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德国最具当选总理优势的基民盟主席、联盟党总理候选人梅尔茨在演讲表示:“我要告诉所有德国经济代表,投资中国是一个风险很大的决定。”
梅尔茨还表示,如果德国企业不听劝告,将自己承担风险,不要再指望政府给予帮助。
(图源:央视网)
但是市场真正的情况与这个候选人表达的观点却并不一致,众多德国企业仍在表示要加强和中国的合作,并且欢迎中国来德国投资。
甚至一直跟随美国的步伐与支持与中国“脱钩”的欧盟主席冯德莱恩也开始逐渐改变立场,想要扩大与中国的合作。
(图源:Rupert Oberhäuser/imago Images)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在欧盟过去对华脱钩的政策下,欧洲的经济遭遇了严重的下滑,尤其是德国引以为傲的汽车工业。
而随着近年来,美国拉拢友岸供应链,德国政府在反华趋向绿党官员推进下,亦步亦趋追随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搞对华供应链“去风险”,结果怎样?
1月23日,日经中文网报道,推算2024年德国与各国的贸易额,中国9年来首次从首位跌落,被美国取代。按国家观察德国的贸易额,居首位的美国为255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0.8%。其次是中国,为2470亿欧元,下降2.9%。
只是,即便是美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仍对包括德国等欧盟国家举起关税大棒。本期《掌链》带你来看欧盟脱钩中国背后的反作用。
一、欧盟对华“去风险”没赢得奖励
1. 冯德莱恩对华的矛盾态度
在1月21日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冯德莱恩对中国的态度虽然仍语带攻击,但已经不再是昔日对华“去风险”时的口风。
(图源:VCG)
冯德莱恩演讲中14次提到中国,声称世界贸易受到“中国冲击”是由所谓的“产能过剩”造成的,但是同时表示愿意“加强和深化”欧盟与中国的关系。
冯德莱恩表示:“我们必须与中国进行建设性接触,以找到符合我们共同利益的解决方案。”并且补充说:“2025年是我们欧盟与中国建交50周年。我认为这是一个接触和深化与中国关系的机会,在可能的情况下,甚至扩大我们的贸易和投资关系。”
2.欧盟“去风险化”计划如何?
在2023年冯德莱恩主导下的欧盟以“去风险化”为框架对欧盟的供应链进行改变。
欧洲在此前依赖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并且在欧洲绿色能源转型和数字技术所需的关键材料对中国依赖严重(欧盟约 29% 的风力涡轮机和零部件以及约 68% 的热泵都从中国进口)。
2023年6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欧洲经济安全战略联合通报》。该战略将冯德莱恩的理念转化为政策的工具,包括启动对欧盟外国直接投资审查的审查和新的对外投资规则提案。
欧盟委员会于 2024 年 1 月跟进这一战略,发布了(尽管有所延迟)五项新的拟议举措,包括加强出口管制、进一步研究技术的双重用途潜力以及对对外投资风险的评估。
2023 年底,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的不公平补贴展开调查,并可能征收惩罚性关税。欧盟的反胁迫工具(ACI) 也于 12 月底正式生效,该工具允许欧盟利用关税或根据经济胁迫限制贸易和投资。虽然 ACI 在宣布时没有明确点名中国。
冯德莱恩领导的欧盟委员会固执地坚持对华强硬立场,没有意识到其日益加剧的后果。
欧盟统计局称,“从中国进口最多的产品中,电信设备位居第一,尽管其进口额从 2022 年的 631 亿欧元(656 亿美元)下降到 2023 年的 563 亿欧元。电气机械和器具(365 亿欧元)和自动数据处理机(360 亿欧元)分别是第二和第三大进口商品。”
汽车和其他消费品只占欧盟从中国进口的一小部分,而汽车行业受到的政治关注与其经济比重成反比。矛盾的是,经过多年美国游说欧洲各国政府排除中国电信基础设施之后,汽车已成为欧洲从中国进口的最大单一产品。
对此ASIA TIMES发文称:欧洲工业已经完全融入中国供应链。欧盟委员会关于“降低风险”的言论掩盖了经济现实。让欧洲与中国脱钩就像用切肉刀把连体婴儿分开一样。
二、德国汽车行业对华供应链态度
欧盟以“去风险化”为理由想“脱钩中国”,但是德国汽车行业却不乐意,因为对华脱钩只会阻碍德国汽车工业转型的步伐。
1月21日,德国汽车业游说团体表示,在来自亚洲汽车制造商的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德国欢迎中国在其本土进行投资。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希尔德加德·穆勒表示:“如果我们想在中国制造,那么中国企业想在德国制造当然也是件好事。开放市场是双向的。”
1.对华脱钩德国车企面临压力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但自 2022 年以来,由于对电动汽车等出口产品的需求疲软以及与中国的竞争,德国一直举步维艰。
据《财富》报道,截至 2023 年,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宣布计划削减部分员工的工作时间,以节省成本。
此举是在新一轮裁员之后不久进行的,裁员涉及 5,550 名员工(德国 3,800 名),此外还有 10 月份被解雇的 7,000 名员工。
瑞士 Prognos Institute 代表 VDA 工业集团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称,如果当前的电动汽车趋势继续下去,到 2035 年,德国的汽车制造业就业岗位将比 2019 年减少约 186,000 个。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发言人援引研究报告称,2019年至2023年间,汽车行业已经失去约46,000个工作岗位,“到2035年,可能还会有140,000个工作岗位消失”。
面对欧盟的“去风险化”策略,给德国的汽车工业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德国商界领袖梅赛德斯奔驰首席执行官康林松警告称,欧盟“去风险化”做法可能引发所谓的“保护主义”,他就将加大对华投资作为他个人对去风险化的定义。
2. 德国汽车业的命运与中国息息相关
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3 年,德国汽车向中国交付了价值 151亿欧元的汽车,而德国汽车供应商向中国出口了价值 112亿欧元的零部件。德国汽车制造商还向欧洲出口了数十万辆中国制造的汽车。
目前德国中小企业正在实施“中国+1”战略,即企业通过将部分中国生产转移到越南和泰国等其他有前景的新兴市场来实现供应链多元化。
但是德国维尔茨堡大学中国商业与经济学教授多丽丝·菲舍尔警告称,迫使企业做出某些投资决定“可能会让它们失去竞争力”。她补充说“迅速退出中国市场将对这些行业造成非常毁灭性的影响,这对德国来说也不是好事。”
中国德国商会执行董事马克西米利安·布泰克表示,中国对于德国企业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它拥有独特的市场规模、高度专业化的供应商网络、训练有素的工人和成本优势。
中国和德国应该相互加强彼此的供应链,而不是脱钩断链。大众、巴斯夫和西门子等德国主要制造商仍将中国视为其增长的关键。
德国商界领袖表示,中国对绿色技术、电动汽车和数字创新的重视为合作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并可能吸引更多德国企业的外国直接投资。
三、中国对德国企业的态度
1月24日,面对德国总理候选人警告在华投资“风险大”的言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新闻发布会上回应称,中德是全面战略伙伴。中德合作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在2024年4月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期间,中国德国商会华东及华中地区执行董事兼董事会成员马铭博对德国总理汇报,“中国企业在数字化、人工智能等许多领域也很先进,在电池技术、可再生能源等其他领域也是如此。因此我认为中国的产业集群与德国的产业集群非常匹配。所以有很多项目和机会,我们可以而且应该进一步合作。”
德国企业也看好中国。
在德国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杜塞尔多夫工商会主席安德烈亚斯·施米茨说:“中国是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中国制造’已成为高质量的象征。中国的供应链体系不仅完备,还具备高度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德国鞋业巨头戴希曼的企业传播负责人克里斯蒂安·欣克尔表示,戴希曼在全球34个国家拥有超过4700家门店,其中大部分鞋类产品都由中国生产。公司与中国的25个长期合作伙伴保持紧密联系,确保能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品牌。
参考资料:
- 1. ‘Europe Last’:How von der Leyen’s China policy traps the EU. ASIA TIMES
- 2. 德国工商界期待共筑对华合作“共赢链”. 新华社
- 3. World of HR: German auto parts manufacturer cuts hours, pay to save money amid shrinking auto demand. HR BREW
- 4. In 2025, German auto industry faces make-or-break year. DW
编辑:冰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