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身穿黄色外套、头戴毛线帽的孩童,正向着中国最北哨位的哨兵敬礼。
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供图
祖国最北端,有两个“53度”印刻在一代代边防官兵的热血青春——北纬53°和—53℃。这里素有“高寒禁区”之称,无数边防官兵迎霜斗雪,巡逻在千里冰封的江面。
朔风凛冽,如冰刀般割过脸颊;滴水成冰,呼出的水汽瞬间在睫毛凝成冰碴……战士们无畏恶劣的自然环境,吃苦不言苦,只为祖国的和平与安宁。
小年这天,班长肖邦鼎和上等兵吕顺洋如往常一样坚守在哨位,一群游客朝他们走来。人群里有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一路上蹦蹦跳跳,眼里充满新奇。当靠近哨位时,小男孩突然停下脚步,抬头仰望身姿笔挺的哨兵,清澈的双眸充满了崇拜。紧接着,令人暖心的一幕发生了,小男孩抬起稚嫩的右手,有模有样地向哨兵敬了个礼。吕顺洋看到,立刻庄重地回了个军礼。
一幕小小的互动,让游客纷纷驻足,大家被这纯真又严肃的画面打动,人群中响起阵阵掌声。
就在这时,肖邦鼎敏锐地察觉到,人群中有个年轻人眼神有些迷离,不停地往边境线方向张望,嘴里还嘀咕着:“要是能在国境线上拍张照肯定特别酷。”
肖邦鼎心里一紧。他深知这种行为潜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于是带着吕顺洋赶忙走上前去,严肃且耐心地向游客们讲解边防政策法规:“各位朋友,咱们脚下每一寸土地都有严格划分,随意跨越边境线是非常危险且违法的。”
游客们听后,纷纷点头表示理解。那位年轻人也有些不好意思,红着脸说:“原来是这样,我就是一时糊涂,想找点刺激,多亏你们提醒。”
突然,吕顺洋发现远处有一个小黑点在空中飘动。他判断这可能是一架无人机。在边境,未经许可的“黑飞”可能会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在第一时间通过对讲机向副连长王闫浔报告情况后,二人迅速朝着无人机的方向赶去。
他们找到操控无人机的游客,细致地解释在边境地区禁止随意放飞无人机的规定。“无人机可能会泄露重要的军事信息和边境地形,给国家带来难以预估的损失。”吕顺洋认真地说道。操控无人机的游客得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懊悔不已,表示以后一定会严格遵守规定。
肖邦鼎在祖国最北哨位一待就是8年,他时常感慨:“驻地虽远,紧跟思想不能远;天气虽寒,军人热血不能寒;条件虽苦,卫国戍边不叫苦!”站岗时长虽仅一个半小时,可在这极寒之地,每一秒都被无限拉长。每次从哨位上下来,官兵手脚早已冻得麻木。摘下手套,手指僵硬得难以弯曲,揉搓许久,才会传来钻心的刺痛,那是血液重新流动的信号。
即便如此,祖国最北哨位的官兵却从未有过丝毫退缩。他们如同一棵棵傲然挺立的苍松,扎根在祖国的北疆。他们用澎湃热血、赤胆忠心,抵御着严寒,捍卫着祖国神圣的疆土,让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这片极寒之地永远高高飘扬。(于文强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国城市报记者 胡安华
陕西省佳县: 捧起“文化碗” 吃上“旅游饭”
1月22日,陕西省榆林市佳县木头峪古镇景区组织开展秧歌表演活动。
佳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春节将至,位于黄河岸边的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小城年味日渐浓厚。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吸引着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逛街景、品美食、买年货。
腊月二十三,佳县“黄河古村过大年”系列活动正式启动,将持续近一个月。该系列活动以“沿黄新春·福满葭州”为主题,将推出非遗展演展示、秧歌表演、陕北说书、晋剧演出、猜灯谜等活动,并选派秧歌队参加全国秧歌展演,选派东方红艺术团参加全市唱大戏汇演。此外,佳县将在除夕、元宵节安排两场绚烂的焰火集中燃放活动。
系列活动突出展现了陕北独特的年俗文化,让广大市民和游客回“佳”过一个有滋有味、热热闹闹的春节假期。
走在佳县,黄河集市上人头攒动,叫卖声、欢笑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热腾腾的烟火气和年味在大集上缓缓升腾。红彤彤的春联、五彩斑斓的年画、精致的窗花,将摊位装点得喜气洋洋。
夜幕降临,品尝完陕北年茶宴后,欢快的秧歌扭起来,热情的舞蹈跳起来,大家沉浸在欢快的新年气氛中,其乐融融。“第一次来木头峪古镇旅游,就被这里的年俗活动深深吸引,尤其是火塔狂欢,真是太难忘了。”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游客李先生兴奋地说。
木头峪古镇景区负责人马树玲表示,今年木头峪古镇深挖文化内涵,为村民和游客准备了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推动佳县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年46岁的高鹤和妻子常年在西安市经营一家门店,每年临近春节,夫妻俩就迫不及待地返乡看望年迈的父母,感受浓浓的年味。
“我是土生土长的赤牛坬村人,无论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自己的根。”高鹤说,“这几年,老家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成了方圆百里有名的旅游村。我父亲是村里的讲解员,每天接待很多游客,越来越有精神劲儿了。”
近年来,赤牛坬村充分挖掘黄河流域优秀农耕文化底蕴,融合农文旅、贯通产加销,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年均旅游综合收入近千万元,带动200余名群众就业,真正让全村老百姓捧起了“文化碗”,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康亮亮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国城市报记者 胡安华
沈阳中关村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新春将至,在沈阳•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处处涌动着科技创新的春潮。
1月22日,正值农历小年,中国城市报记者走进辽宁新嘉合精密工业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嘉合”)的精密加工研发车间。5名工程师围着一台五轴精密数控加工设备,热火朝天地探讨一款陀螺仪支架基座的最佳加工方案。
“这么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死磕’同一款零件的加工,这种场景在其他加工类企业很罕见,在我们这却司空见惯。”新嘉合总经理张珏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用户实现降本增效。
“仅2024年上半年,我们签订的合同总金额就达到了2670万元。”谈到企业一路走来取得的成绩,张珏感慨万千。
2019年创业之初,新嘉合主要从事国外机床的销售贸易工作。因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张珏时常感到“压力山大”。
直到2021年,企业入驻沈阳中关村,蜕变开始发生。
在中关村项目团队的支持和引导下,新嘉合打造iMAS中欧智造应用共享平台,与德国和国内多家知名品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用户提供首件试切、新产品研发、加工工艺优化等服务,精准解决用户痛点。这种国内独有的平台集成服务模式,让新嘉合受到了全国用户青睐,订单纷至沓来,公司实现主营业务从销售贸易到技术服务的成功转型。
作为沈阳中关村金种子企业,新嘉合先后获评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登上了2022年“科创中国”新锐企业榜。
“入驻4年来,中关村帮我们对接政府资源,筛选优质用户,更带来很多创意和建议,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张珏感激地说。
2020年1月17日沈阳中关村揭牌启动当天,也是一个农历小年。5年来,沈阳中关村与沈阳市铁西区(经开区、中德园)携手,全力推动区域创新能级跃升、创新主体壮大、创新生态优化,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沈阳经开区在2024年国家级经开区年度考核中位列第14位,居东北第一。沈阳中关村被国家四部委评为“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项目”,获得了辽宁省首届制度性创新成果奖。
攻坚动能强劲,创新引擎轰鸣,沈阳中关村正马不停蹄书写创新创业的新篇章。
■中国城市报记者 叶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