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节快到了,打工人早已提前收拾好了行囊,坐上了春运的列车,满心欢喜地回乡过年了。经过一路的颠簸,他们终于踏上了阔别数年的家乡土地。



刚一下车,看到街边指示牌上的地名还是原来的那个,可是熟悉的街道布局已经大变样,村口修皮鞋的鞋匠早已不见踪影。

副食店也被小型超市取代,经常光顾的早餐铺子也已升级换代,店里面的服务员和顾客,却一个也不认识。

周围的风景全然改变,一股陌生的气息扑面而来。此情此景,没来由地就想起了小时候经常背诵的一首唐诗——《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86岁高龄的贺知章辞去了朝廷官职,告老返乡。当他踏上故乡的土地时,想必也有同样的感受吧。

少年时代,在老师的帮助下解读这首唐诗并不困难。只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人生经验,因此对诗中的感情并没有太多感触。直到中年,有了相似的生命体验之后,方才明白诗中饱含的深情厚意



“少小离家老大回”,写的是人生颠沛流离的无奈。人们常说,生命苦短。一个人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长至成年后往往需要背井离乡,外出打拼。

诗人贺知章生活的唐代,当文人们读书读到一定的年纪之后,就要开始踏上书剑飘零的“宦游”之路。

因为在那个时代,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当官,而谋求官职的唯一出路,则是四处结交权贵,否则就连参加科举的资格都没有。

等到得到贵人的举荐,成功当官以后,诗人还不能在自己的家乡就职,他必须到家乡以外的地方工作。

在这个地方当三年的官,任满之后,又换一个地方干三年,如此三年又三年,都不算中间遇到的各种曲折。

总而言之,待到诗人“告老返乡”时,往往是年老力衰,须发脱落,牙齿松动了。事实上,贺知章写这首《回乡偶书》的时候,已经阔别家乡五十余年。

今人虽然没有古人那么惨,但是考上大学后,多半也要到外省上学,大学毕业为了谋求一份好工作,多半也会留在异乡工作个一两年,等到春节休假时,才能返回家乡

除非运气特别好,你考上的大学刚好在本地,而家里又特别有能耐,可以给你在本地谋到一份薪水不错、又有前途的好差事。



“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一句写得颇耐人寻味,今人去外地上大学,四年后毕业再找工作,第一年事业未稳定,春节不回家,待第二年再回去,算下来不过六年时间。

这种情况下“乡音未改”是可能的,然而贺知章50余年未返家,要做到“乡音未改”就很困难了。假如你身边有在外地工作的朋友、亲戚,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

有一些人只是在外地当了几年兵,回到家乡后就开始讲起了“椒盐普通话”,口音混杂了。比如,前一阵网上还有一个段子,说某英国人跑到中国贵州农村来支教,干了几年就离开了。

为什么呢?不是因为他怕苦不想干了,而是因为他天天和当地人一起讲贵州话、吃酸汤鱼,渐渐把自己的母语都忘了。

虽然未知这个段子的真假,但是想来也说得通。因为他一直说当地的方言,虽不至于把母语忘干净,但是口音肯定不纯粹了,再想当英语老师,学校也不会同意了。



那么,贺知章离开自己的家乡五十多年,为什么还能做到“乡音未改”呢?我想,这只能说他实在太爱自己的家乡了。

很可能贺知章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反复用自己家乡的方言来吟诵诗歌。因此这句诗句,也体现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儿童相见不相识”,这一句中的“儿童”,一直被我当成一个与诗人完全不相干的街边的“顽童”。当时我心想,这孩子本来就不认识你,为什么要与你“相见相识”?这不是一句废话吗?

直到很多年后,我才悟出来,原来这里的“儿童”是指的是诗人亲戚、朋友的孩子,或者就是他自己的孙辈。这些晚辈本该认识贺知章,却因他离家时间太久,平时无缘得见,所以“相见不相识”。

不仅如此,最后那“儿童”还指着贺知章,笑问:“这位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被自己的晚辈当成了异乡客人,这件事对于贺知章来说,多少是有点尴尬与无奈了。



因为贺知章本该在这孩子出生、成长的时候,尽到一些长辈的责任,但是却因为在外当官,未能顾及家中的亲人。

过去上学的时候,课本上的《回乡偶书》就只有前述这一首。不过后来我发现,我们当年学习的只是《回乡偶书·其二》,其实还有《回乡偶书·其一》,诗云: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首诗的意思也很浅显,大意是说自己离家多年,回乡之后才发现身边的人和事变化很大,唯一不变的只有门前镜湖中的湖水,依然在春风中泛起和五十多年前一样的波浪。

这两首诗,前一首通过“儿童相见不相识”二句,书写出岁月流逝后诗人心中淡淡的伤感之情;后一首则是借用自然界景观(镜湖湖水)的永恒不变,来反衬人事的变迁,突出物是人非的伤感。

像这类对于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嗟叹,小时候无论背得多么滚瓜烂熟,都无法真正领悟到其中的深意。非得人到中年,经历过岁月的洗礼后,方才会明白个中的滋味。



小时候课本上有很多唐诗,老师们总是要求全文背诵。这些诗文有长有短、有浅有深。学生们最怕的并不是读不懂,而是背诵难。不过一旦背下来了,无论经过多少年都不会忘记。

并且每走到一个人生阶段,总会有那么一两首背过的诗会突然蹦出来,让人产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心想“原来这首诗,它竟然是这个意思”,《回乡偶书》就是这样一首诗。

记得小学时,有一位语文老师总对我们说:“同学们啊,我劝你们还是应该趁年轻多背一点好的古代诗词,不然以后见到了人生中美丽的风景和深刻的情感时,都不知道该怎样去形容。”

如今想来,这一番话真的是非常有道理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