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不仅是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2024年底,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申遗的成功,引发了世界对中国春节文化习俗的关注,更激活了国人对年味儿的珍视。洋溢着浓浓年味儿的古老文化习俗背后,有着怎样的精彩?又该如何传承发扬?让我们跟随公益诉讼检察官的脚步,一起去看看。

八旬老人做了40多年龙灯



每年新春佳节来临,贵州省黄平县旧州镇草芦坪村有制作龙灯的习俗,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舞龙灯是我们每年迎新春的传统习俗之一,龙灯制作要经过选竹、定型、编扎、覆纸、绘画、上色等,头部和嘴巴的弯度极有讲究,整个过程工序繁复,需要20多天才能完成。”家住草芦坪村的龙灯制作手艺人黄荣昌一边制作龙灯一边介绍。



检察官走访龙灯制作手艺人黄荣昌。

龙灯制作技艺是黄平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但会龙灯制作的手艺人却越来越少,随时面临传承断代的风险。黄平县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干警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于1月16日到旧州镇走访黄荣昌。黄荣昌今年84岁,从事龙灯制作已有40多年,在交谈过程中,检察干警就如何保护和传承此项技艺与黄荣昌进行探讨,听取他的意见建议。

近年来,黄平县检察院充分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秉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传承”的理念,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办案力度,与相关部门沟通协作,推动完善非遗项目保护机制。2023年以来,该院走访黄平泥哨、苗族古歌、蜡染、苗族银饰、苗绣等10余个非遗项目和80余名代表性传承人,立案4件,发出检察建议2件。

做龙灯的基本步骤



定型:用炭火烘烤竹条,弯曲出需要的形状。



编扎:用定型好的竹条进行编扎,用卷过的白纸和糨糊固定。



覆纸:对完成编扎的龙灯模子进行覆纸。



绘画、上色:对龙灯进行图案绘制和上色。

赴一场醒狮之约





检察官走访南海黄飞鸿中联武术龙狮基地。

狮舞(广东醒狮)、彩扎(佛山狮头)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春节前夕,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走进狮舞(广东醒狮)传习所——南海黄飞鸿中联武术龙狮基地,向醒狮队教练了解狮艺传承发展情况,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相关法律知识。在这里,参观者可以看到精彩的龙狮表演,还可以向非遗传承人学习龙狮、武术等。

黎婉珍和女儿周嘉欣是佛山狮头(黎家狮)的传人。佛山狮头包括四大工序:扎、扑、写、装。扎一个完整的狮头需要1000多条竹篾,扎3000多个节点,如此狮头才结实;扑纸、蒙布的环节,也叫扪衬。按照扎做的形状糊上一层或几层,形成狮头表面;写,即绘画,在扑纸、蒙布的表面之上进行彩绘;装,是将许多零配件、装饰件进行组装完成。

活灵活现的狮头

是这样做出来的



扎狮:用竹条扎成一个狮头的样子。



扑狮:也叫扑纸、扑布,用纱绸把狮胚糊起来。



写狮:用油彩上色,勾画花纹。



装狮:装配以绒球、缨络、小铜镜、兔毛、马尾等。

(来源:检察日报·新春走基层 作者:王超 付念 叶长欢 张宝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