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败逃台湾以后,精神失落到了极点。他一直在思考,为何占有绝对优势的国军,这样不堪一击,仅三年时间便失去了政权。实际上,蒋介石从1949年3月开始,就在日记中陆陆续续开始反思了。
蒋介石
后来,他认真翻看内战以来的日记,总结了溃败的《反省十三条》,并印发给了所有败逃台湾的军政要员,引导大家一起反思。
《反省十三条》从外交、军事、组织、经济政策等13个方面,全面总结回顾了失败的原因,其中第二条便是军事崩溃。这里面,他讲了国民党军队精神面貌不好的问题,也讲了将领带头逃跑的问题,更讲了战场纪律涣散等问题。
在总结军事战略时,他认为,国军军事崩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内战时,没有及时把国军精锐从东北撤出来。这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蒋介石日记为证。
1951年8月7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谈到:1945年11月,鉴于苏军阻挠,中国军队接收困难,曾主张东北问题暂时搁置。可是,马歇尔出面调处,便将大量精锐部队开入东北,以致内地空虚,陷入舍本逐末之误。
蒋介石的日记内容,显露的意思非常明显,就是国军在各个战场上溃败,首先的原因是兵力不够,而兵力不够的原因,是他听从了马歇尔的建议,将国军主力都调入了东北,导致了内地各个战场兵力空虚,最后一败再败。
很显然,蒋介石把军事败北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没有撤出东北战场上的主力精锐,这个能站住脚吗?
解放战争 东北战场
从表面上看,蒋介石确实把国军精锐都调往了东北,包括新1军、新6军、第13军、第52军和第71军等等,这些部队的确都是美式装备,火力非常强大,而且建制也是超大的,兵力规模达到了22万人之多,再加上他们收编的伪军和地方武装,总兵力也达到了30万人。
而这些精锐部队,的确在辽沈战役中,大部分被我军吃掉。在东北战事最吃紧的时候,蒋介石也的确曾有想法,把这些部队提前撤出来,继续执行他的先安关内,再图华北,由近及远的战略。
但是,就算是他把这些精锐部队都撤出来,全国的解放战场他就能打胜了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大家都是知道的,除了辽沈战役外,其他战役很多都是国军的兵力占据优势的,但他们都没打赢。
这里的原因就有很多了。正如蒋介石在《反省十三条》里讲的那样,部队士气低落,腐败严重,军官不带头,派系林立,以及政治力量薄弱等等,这样的军队怎么能统一指挥,又怎么能打胜仗呢?
国军派系林立
而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也不是最核心的问题,最核心的失败在于蒋介石的战略能力与毛主席相比,就相差一大截。就比如,经略东北的问题,他已经先失一步了。
实际上,从军阀混战开始,蒋介石就没有完全掌控过东北,那个时候关外是张作霖的天下。即便是东北易帜后,他只是名义上对东北实施了领导,张学良才是东北的实际掌控者。
更让他掉价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他为了一己私利,要求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张学良带着部队撤入了关内。而只有我党,长期指挥抗联部队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并建立起广泛的群众基础。
日军投降后,蒋介石同样考虑到利益问题,忙着接收华南、华中和华东的大城市。而我党考虑到,此时东北正处于苏联控制,国共势力在东北基本处于真空阶段。所以,果断决策集中力量向东北发展,蒋介石又慢了一步。
毛主席
后来,他听从了马歇尔的建议,调主力进入东北。一开始,国军的确占据了优势,而且在局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但是,我军经略东北是一盘大棋局,随着各个部队渐入佳境,老百姓对我党我军的支持力度空前高涨,国民党即便是有精锐,败北也是必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