筹码,以实现更符合其外交目标的战后安排。
总的来说,目前俄乌双方的作战模式,已从传统的地面推进和炮兵对轰,实现无人机、远程精确打击、电子战等新型作战方式转变。美欧协调升级对俄“极限施压”,既是应对共同威胁的战术选择,更是利益博弈下的战略合谋。而美国对乌政策的反复性,一方面表现了美国内部声音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则是解决俄乌冲突的战略性调整。
“国际政治的本质是争夺相对收益。”俄乌冲突的背后有各国的谋算,美国反复无常的政治行为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