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到蛇年了,对于这种生物,人类有种与生俱来的恐惧,在野外如果看见就会本能的躲避。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远古时期的人类祖先,应该没少受到蛇类的侵扰,于是便把对蛇的防备刻在了基因里,传承至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蛇的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象征神性和权利到象征福祸、财运,诞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和奇闻轶事。
伏羲、女娲、共工、烛龙,《山海经》那些似真似幻的故事,关于蛇的记载几乎贯穿始终。汉高祖刘邦当年斩白蛇起义,而后来民间故事衍生的白素贞,却是以善良的形象深入人心。
战汉 凤鸟衔蛇玉佩
这件“凤鸟衔蛇”高古玉,我在民间曾见过一位藏家收藏,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也有一件。龙凤玉佩常见,这种凤鸟脚上被一条蛇咬住,嘴上还含着一条蛇的造型,却极为少见,出于楚国文物当中。
到底是对蛇的厌恶、征服亦或者帮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解读是不一样的。《山海经》中曾经有记载:“有凤皇、鸾鸟,皆戴蛇践蛇......”
说明先秦楚国文化,对蛇的态度普遍是不祥之物。而从二里头等文化遗址出土的相关文物来看,对蛇却往往是信仰与崇拜。
春秋 人首蛇身形玉饰
先民将其与生命奥秘联系,认为蛇具有神秘的力量,华夏始祖伏羲、女娲在传说中都是以人首蛇身的形象出现。而后来的各类传说故事,蛇的形象或妖魔鬼怪,或神仙大能,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随时变换的。
这让我联想起民间收藏与“文物保护”的矛盾关系,民藏扮演的角色,时而是传承文化的代表,时而又是“文物流失”的原罪。
上世纪90年代之前,民藏无疑是绝对的正面代表,因为没有收藏市场的经济纠纷。大家有件祖传的古董,或者在外寻获,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捐赠给国家,让各大博物馆有了属于自己的镇馆之宝。
凤鸟衔蛇局部
恰如“凤鸟衔蛇”,在特定时期,也许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民藏为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保护文物方面是绝对有功的。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下,文物和金钱产生了深度的绑定。再加上全国变成了一个“大工地”,无数精品文物流失在外,大量盗墓违法行为的产生,也客观上加剧了文物保护的严峻问题。
对民藏的“开放”变成了“封闭”,也是逐渐形成的,如何既能保证民藏的发展又能减少文物犯罪?直到今天仍是个大问题。
曾侯乙战国四节龙凤玉佩:七条龙、四只凤鸟和四条蛇
国家对经营文物整体处于探索阶段。虽大力鼓励民间收藏家参与文物收藏,但整个市场对法律法规理解的偏差,文物经营的合法性仍处于一个相对主动性欠缺的局面。
受天价拍卖的误导,民间相当多的藏友,对普品低值高估。经常见到一些人拿出来普通的铜钱、杂玉、民窑瓷,想卖出天价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而真正的精品,却又普遍“高值低估”,就如上文说的“凤鸟衔蛇”玉佩一样,如果是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拿出来拍卖,肯定是天价。但如果是一位民间收藏家拿出来,非但卖不出天价,反而可能面临“合法性”的问题。
战汉 凤鸟食蛇玉佩
一条蛇,可能是毒蛇也可能是“保家蛇”,可能是妖魔鬼怪也可能是帮助老百姓的仙家土地,这取决于你怎么看待它?
现如今绝大多数“传承有序”的文物,在历史上也是出土文物,全国博物馆的文物也大部分都是从地下挖出来的,从哪里出土?当然是民间了。
但只要是个人收藏,哪怕是在古玩市场淘到的,却始终要被打上“来源不明”的标签。犹如“凤鸟衔蛇”,是一口吞下还是放归自然?且看明年风向,待价而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