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安史之乱对于大唐来说也是影响重大的一件事,是大唐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对于安禄山起兵反叛的原因,很多人都说是杨国忠当政,其实不然,安禄山本身就不是一位纯臣。

即使是唐玄宗将杨国忠给杀了,依旧不能阻止安禄山的反叛,杨国忠只是一个幌子,安禄山之所以走上这一条路,更多的是依靠当前他势力的思考,毕竟权力动人心。



一、养虎为患

众所周知在唐玄宗在位时期就开始重用节度使,唐玄宗的开元年间,设立了十镇节度使。当然最初设立的时候也是符合当前国情的。这十个地方都在边境,其实这也是防止外敌入侵的一种手段。



身为节度使手中肯定是有兵权的,为了能让这些节度使更好地在当地开展工作,唐玄宗也给予了他们不少的权利,对于这些节度使来说,他们的手中不仅有当地的兵权,还有政治大权,在当地是有绝对的话语权。



在这可能有人会说唐玄宗给予他们这么大的权利,就不怕他们反吗,这十人肯定都是唐玄宗的心腹,不是心腹也做不到这个位置。唐玄宗也是信奉用人不疑的,当然在盛世这也没有什么,最初的那几年这些节度使确实是将当地治理得很好。



也正是因此让唐玄宗对这些节度使更加的信任了,别的不说看看他们的兵力就能够看出,将他们放在边境就是为了抵御外敌的,这些兵的战斗力是不用说的都是边防兵,十位节度使手中的兵力加起来一共有四十多万人。



但此时长安的中央军,也就是直接掌握在皇帝的手中的兵力连十万人都没有。这也能够看出其中的弊端,不由让人感到疑惑这样的外重内轻真的没有关系吗。依靠唐玄宗刚刚坐上皇位时候的局势来看,这个政策是很有必要的。



其实到唐玄宗执政中期的时候这个政策就有一些不必要了,因为这些节度使手中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人心易变尤其是在权力的诱惑之下,很少有人是能够保持理智的,遗憾的是此时的唐玄宗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是纵容这些节度使。



退一万步说,要是手中没有兵,没有势力就是有心也无力,他们能够起兵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手中的权力能够和中央对抗,在这些节度使中安禄山是最特别的,上文也说了节度使手中的权力有多大,安禄山却是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



不说史思明,单单是安禄山自己手中的兵力就有近二十万,完全超过了中央军的兵力。唐玄宗这也是养虎为患,甚至能说是他亲自将反叛的底气送给安禄山的。并且这三个地方也是能够连接在一起的。



一个在今天的辽宁一带,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山西太原,要是手中掌握这三个地方后,直接南下就能够直达京城,在这其中没有一个军镇能够阻挡,一路都是畅通无阻,这完全就是最好的起兵根基。



当然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也是唐玄宗过度信任导致的,安禄山也在边境镇守这么多年了,对于局势他肯定是能够看得明白,这不在天宝十年的时候他就请求唐玄宗能够让他当担任河东节度使。



即使是唐玄宗前半生雄才大略,但也不能改变他晚年昏庸的现实,唐玄宗根本就没有发现其中不对的地方,当即就答应了安禄山。

站在安禄山的角度来看此时简直就是起兵最好的时候,虽说安禄山自己一个人打不过其他七镇,但要是他真的发动进攻,这些人根本就来不及救援。



根本就没有人能够制衡安禄山,在战场上向来还是看重战机的,在这天时地利的条件下,安禄山怎么可以不出兵。

二、野心勃勃

上文也说了安禄山本就不是纯臣,所以他也是有很大野心的,唐玄宗对他这样的厚待,或许最开始的他确实是忠心的,但随着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就不是这样的了。



野心当然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反叛的心就不是这样的了,后期安禄山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他本身只是一个军镇的节度使,后唐玄宗对他很是看重让他掌握范阳和平卢两个地方,在得到手中这两个地方后安禄山就开始不断地进行军事上的部署,开始为之后起事作准备。



他要是想起兵,依靠自己一个人的能力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他开始大肆地收买朝中的官员,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长安的局势,他还派遣卧底去到长安当内应。甚至将自己的长子都留在了京城。



安禄山早就已经开始为谋反作准备了,在这可能有人会说,再怎么说起兵的动静也是很大的,唐玄宗怎么可能什么都不知道呢,事实情况就是这样,唐玄宗不仅是没有丝毫的防备之心,并且对安禄山有求必应。



唐玄宗的纵容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安禄山信心,安禄山当时的权利完全能算一位封疆大吏,甚至能算是一位土皇帝,有了绝对的权利后,再练兵就容易狠多了。安禄山甚至张狂到了什么程度,他直接问唐玄宗索要官位。



打仗肯定是要战马的,于是安禄山就给唐玄宗上奏希望能担任管理马匹的官员,唐玄宗当然不会拒绝,安禄山开始暗中招兵买马。其实唐朝后期的局面和东汉末年也是很相似的,东汉末年就是因为地方官员手中掌握着军政大权,开始滋生了反叛之心。



就算是最初安禄山真的是对唐玄宗十分的忠诚,但是看着自己手中的十几万大军相信他也不会没有反应的。

三、不反即死

安禄山之所以能够做到之后那个位置就离不开一个人——李林甫,可以说在张九龄不再担任丞相的时候整个大唐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但和之后的杨国忠相比李林甫还是强一些的,李林甫有一点好处就是他能够压制住安禄山。不过也正是他让唐玄宗重用这些节度使的。在这也能够看出这两人最开始是合作的关系,安禄山对李林甫还是很惧怕的,等到李林甫逝世后,杨国忠坐上相位的时候就不是这样的了。



在唐玄宗不理政务的那些年中,都是李林甫执政的,这两人的相处还是很和睦的,杨国忠虽说和安禄山有过短暂的合作,但他们的关系却只是表象。杨国忠眼看着安禄山越来越得唐玄宗的信任,他开始有危机感。



杨国忠那是一直在唐玄宗身边的,他一直在给唐玄宗的耳边说安禄山的坏话,并且还在朝中打压安禄山。晚年唐玄宗也有过短暂地清明,他有想过让安禄山担任丞相,毕竟他坐上丞相的位置后就不能再掌握兵权了。



杨国忠几乎是没有能力,对此他肯定是看不出来的,得知此事的杨国忠更加地惶恐了,毕竟安禄山要是来到中央,是肯定会影响他的地位的。于是杨国忠开始在唐玄宗耳边说安禄山有不臣之心,说他想要谋反。



杨国忠这一生也就这一件事看得通透一些,这边安禄山也很惶恐,他也开始在唐玄宗的面前说杨国忠的坏话,但这些没有切实地影响到杨国忠在朝中的地位。

在整个朝中杨国忠是最希望安禄山能反的人,毕竟只要安禄山反了就能够将他斩杀,就再也没有人能动摇他的地位了。



并且此时唐玄宗年纪也越来越大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驾崩了,不仅杨国忠着急,安禄山也着急,因为他得罪了太子李亨,他知道要是李亨上位自己肯定就没有今天的地位了,可以说此时的安禄山已经到了不得不反的地步。



结语

其实从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人都先后逝世,但安史之乱并没有就此停止也能够看出,在其中起到推动作用的还有两人的部下,这些都是安禄山反叛的原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