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7日,洛杉矶的森林大火迅速蔓延,导致了大量的损失与伤亡,数字触目惊心。
截至1月17日晚,“帕利塞兹大火”已蔓延23,713英亩、受控面积高达39%,至少造成10人遇难、3 人受伤,5000余栋建筑遭大火破坏。
“伊顿大火”蔓延14,117英亩、受控面积65%,造成16人遇难,7名消防员受伤,8690栋建筑被火摧毁。
初期,媒体纷纷报道,公众关注度空前高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火灾似乎不再成为新闻热点,国内媒体的报道也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火灾已经没有新闻价值了吗?
一、火灾本身成了“常态”
洛杉矶的森林火灾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事实上,加利福尼亚州每年都会发生多次山火,尽管每次火灾都足够摧毁大片区域,甚至夺去生命,但它们已渐渐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常态。
正因为如此,民众和媒体对这类灾难的关注度逐渐下降,似乎大家都已经习惯了灾难的到来。
在火灾刚爆发时,媒体和公众会迅速将其推向风口浪尖,各种信息、图片和视频在各大平台上迅速传播,激起观众的同情心和愤怒情绪。
但一旦火势不再迅猛,救援工作进展缓慢,民众的关注逐步转移,新闻的热度便开始冷却。更严重的是,洛杉矶大火背后隐藏的政治、体制性问题使得它逐渐变成了“老生常谈”,缺乏新鲜感和冲击力。
二、美国政府的低效应对引发舆论沉默
洛杉矶大火的持续性让人震惊,但更让人失望的是美国政府在应对火灾时的低效表现。
尽管美国政府宣布启动了应急响应,调动了大量消防资源,但火灾依旧蔓延,尤其是洛杉矶的一些地区消防设施缺乏水源,火势的扑灭仍未见成效。这种应急反应的迟缓无疑暴露了美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巨大漏洞。
但令人更为愤怒的是,尽管美国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低效行为已经导致了如此大的灾难,国内媒体的报道却未能持续关注。
甚至可以说,这种低效和政府的漠视让火灾背后潜藏的更深层次问题逐渐被埋没。毕竟,公众的目光始终集中在政府的失败上,而当灾难的处理过程开始显得无聊和徒劳时,新闻报道自然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三、美国的舆论管控能力
除了火灾本身,洛杉矶大火的另一个奇怪现象是:尽管火灾还在继续,社交媒体上的相关内容却几乎被“封杀”。
在TikTok、YouTube等平台上,关于火灾的最新视频几乎没有更新,很多平台的内容发布受到严格管控。即使是有关火灾的现场视频和民间自发的报道,也很难得到广泛传播。
美国媒体不仅仅依赖传统新闻报道,还极力掌控社交媒体和信息流通的管道。在这种信息管控下,火灾的持续性和民众的反应几乎无法形成舆论压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只有CNN等官方媒体持续发布火灾进展,但它们的报道内容始终保持着中立,避免过多讨论政府的失职。媒体和社交平台的双重封锁让民众对灾难的关注很快消散。
四、民众失去抗议的动力
更令人不解的是,即便是那些亲身经历了火灾的居民,也未曾发出强烈的抗议声音。
往年在类似灾难中,民众常常组织起大规模的示威和抗议活动,要求政府给予更多援助。但这一次,受灾群众似乎选择了沉默,社交媒体上的声音逐渐变得微弱,反而将焦点转向了灾后重建工作,而非政府应对的失误。
这种现象或许并不令人惊讶。随着灾难的常态化,民众逐渐失去了反抗的动力。而且,美国社会中存在的贫富差距,使得许多低收入家庭在灾难面前变得更加无力。
这部分人群在失去家园后,往往更关心的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生存,而不是去指责政府的不作为。
五、灾难报道的“价值”减退
无论是媒体,还是公众,在面对灾难时,始终要考虑“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力”。随着灾难报道的持续深入,最初的震惊和恐慌渐渐消退,观众的关注点也开始发生转移。
特别是当没有鲜明的政府责任问题,或者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社会抗议时,媒体自然也会调整报道的重点。洛杉矶大火虽持续了近两周,但在灾后恢复期,新闻价值大大下降,因此逐渐被边缘化。
这种现象其实折射出当前媒体市场的竞争态势。在流量至上的背景下,媒体往往更倾向于报道那些能够激发公众情绪、带来社会效应的新闻。
而对于已经发生一段时间、逐步走向平息的灾难事件,报道价值便相对降低。
结语
洛杉矶大火的消失,并不是因为灾难本身不重要,而是因为其背后隐含的更深层次问题让人感到无力。
无论是美国政府应急管理的低效,还是民众的漠视,亦或是媒体的冷漠与信息管控,都让这场火灾成为了一个悲剧的“常态化”样本。
“洛杉矶大火”已经不再是个新鲜的新闻标题,它的“失效”正是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对灾难本身的敏感度,甚至对于政府的失职和民众的无助也显得不再那么关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切都被时间所消耗,震撼过后的悲哀往往被忽略,而灾难的背后,不仅仅是火焰,还有社会的冷漠与无奈。
信息来源:
《洛杉矶山火肆虐之际拜登在消防站宣布曾孙出生“好消息”,引美网民愤怒》——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