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向世界人民宣布新中国成立。天安门城楼中央,毛主席像与主席的神采交相辉映,形成一幅摄人心魄的庄严景象。

开国大典之后一直到今天,天安门上毛主席像就一直没有拆除。在此期间,毛主席像经历过六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的新画像挂上之后,引起北京市民的关注:为何只有一只耳朵?

毛主席像的背后有哪些故事?它们都是谁设计的?



新中国成立至今,领导人曾换过几任。不论是哪位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向前行进,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的像却从未移去。毛主席的像究竟要挂多久?

关于这个问题,一个外国记者也曾提到过。这名外国记者就是意大利知名记者法拉奇。上世纪80年代,法拉奇访华。她惊奇地发现,从前中国街头到处可以见到毛主席的画像,怎么这次来到中国,毛主席的画像可以见到的只有三个。

她在采访邓小平的时候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法拉奇笑着说道:“邓小平先生,这次我到中国来,我只看到三个毛主席的画像,请问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的像会继续保留吗?”

邓小平坚定地答道:“会永久保留它。”此前,中国人民为纪念毛主席,家家户户都会悬挂毛主席的画像,各个地方随处可见毛主席的雕像。



中央认为,悬挂毛主席的像是件严肃的事情,随处悬挂毛主席的像不见得能表达对毛主席的尊重。因此,毛主席像的数量比以前少了很多。

邓小平告诉法拉奇:毛主席是党和国家的创始人,中国人民必将永远纪念毛主席,天安门广场中央毛主席的画像将会永久保留下去。

现在,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画像庄严肃穆。在主席画像两侧还分别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两幅巨大标语。

细心的人会发现,毛主席的画像每年都会焕然一新。而且,岁数年长的人都知道,毛主席的画像还曾更换过几次。每一次更换,都使得毛主席像的标准与质量越来越高。



早在1949年2月,毛主席的像已经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彼时,北平刚刚解放。为庆祝北平解放,天安门城楼上不仅张贴毛主席画像,还有朱德、林彪、聂荣臻等领导人的画像。



这是天安门唯一一次悬挂这么多领导人画像。几个月之后的七七抗战胜利12周年大会上,天安门城楼上换成了毛主席与朱德的画像,这也是唯一一次天安门悬挂两个领导人画像。

随着时间的推移,1949年10月万众瞩目的时刻就要到来。全国人民都在期待开国大典。周恩来总理每天忙着筹办开国大典。周总理正为选出一张毛主席的画像而头疼。

他发现毛主席的照片有很多,感觉每张照片都很合适,究竟应该选用哪张照片呢?周总理拿着这堆照片找到毛主席。当时毛主席还在北京香山办公,他的女儿李敏陪伴在他身边。



周总理找到毛主席时,刚巧碰到李敏为毛主席照相。周总理向毛主席说到,这次他来就是想询问关于选照片的事情。毛主席笑着告诉周总理:“如果能选用一张神态自然的照片当然是最好的......”

周总理听后点点头,他的想法与毛主席不谋而合。在毛主席的照片中,周总理找到了一张1936年斯诺给毛主席拍的照片。



斯诺是美国记者,曾经到过“红色之都”保安镇采访过毛主席。当时毛主席正站在窑洞的门口,表情自然,神采奕奕,头上还戴着斯诺赠送的新军帽。

斯诺敏捷地举起照相机,拍出一张毛主席的标准像。后来,在这张照片的基础上又作出修整,在国内外大量发行。这张独特的照片不仅有黑白的,还制作有彩色版。



周总理在这些照片中又看到另一张主席在1945年与朱瑞的合影。在这张照片中,毛主席的形象更加接近现在的模样,看起来既庄严又和蔼,还能看出来毛主席自然流露的笑意。

那时,毛主席与朱瑞同志在延水河边谈话。朱瑞同志正忙着组建炮兵学校。他们谈得起劲,毛主席穿着一件黑呢子大衣,神态举止都非常自然。周总理看到这张照片后感到非常满意。

他把这张照片拿给毛主席看,毛主席看过之后也觉得不错。主席还笑着解释说到,照片中的呢子大衣是在重庆买的。新中国成立那年,毛主席送给儿子毛岸英结婚礼物的那件呢子大衣,似乎就是这件。



最后,大家敲定在开国大典上展示这张照片。不过,由于那时中国技术落后,很难将这张照片放大成挂在城墙上的那种大照片。因此,得有人手绘出毛主席的画像。

9月的一天,中央美术学院的周令钊教授接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任务。周总理邀请他为毛主席画出主席的画像。这位与毛主席同为湖南人的画家此前也为毛主席画过画像。

不过这一次的画像,是要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周令钊内心不免有些激动与紧张。他决定与自己的夫人陈若菊共同完成这个特殊的任务。

在这张毛主席原照片上,曾有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人民的胜利”,周令钊经过一番考虑,如实地将这五个字也绘画了出来。



周令钊与夫人丝毫不敢怠慢绘画工作,他们每天都会来到天安门城楼墙下,在杉木架子搭建的工作点处进行绘画。他们把对毛主席的敬畏与热爱融汇在笔尖,最终勾勒成多彩的线条。

时间非常紧迫,开国大典即将举办。周令钊与夫人每日沉浸在绘画中。这天,绘画即将完成,聂荣臻刚好来天安门城楼检查工作。聂荣臻看到这张快要完成的巨大画像,心中肃然起敬。

他还特意拿出原照片与画像进行对比。细心的聂荣臻在原照片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细节——毛主席领口的扣子没有扣起来。开国大典是庄严的场合,数十万人民都将看到这幅画像。

那么,画像中毛主席的形象是不是也该庄严点,扣子是不是应该扣起来呢?聂荣臻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而后,他立即向中央请示了这个问题。



周总理听说后,觉得聂荣臻提出的意见很好。于是,周总理告诉周令钊,就按聂荣臻说的那样,把毛主席的扣子给扣起来。好在这幅画像还没有完全完工。周令钊立即着手进行修改。

9月30日,开国大典举办前夕,周令钊完成了毛主席巨幅画像的绘制工作。毛主席的画像在工作人员合力托举下,悬挂在天安门城楼的中心位置。

就在周令钊刚要松一口气的时候,中央那边又传来一个消息。有群众提出:画像上毛主席题写的“人民的胜利”是不是可以去掉,这样看起来效果可能会更好。

众人经过商议,觉得的确把这五个大字去掉比较好。周令钊又迅速折回到天安门,此时已经是10月1日凌晨,距离开国大典已经剩下几个小时的时间了。

如果把画像取下来再进行修改,恐怕已经来不及了。周令钊急中生智,取来一把长梯子搭在城墙上。接着,他端着颜料爬上梯子,直接在原画上用颜料把“人民的胜利”五个大字涂成与衣服相近的颜色。



这样,从稍远的地方是看不出来变化的。涂完之后,周令钊又仔细地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问题后,才放心回去睡觉。

10月1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墙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主席所站位置下方,正是周令钊所绘制的主席巨幅画像。

画像与主席相互辉映,景象非常独特。周令钊每每回忆起那段记忆,内心都激昂澎湃。他激动地说到,开国大典那天,他心情非常激动,他看到毛主席就站在他画的主席像上方。

主席用湖南口音宣布新中国成立时,同为湖南人的周令钊感到无比亲切。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乔木提议给毛主席制作一副标准像。



马上就是五一劳动节,如果继续在天安门城楼上继续悬挂主席戴帽子的照片,看起来不合时宜。胡乔木的提议得到了周总理的批准。

周总理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曾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美术教师,也是有名的画家,名叫辛莽。新中国成立后,辛莽在中央人民美术工作室工作。

周总理决定由辛莽来给毛主席制作新画像。辛莽接到任务后,在毛主席众多照片中选出了一张免冠照,随后就着手开始进行绘制工作。

不久,绘制工作完成,毛主席的新画像挂在城墙上。不过,很快就有北京群众反映,这张照片中毛主席的形象多少有些失真,主席的一个耳朵露在外面,眼睛也是朝上看的,不太好看。

群众的意见很快反馈到周总理那里。周总理把意见递到毛主席那里。毛主席找来胡乔木,笑着说道:“怎么只有一只耳朵呢?”胡乔木回去之后,立即找到辛莽。



他让辛莽对画像进行些修改。第二天,这张画像就被取下。辛莽经过一番修改,加工了一幅毛主席目视前方的画像。

新中国已经成立一年多的时间了,却还没有一张毛主席的标准像。这让周总理感到很是焦急。北京的新闻摄影局处长接到上级命令,在国庆节来临之前,赶制出一张毛主席的标准像。



画家辛莽又从毛主席的一堆照片中选出了一张适合制作标准像的模板。这张模板照片是毛主席与全国劳动模范的合影。毛主席举止自然,神态自若,看起来再合适不过。

1951年10月1日前,毛主席的标准像制作完成,顺利挂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画像经过几次的更换后,周总理提议:看能不能绘制出一幅多年不变的主席画像。



而后,中央从全国各地召集多位画家,共同绘制毛主席的画像。经过评选,由张振仕主笔绘画,完成了毛主席第六版画像。这幅画像在1952年国庆节前,正式挂在天安门上。

毛主席的画像每年都会进行一次更换,确保画像颜色鲜艳。毛主席虽然已经离开人世,但是主席的精神却一直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民。中国人民必将永远纪念毛主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