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冬日的寒风逐渐染上喜庆的暖色,大街小巷里的年味儿更足了。在徐州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90后刘冠玉用剪刀追寻那份最质朴、最纯粹的年味,在剪刀起落间,一幅幅寓意吉祥、生动形象的剪纸作品跃然纸上。“我特意创作了‘百蛇纳福’剪纸作品,喜迎蛇年到来,祝福大家蛇年大吉。”刘冠玉说。
百幅灵蛇迎新春
在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的最西侧,刘冠玉精心打理着小店“剪语纸风”。自打去年夏天一名顾客把在这家小店的照片发到网上后,小店精美的文创设计、趣意横生的内景布置便“一炮而红”。
五六平方米的小店,店内商品琳琅满目,架子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画框,精美细致的剪纸作品镶嵌其中,有极具生活气息的《乡愁系列》,有在国际剪纸大赛上的获奖作品《我们仨》,还有传统的《福》《十二生肖》等,五彩斑斓的颜色配上创意独特的造型,每一幅剪纸作品都饱含年味儿,吸引来往游客拍照打卡。
“今年春节申遗成功,强烈的自豪感从心底涌出,我想留下一份特殊的纪念,所以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剪制了一百幅蛇的作品,取名为《百蛇纳福》,迎接蛇年到来。”刘冠玉介绍,蛇是冬眠动物,在春天苏醒,这一点恰恰契合了春天“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的特征。“蛇本身就有一种‘更新’之意。更新,意味着破旧,更是要突破与创新。”
现代快报记者看到,百蛇并非全是传统的红色,而是用各种颜色的纸张进行剪制,很多作品还会用彩纸进行二次、三次的配色装裱,从视觉效果上看,更现代、更有创意。“摆脱单一色调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造型,造型创意一定要有所突破。”刘冠玉说,自己在大学时期学的是平面设计,有一定的设计创意功底,所以在设计图样的时候,将创作重点放在了蛇的特征上。
《百蛇纳福》作品既有蜿蜒曲折的写意风格,展现蛇的灵动与优雅;也有细致入微的写实风格,展现蛇的鳞片纹理和肌理质感……每条蛇都形态各异,使得剪纸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用剪刀守住古老传统记忆
徐州剪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刘冠玉自打幼时跟着母亲剪纸,一直对剪纸有着特殊的感情。2023年,他拜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桂英为师,正式开启自己的剪纸生活。
“我大学毕业后也在单位里工作过,但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刘冠玉始终保持着对剪纸的热爱,每天都在构思创意,众多系列剪纸作品登上全国、国际等剪纸赛事并获奖。“也是对我作品的认可吧,让我更有信心和勇气,开启我真正喜欢的小事业。”
为了将传统艺术和现代流行更好地融合,刘冠玉打开思路再次突破,将自己的原创剪纸设计进一步升级,制作成了冰箱贴、明信片、手提包、文创纸袋等,满是剪纸元素的文创作品在小店里是绝对的“C位”,深受顾客喜爱。“有一个顾客买了27个冰箱贴,还有的顾客光明信片就买了72张,说特别喜欢,要回去送给朋友。”
一边是生活,一边是理想,刘冠玉很满足现在的小日子,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创作。“要想让传统艺术在当下走得更好,让更多年轻人喜爱传承,就要不断融合,不断创新,这个脚步不能停。”刘冠玉说,未来,他会将自己的作品不局限在“纸张”上呈现,想挑战更多材质,做出剪纸元素的装置艺术品,让传统艺术拥有更现代的呈现方式,从而让更多人喜欢它。
记者手记: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
老艺术如何“焕新”?这是在采访中,我和刘冠玉反复聊到的一个话题。
1993年出生的刘冠玉,思维活跃,思路也更加开阔。对于剪纸来说,他说除了剪纸手法的不断创新外,更要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剪纸作品中,创作出具有时代感和现代审美观念的作品。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这是刘冠玉一直铭记在心的话。丰富的传统文化是最好的创新土壤,刘冠玉的很多剪纸作品创意都源自民间谚语等,然后用现代的表现方式为传统艺术增色,这是刘冠玉一直在做的,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看到了剪纸艺术的魅力,但他并不满足于此。
香包走进了游戏里、绒花进入了影视剧作品……剪纸也存在无数可能与机遇,等待着更多年轻人带着它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晓培 郑阳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