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治理短板、做细产业服务,是探索推进现代产业社区建设的底层逻辑
“产业社区,不仅是传统社区的补充和产业平台的延伸,更承担着产业业态、城市形态、人才生态‘三态融合’的重要使命,治理体系的衔接融通至关重要。”
产业社区不是简单照搬居民社区的为民服务体系,需要根据产业人口特点,围绕“两企三新”党建、人才交流、职住平衡等创新谋划服务事项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璇
戴笔峰的办公室里有一张地图,清晰圈画出了火炬产业社区的区域范围——东至信诚路、南至南环路、西至东信大道、北至江南大道沿联庄路至汇智地界北,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
“随着2024年1月社区挂牌成立,集聚于此的61个园区、1858家企业,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社区。”38岁的戴笔峰,是浙江省杭州高新区(滨江)浦沿街道火炬产业社区党委书记,他指着地图向记者介绍社区详情。
距离火炬产业社区约8公里外,高新区(滨江)物联网产业园1.78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内,企业数量高达4200余家。2021年,这里探索“嫁接”部分社区服务功能进入园区,成立物联网产业社区,开启了浙江省内现代产业社区建设的先行探索。
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和浙江省数字经济最强区,高新区(滨江)产业集聚度高,区内产业人口高达百万人。像这样兼具产业属性和社区属性的产业社区,在滨江已有7个。
近年来,为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市发展良性互动机制,滨江结合当地人口结构特点和产业特色,迭代“产(业)社(区)联动”的治理模式,推动公共治理及服务向产业园区(商务楼宇)延伸,全面增强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契合度,提升产业功能与生活功能的融合度。
城市细胞“上新”
火炬产业社区成立前,几十个园区、几千家企业分属4个居民社区治理。但社区服务较难覆盖产业人口,企业对社区的归属感较弱,企业职工与社区黏性不足。
“过去,社区主要面向居民开展便民理发等服务,企业员工很难参与。”杭州大和热磁电子有限公司工会主席何腾说。
正泰安能数字能源(浙江)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小黎,孩子到了入园年龄。他在周边考察了一圈,发现公司附近的公立幼儿园最方便接送,但受到户籍限制难以入园。
“高新区(滨江)产业集聚度高、高科技人才多,推进现代社区建设,须把破解产业集聚区治理难题作为落实‘民呼我为’指示要求的重要一环。”杭州高新区党工委、滨江区委书记章登峰说。
补齐治理短板、做细产业服务,是探索推进现代产业社区建设的底层逻辑。
“滨江区内产业人口以百万计,传统居民社区功能难以适配产业和人才发展需求,产业园(平台)亦存在治理短板。以产业集聚人,需要治理机制创新。”滨江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顾定扬说。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除了需要提供优质的政务服务和有利的产业政策,还应建立健全推动公共服务触达园区、走进企业的机制。在这方面,传统型社区力有不逮。”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陈建胜表示。
此外,早期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普遍以基础设施和招商引资为重点,优先发展生产功能,生活生态功能相对较弱。“产业平台以服务产业发展为主责,社会治理并不深入,网格化管理在产业集聚区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陈建胜说。
社会治理难向产业园区延伸,公共服务向产业园区供给不足,产业园区应急处突存短板,产业人口社会治理参与度较低……多位受访者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区作为城市空间和社会治理的最小细胞,迫切需要功能升级。
在高新区(滨江),以服务“产城人”为目标,产业社区应需而生。
杭州火炬产业社区以“年货盛宴享不停 社企同心共发展”为主题,在辖区 AI 产业园开展惠企年货集市活动(2024年11月28日) 受访者供图
多维力量共治
2024年5月24日,物联网产业社区选举产生首届治理委员会。这意味着,该社区的治理主体有了“定盘星”。
“我们组织企业、社会组织等法人代表,商住楼业主、驻社区单位和专职社区工作者,推选出51名产业社区代表。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社区治理委员会,其中5人为社工,4名为企业法人代表。”物联网产业社区党委书记舒进介绍。
“产业社区,不仅是传统社区的补充和产业平台的延伸,更承担着产业业态、城市形态、人才生态‘三态融合’的重要使命,治理体系的衔接融通至关重要。”章登峰说。
2023年5月,高新区(滨江)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发布《现代产业社区治理与服务规范》,明确产业社区应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治理委员会为新自治单元、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为载体、企业社会工作站为支撑、新阶层自治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为强化产业社区的自治功能,当地参照《浙江省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规程》,出台《滨江区现代产业社区治理委员会选举规程》。
“社区治理委员会,主要发挥动员企业与员工参与治理及服务、议事协商、需求及诉求收集等功能。”舒进说,在现代产业社区,企业“居民”不仅仅是被服务的对象,同时也是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
在内部构建社区党组织、社区治理委员会、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组织架构的同时,多个产业社区与产业园(平台)、街道与建制社区之间的关系也在捋顺。
舒进将物联网产业社区的治理架构形容为“橄榄形”:顶端是高新区(滨江),两侧分别是街道和物联网产业园发展服务中心(平台),末端是物联网产业社区。
“可以理解为,我们由产业园(平台)‘脱胎’生成,在街道和平台的双重管理下运行。”舒进说。具体分工上,平台主要负责经济职能,街道偏重社会职能。
而从居民社区“划出”的火炬产业社区,情况有所不同。“属地没有产业平台的产业社区,按照‘区-街道-产业社区’的垂直管理模式运转。”戴笔峰说。
这两种管理模式,在进一步细分产业园区(商务楼宇)微网格方面标准一致。为实现“产业社区—网格—产业园区(商务楼宇)”的精细化治理体系,当地推动“一长二员”(楼道长、信息员、保障员)楼道微网格治理模式向产业聚集区延伸。
“一长二员”的职责因地制宜。“企业楼宇内,楼宇管理长、助企联络员和平安宣传员侧重惠企纾困;商住楼宇‘二员’,也就是协理服务员和综合保障员,侧重于服务新居民。”顾定扬说。
在高新区(滨江)的各产业社区,“一长二员”已有453名,他们中有17.4%为“两企三新”党员。
细化服务“颗粒度”
就近入园——这是火炬产业社区走访整理“问题、需求、资源”三张清单,推动解决“企业居民”燃眉之急的一个缩影。
2024年9月,火炬产业社区辖内企业的25名职工子女,在钱塘帝景幼儿园永久河分园入园。根据当地政策,只要幼儿的父母一方所在公司注册在火炬产业社区,且个人社保交在公司注册地,就可以申请入园,不受房户限制。
“身处经济工作一线,产业社区应及时响应企业需求、反馈企业诉求。”舒进介绍,2024年,物联网产业社区的社工们走访了17家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与200余家小微企业建立沟通机制。
“社区只有对哪家企业有什么、缺什么了如指掌,打造企业版的‘熟人社会’才能水到渠成。”舒进举例,一家企业缺健身场地,社区做通隔壁企业工作,拆墙装门建成了“共享健身区”。
为推动形成“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生态,物联网产业社区常态化举办“e谷早餐会”,围绕园区重点产业链细分赛道,为企业搭台交朋友。
“我们场均邀请5~8家链上企业和1~2个创新平台参加,目前已累计举办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11个专场,促成至少24对企业开展合作。”舒进介绍。
“助企服务便捷高效,民生服务贴近需求,这是我们的工作目标。”顾定扬说,产业社区不是简单照搬居民社区的为民服务体系,需要根据产业人口特点,围绕“两企三新”党建、人才交流、职住平衡等创新谋划服务事项。
为此,物联网产业社区设置了口袋公园,企业员工可以在工作之余实现“诗意的栖息”。火炬产业社区把常态化惠企集市开进园区,开展义诊、反诈宣讲、手工DIY、“书香换花香”公益项目、投壶套圈等互动游戏,企业员工热情参与。
目前,高新区(滨江)正在打造科技创新型、文化创意型、智能制造型、商务楼宇型等四种类型的现代产业社区。未来,将围绕服务更集成、治理要融通、支撑更有力等目标推进现代产业社区建设。
从先行探索向提质扩面进阶,滨江的产业社区也面临“成长的烦恼”。比如,治理主体法人身份有待明确。
顾定扬说,在产业园区(商务楼宇)内“嫁接”社区功能继而推动产业社区实体化运营后,“法人化运行是下一阶段必须面对的问题。”
“没有法人‘身份证’,不能开设单独的社区账户;没有组织机构代码证,很难在全省和全国范围获得认可。社区工作者的工作信息认证,也只能挂靠其他社区。”一位产业社区工作人员说。
聚焦产业、城市、人才“三态融合”发展目标,面对实现高效能治理、推动高水平创新、提供高品质服务、培育高活力社群的全新课题,社工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也亟待提升。
目前,高新区(滨江)大部分产业社区社工由传统居民社区社工转型而来,多数缺乏经管学科背景,在联系与服务企业方面存在能力欠缺。
“产业社区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层单元,能否以现代产业社区建设引领治理变革和服务升级,将深刻影响区域的营商环境和人才引育。”章登峰说,“下一步,我们将在园区治理、产业服务的专业性上破题破难,培育一批懂产业、懂城市、懂治理的社区工作者。”他说。
以“最懂产业的社区人”和“最懂治理的产业人”为导向,高新区(滨江)已为产业社区定向招录、调配了73名具有经济学背景的专职社区工作者,实施产业社区专职社区工作者专项培训,助力现代产业社区建设进入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