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在历史上却有着复杂的演变过程。小时候背《木兰诗》,当中有一句:“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老师解释说,这里的“爷”就是指诗中主角的父亲。因此,我们初步了解到,古代人称“爷”,有时就是指自己的“父亲”。
不过,由于这首诗的主角看上去像是一位少数民族的女子,所以我一直以为只有古代少数民族才会称呼自己的父亲为“爷”。然而,事实的真相并非如此。
一、用“爷”字称呼父亲的时期
南北朝时期南梁顾野王所著《玉篇》,是中国第一部按部首偏旁编排的字典。书中对“爷”字的注释是:“爷,以遮切,俗为父”。这说明“爷”这个字在南梁时期,已是国人口语中“父亲”的意思。
这个“爷”字在古代和“耶”字是通用的,从南北朝开始,到唐朝,再到宋朝,中国人一直都有称父亲为“爷”的习惯。称呼自己的父母时,“爷娘”二字则连用。
然而,“爷”这个字的用法在近代却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变化。一种是称我们的“祖父”;一种是对有身份的人的尊称,比如《红楼梦》中称贾宝玉为“二爷”;还有一种就是对年长者的称呼,比如称陌生的长者为“老大爷”、“老爷爷”。
那么,“爷”字为什么后来会出现这种变化呢?它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由“父亲”的称谓升级成了“祖父”的称谓的呢?
其实,“爷”字称谓发生变化,是从元朝开始的。宋朝时,国人提到“爷”,还是指自己的父亲。等到元朝人入关以后,刚开始大家的称谓还没有改变。
但是到了元末,社会上就有一些人开始把“爷”拿来自称,比如逢人就说“你老爷我如何如何”、“小爷我如何如何”。与此同时,民间的老百姓也开始称“长官”为爷,奴仆开始称主人为“爷”。
元朝统治者以异族的身份入主中原,为了慑服汉民,他们针对汉人王朝的宫廷礼仪进行了一些改造,把朝中大臣见到皇帝“行跪拜礼”这件事给制度化了。
在民间,又把老百姓分为“四等”,不同等级的人享受不同的待遇。元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加大了阶级的分化,即使同为老百姓,有一些人一生下来就“高人一等”。
他们仗着身份“高贵”目中无人、妄自尊大,经常面对“下等人”口出狂言,自称是别人的“爷”。而长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出于对上位者的恐惧,只能主动降低身份,叫达官贵人为“爷”。
总而言之,当你想贬低别人时,你就自称“某爷”;当你想抬举别人时,你就称对方为“爷”。不过,在这个时候,“爷爷”连用主要还是在称呼“父亲”。
二、用“爷”字称呼祖父的时期
明朝的时候,“爷”字用得比较混乱:有时叫父亲,有时叫祖父;有时叫官老爷,有时又叫神明(老天爷)。直到清朝,“爷爷”二字才正式被确定为“祖父”的一种称谓。
说到这里,我猜一定有人想问:从前“父亲”叫“爷爷”,现在“爷爷”成了“祖父”,那么古人要用什么来称“父亲”呢?专家说,叫“爸爸”。
《官场现形记》第二回有这样的描述:“他爷爷,他爸爸,忙了一天,到得晚上,更不曾睡觉,替他弄这样、弄那样,忙了个六神不安。”
那么,现在又有了一个新的问题:明朝时期的人称祖父为“爷爷”,在那之前,人们又是怎么叫祖父的呢?答案是:中古时代及以前,国人叫祖父为“大父”、“公”或者是“太公”。
一说到“太公”,就想起《封神演义》里面用直钩钓鱼的姜尚,人们叫他“姜太公”。小时候不懂,还以为“太公”是他的官职,后来才知道他的官职是“丞相”。
“太公”只不过是普通人对姜尚这个八十岁老人的尊称罢了。,且他被叫为“姜太公”时,还是一个布衣老百姓。
如此看来,中国古代不管是“爷”还是“公”,都可以随便“乱叫”。除了称呼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长辈,素不相识的老者,无论他是贫富贵贱,只要你高兴了,都可以叫他为“某公”或者“某太公”。
古代中国人提到自己的尊亲时,往往会把“爷娘”二字连用,表示自己的父母亲。这个“娘”字,原来最早也不是指母亲,而是指“少女”。顾野王《玉篇》云:“娘,女良切,少女之号”。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也有记载:“广韵,孃,女良切,母称;娘,女良切,少女号。唐人此二字分用画然,故耶孃字断无有作娘者,今人乃罕知之矣。”
段玉裁认为,在唐朝以前,中国人称母亲为“孃”,而“娘”字则指的是少女。如今日语里面的“娘”字也是指女儿或者未婚女性。
之前听过一个相关的笑话,未知其真假,说是某人曾到日本一友人家中做客,友人的母亲做饭款待了他。
回到中国后,他写信给日本友人,并让其代自己向其母问安。结果写信的时候,他用了“娘”字,日本友人直接回信告诉他,自己的“娘”正在上大学。
“爷”、“娘”这两个称谓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沧桑,最后都发生了改变。现在,中国人称呼自己的父母早已经不用“爷、娘”二字了。“爷爷”变成了对祖父亲切的称呼,尚有一些生命力。
至于“娘”字,已经很少有人提及了。倒是一些古装偶像剧里,为了打造特定的历史氛围,喜欢把里面的女性角色叫成“白娘子”、“张娘子”、“李娘子”、“王娘子”……
结语
元朝以前,中国人提到“爷”,主要还是指自己的父亲、上位者或者神明(老天爷)。提到自己的祖父,则是叫“大父”、“公”、“太公”。
元朝中后期,社会上的“爷”太多,叫着叫着,辈分就全乱了。猜想是普通人不宜随便乱认爹,所以只好把“爷”这个称谓拿去叫祖父(但是不知道为何祖父可以乱认)。
原来祖父是叫“公”、“太公”或者“公公”的。明清时期,宫里的太监嫌弃“太监”二字不好听,于是让底下人叫他们“公公”。这下可好,“公公”成了太监的代名词,祖父自然不干了!
一个人不能叫自己的祖父为“公公”,却可以让自家女儿叫亲家公为“公公”,这却又不知道是为什么。
总之这些称谓的演变和背后的故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也体现了人们对亲情、辈分和尊重的不同理解和表达,细想起来也颇为有趣呢。
(财神爷也是爷哈,祝大家春节快乐,财源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